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刚,田金玲,徐玉珊,于永超,唐宁
(1.荣成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山东 荣成 264300;2.荣成市芳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山东 荣成 264300)
为了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荣成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针对传统养殖模式效益低下的特点,于2022 年,在荣成芳宁水产养殖公司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春夏季池塘海蜇、日本对虾、缢蛏混养,秋冬季轮养刺参,获得较高的效益。现将试验过程总结如下。
海蜇、日本对虾、缢蛏,冬季轮养刺参来自荣成芳宁水产养殖公司。
试验地位荣成靖海湾海区的芳宁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池塘面积100 050 m2,水深>2 m,进排水方便,水质稳定,盐度适宜,基础饵料较丰富。
放苗前,用100 g/m3漂白粉清塘消毒,灭杀多种野杂鱼和蟹类,安装孔径为0.180 mm 进水网,防止鱼卵及杂物进入池内。池塘进水前,沿池塘四周打桩挂网,防止海蜇因搁浅、触网等各种原因造成损伤或死亡。打桩位置距池边1 m 以上,挂网孔径为0.850~2.000 mm,围网高出池塘最高水位0.25 m 以上,沿进水口方向起蛏垅,每隔5 m 起宽1.2 m 高0.15 m 养蛏垅,垅顶摊平,利于缢蛏苗的播放。3 月初,进水0.3 m。排水网采用围网方式,防止养殖品种随水流失。
放苗前半个月,开始肥水。在进水前,按每667 m2施入池内经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100 kg 做底肥;进水后,接种藻类的同时,每667 m2施入过磷酸钙1~2 kg,尿素5 kg;1 周后,再按上次用量的一半追肥一次,以后视水色追施化肥。
按每667 m2接种浓缩小球藻2~3 L,以后视水色情况追加接种小球藻。
海蜇苗每667 m2投放海蜇大苗250~260 片。为保证海蜇苗在大池养殖成活率,在20 010 m2小池内,按每667 m23 000~3 500 片先行暂养,至伞径8~10 cm,挑选伞径大的投放大池,每667 m2每次投放250~260 片。投放时间为:一茬5 月中下旬,水温18 ℃以上放苗;二茬6 月中下旬放苗;三茬7 月下旬—8 月初放苗。
4 月上旬,每667 m2投放规格为1 500 粒/kg 的缢蛏苗种5 kg,投放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1/4。
日本对虾4—5 月初放苗,每667 m20.3 万~0.4 万尾。
轮养刺参10 月中下旬开始放苗,667 m2投放规格为20~50 头/kg 刺参50~75 kg。
7 月份以前,养殖的海蜇、日本对虾,主要依靠摄食肥水培育的基础饵料就能满足生长,不用外源性饵料生物的投喂。7 月份后,随着对虾规格增大,其摄食量增加,补充投喂以配合饵料为主,也可少量投喂部分鲜杂鱼虾等,投喂量根据摄食和残饵情况随时调整。高温期,降低投喂量,水温适宜时正常投喂。
1.7.1 随季节气温变化,适时调整池水水位
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通过调节池水水位来控制池水温度,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5 月初放苗时,水位控制在0.7~1.0 m;5 月中下旬放海蜇苗时,水位控制在1.2~1.5 m;7 月上中旬,水位>2 m。
1.7.2 使用益生菌改善养殖水环境
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 复合菌制剂等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环境,抑制青苔及有害藻类的繁殖生长。4 月份,在施肥接种小球藻的同时,施用EM 菌、光合细菌,早期用量光合细菌2~3 mg/m3,间隔15~20 d,施用EM 复合菌1~2 mg/m3,光合细菌和EM 复合菌间隔交替施用,以后随水温的升高,增加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6 月份开始,定期施用新型青苔分解复合酶制剂,施用量0.3 mg/m3,前期隔天施用1 次,达到效果后,间隔15 d 左右施用1 次。
1.7.3 水质监测
加强水质监测,掌握适宜换水时间和换水量,施用有益微生物,使池水的换水量降低50%以上。池塘换水前,用简易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池塘内水和外水,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换水量,防止水质差异太大,引起养殖生物的应激反应。
日常加强对池塘的巡视,查看池塘围网有无倒伏,进排水网有无破损,观察养殖生物的摄食游动状态,做好海蜇、对虾等生长情况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放养30 d 左右,生长速度快的海蜇,其体质量达5 kg/片以上,开始间收。至60 d 左右,大部分个体质量可达到5 kg/片以上,开始大面积拖网采收。7 月上中旬放养的海蜇苗,到9 月中旬水温降到18 ℃以下时,海蜇生长速度变慢,有些性成熟的还会进行生殖活动,此时不论个体大小要及时全部收获。缢蛏养成周期为2 年,规格达到10~20 粒/kg时,开始采收。
轮养刺参时间从10 月份投苗—次年3 月底4 月初收获。
10 月初,海蜇、对虾收获完毕后,用网具将野杂鱼、螃蟹等清理干净,清除池底杂藻,整理好进排水网具,反复进排水,对池塘进行洗涮,赶大潮期间,纳满池水。
人工打捞清除池底杂藻,可使用“菌藻双控”等生物产品,灭杀和控制藻类生长,使用”清道夫”等底改产品,改良黑化的池底。
刺参投放规格为20~50 头/kg 最佳,每667 m2投放50~75 kg,至收获时,大部分规格能达到10~20 头/kg。
2.3.1 冰封前
在池水结冰之前,要适当换水,控制池水透明度为0.3~0.4 m。透明度>0.5 m 时适量肥水,以防止冰封后藻类过少,导致产氧能力不足,透明度<0.25 m 时,每667 m2使用生石灰20~30 kg,消杀部分浮游藻类,或者施用1 000~2 000 mg/m3低温芽孢杆菌对藻类进行调控。
2.3.2 冰封期
水体清瘦的池塘,冰下光合作用产氧量低,溶解氧随冰期延长而不断下降,刺参容易出现肿嘴、化皮等现象。冰封后,经常性开冰眼或投放长效颗粒氧,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冰下进水时,少进少排或者适量补水,不宜大量换水,防止水环境变化过大,引起刺参排脏现象发生。遇长时间下雪,及时清除积雪,并将其移至池外,以免影响藻类光合作用和雪水流入池塘。发现池水清澈,施用“底栖硅藻源”等进行肥水。
2.3.3 冰层融化后
冰层融化后,随水温升高,刺参病害发生率有所提高,可投喂适口、营养丰富的饵料,提高抗病力。适时投放1 000~3 000 mg/m3二氧化氯或4~6 mg/m3聚维酮碘等消毒药物,对参池进行全面消杀。桡足类繁殖过盛时,需使用100~150 mg/m3阿维菌素(5%含量)进行灭杀。
投放的刺参,经5~6 个月的养殖,每667 m2收成品参>125 kg,仅养殖一茬刺参,每667 m2创纯利润>0.5 万元。
利用池塘开展海蜇、对虾、贝类的立体生态养殖及与刺参开展轮养,利用池塘冬天养殖成品参,具有风险小、管理难度低、效益高等特点。为广大养殖户池塘养殖增产增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池塘养殖模式已通过了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有关专家的现场验收,超额完成了计划各项指标,该养殖模式值得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