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让学生高效地获取数学知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数学课堂更接地气。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践行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掌握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季蕾(199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
数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升华他们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对数学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数学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奠定高效基础
(一)引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然而很多数学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应用在数学课堂上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这样的想法忽视了游戏的教育作用。数学新课标中强调了顺学而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引入有趣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切实减轻他们过重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游戏在数学课堂中的价值,借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新知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游戏规则是:同桌2人为一组,玩10次“剪刀石头布”游戏,将胜负情况填写在表1中。
学生们听说要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致,且“剪刀石头布”这样的游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们很快投入游戏中,并将游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计算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游戏是学生青睐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游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融入课堂,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增强学习体验,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导入,促进主动探索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充满期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学情,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然地开启新课的学习之旅。由此,学生必定会想方设法重新寻求平衡点,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1]。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新课伊始,教师询问学生:“大家认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从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出发,认为数的个位是3、6、9这3个数字中的某一个,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23、26、29等不是3的倍数,原先的猜想不完全正确。此时,教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3的倍数特征既然不是从个位上入手,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呢?显然,学生们在验证的过程中,打破了原先的认知平衡,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样的冲突必定会驱使学生进行新知探索。
众所周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指导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潜心研究学情,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激活他们的源思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优化方式,促进高效学习
(一)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发教学资源,开阔他们的视野,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魅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有趣,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完成新知学习。为了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拥有更轻松的学习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集网络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2]。
例如,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时,考虑到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对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知道怎样准确地画高,甚至随手画高,并没有掌握知识的要领,教师利用互联网寻找了相应的素材,为学生录制了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展示生活物品的高,让学生掌握高的本质,并且引导学生回顾了画垂线段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讲解如何画各类三角形的高,锐角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有对应的高,而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只要画斜边上的高即可,钝角三角形的高比较特殊,有的高要画在三角形的外部。教师在此环节着重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一整套画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效果。
网络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宝库。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能够拓宽學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动手操作,促使学生探索
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指尖智慧去获取知识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趋势。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实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可视思维,让学生形成更为清晰、形象、具体的认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动手操作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拥有思维的“爬坡台”,拾级而上,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将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分多少个?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是这样的解答的:12×5=60(平方厘米),3×2=6(平方厘米),60÷6=10(个)。对此,教师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拿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动手分一分,看可以分成多少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只能分成8个符合条件的长方形,而不是原先计算的10个。究其原因,是剩余的纸张是剪不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长方形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错误,找到了错因,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水平等,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操作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三)注重协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但小学生自身的能力有限,有时遇到稍复杂的数学问题便无从下手,无法突破学习的难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顺利地获取新知,并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圆形物品。新课伊始,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成员运用的是“绕绳法”,有的小組成员运用的是“滚动法”,各小组都测量出了圆形物品的周长。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询问学生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们发现原先的两种方法都不再适用,需要探寻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学生们经过思考,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于是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最终顺利地推导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群策群力,完成新知学习,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作业,实现高效发展
(一)联系生活,设计应用作业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他们的眼光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数学学习的价值。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应用作业,实现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长8.5米,宽5.4米,每平方米可以产大白菜20千克,这块菜地一共可以产大白菜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学生解答的兴趣。学生们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计算可以产多少千克大白菜,这一过程可以增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业结构,在教学相关知识点后,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融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受先天智力、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如果采取完全一样的手段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那么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益。对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等,设计分层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有所进步。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为:一个圆柱体茶叶罐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难度小,学生直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就可以算出结果。提高作业为:一个圆柱体包装盒底面周长为18.84厘米,高为25厘米,这个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是例题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作业为:一块正方体木块棱长为9厘米,将其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削去的木块体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适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完成。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动根据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发散思维,设计开放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而创新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实到教学中。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只注重结论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展现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展现智慧,满足其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例如,教师提出“工地运来水泥和沙子共880吨,其中水泥的重量占沙子的重量的,沙子有多少吨?”这一问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答,学生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解答方法1:画图,发现沙子的重量占总吨数的,沙子的重量为880×=640(吨)。
解答方法2:列方程解答,设沙子有x吨,水泥有x吨,列方程x+x=880,解得x=640。
解答方法3:转化策略,根据条件“水泥的重量占沙子的重量的”可知,水泥的吨数与沙子的吨数比是3︰8,用按比例分配知识解答,880×=640(吨)。
用多样化策略解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扭转以往的教学观和练习观,引领学生高效探索数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有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国祥.数学教学精准追问时机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9(20):44-46.
[2]刘燕,陈小翠.“双减”背景下小学地域特色数学作业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14):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