“大思政课”建设的“四度”路径探索

2023-09-19 12:18田永祥孙婷婷
新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田永祥 孙婷婷

【摘 要】善用“大思政课”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实现科学理论的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要通过构建有思想高度的教师队伍、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有厚度的社会实践、有广度的资源融通,才能真正地将“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落实,这也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大思政课” 深度学习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规范指导。对于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来说,善用“大思政课”对其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需要有思想高度的教师队伍、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有厚度的社会实践、有广度的资源融通,才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入脑入心。

一、有思想高度的“大思政课”教师

作为办好“大思政课”至关重要的力量,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基本遵循,提高思想站位,更新教育理念,深刻把握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转变的要义,真正厘清“大”的科学内涵。

首先,提高思想站位。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站在“事关复兴大任”的思想高度去理解“大思政课”,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去善用“大思政课”,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才能真正做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次,厘清科学内涵。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为新时代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方案》对建设“大思政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但是,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大思政课”,都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所以,“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思政课,更是对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即坚持以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推动思政课教育模式的革新。

最后,要堅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温度的“大思政课”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主渠道。教师要打造有温度的“大思政课”课堂,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首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思政课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思政课”上我们要善用它,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出发构建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可以选择学校、学生生活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构建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合于生活情境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备知识,进而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价值观。

其次,重构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统编版教材的基本结论和简单论述进行必要的重构和拓展,成为亲近和吸引学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与教材有机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破教材内容以“课”为单位的界限,帮助学生在单元框架下掌握理论的内在逻辑。

三、有厚度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大思政课”之“大”,其显著特征就是将思政课从学校的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有厚度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首先,“引进来”指的是要将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将学生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成果作为教学素材,实现实践化的小课堂。例如,我们邀请过一些学生的父母进校,他们是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抗疫故事,或自己参加到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的故事,由此我们知道了“抗疫精神”就在身边。这些来自于社会大课堂的鲜活素材,让思政小课堂“活了起来”,让科学理论更有温度、深度和力度。

其次,“走出去”指的是把学生带进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开展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活动。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理论知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社会实践寻找事实根据。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成就展览馆”,纵览党的百年历程,感悟其中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学生在“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说教范式,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找寻印证真理的“证据”,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有广度的大思政资源融通

有效开展“大思政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资源融通的广度,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互动,形成协同合力的“大”资源。

一是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理论内容,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库,包含党史故事、新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新时代“中国梦”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等。教师从中筛选适合的故事,将其作为讲好思政课的载体。

二是用好家庭资源。“大思政课”的教育实践,也应该始于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是学生最早接触、最常接触、最久接触的资源,它既是学校思政课的素材来源,又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延伸。同时,教师还可以调动家长资源走进思政课堂,通过家长工作与思政课理论的融合贯通,为学生进行更为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

三是用好隐性教育资源。首先,要挖掘隐藏在其他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例如隐藏在语文课古诗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渗透在音乐、美术课中的美育教育资源,等等。其次,要发挥社会生活的思政育人功能。教师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加深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用好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思维活跃的青少年学生,“大思政课”要主动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思政课新模式。首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以学生所适应的方式去融通、呈现和运用教育资源,构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体验性更强的教育场景,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好“云上思政课”,在充分发挥“云课堂”信息共享高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互动性强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思政课同频共振,形成“大思政课”线上線下育人资源、育人环境的有效衔接。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云平台教育资源,直面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如何在青少年面临成长之惑、选择之困时给予关键的疏导点拨,已然成为思政课的重要课题。因此,“大思政课”需要挖掘和利用云平台资源,积极关注并及时回应青少年学生的关切,引导他们去伪存真、认清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云平台资源,“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总之,办好“大思政课”,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实践导向,坚持开门办思政课;需要通过建设覆盖家校社、线上线下、显性隐性协同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形成思政课教师为主导、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资源做支撑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课育人合力,以期融通不同资源,扩展课堂半径,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大思政课”育人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中德生态园礼贤学校)

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中学思政课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JXQ09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把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J].人民教育,2022(18):6-10.

[2]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7):104-112.

[3]赵婀娜.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2-09-19(05).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