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辉(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注重方式方法,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讲道理”作为高质量思政课的本质要求,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艺术院校肩负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要体现艺术专业个性,发挥专业特点,以美育促德育,以艺术化人心,将思政教育的“盐”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通过分享故事“讲道理”,实现思政课润物无声的作用,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精神的力量。
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经极其艰苦的环境,经过75年的开发建设,用青春与汗水、鲜血与生命,培育和锤炼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力量,是英雄的北大荒人政治觉悟、道德情操、精神境界、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北大荒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北大荒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北大荒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许多高校一样认真学习北大荒精神,学校工作从北大荒精神中汲取力量,大胆改革创新,提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超前理念,践行德技并修育人激励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努力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经过多方努力和探索,历经反复打磨,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更以璀璨的光辉照耀着中国大地。
北大荒故事充分体现了在党坚强领导下北大荒创业者的牺牲奉献精神,北大荒故事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堂,引导、激励学生克服艺术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重难点。北大荒开发从蛮荒之地至今日北大仓的辉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能成功,将给大学生们什么样的启示。
1947年北大荒“第一犁”向东北开战、向荒原要粮[1],揭开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北大荒人创造了名誉全球的丰硕物质文明,把北大荒打造成了北大仓。垦荒“第一犁”划开了沉睡的亘古荒原,第一代北大荒人用青春、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北大荒后人留下名传千古的创业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
北大荒博物馆展厅中的“第一犁”,76年前北大荒人使用过的“第一犁”,正是“第一犁”让拓荒者在亘古荒原上演绎了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壮举。76年来,北大荒的先辈们将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中华大粮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精髓,贯穿北大荒的开发、发展及新时代北大荒集团的改革创新。
为了开发荒凉神奇的黑土地,在党中央指示下,1956年春,王震将军亲自在黑龙江省红兴隆农管局八五〇农场点燃了第一把开发北大荒的荒火[2],北大荒的荒火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理想和信念之火,从此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掀起大规模开发建设高潮。从荒原建点到建场方针,再到调集人力,王震将军身先士卒、亲自指挥,从各方面动员力量,到关心职工生活,一一落实,为北大荒开发呕心沥血,足迹遍及三江平原、完达山脉。北大荒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迹罕至,豺虎四嗥、狼熊出没、荒草遍野,北大荒人没有被吓倒,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继承了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色基因、红色信仰。红色基因、红色信仰激励着青年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北大荒“第一把荒火”的红色精神涵养追梦人,催人奋进,使青年学生深度思考,联系自己实际,扎扎实实努力前行,体会奋斗的力量,点亮了青年大学生的人生之路。
北大荒版画是中国版画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我国三个重要版画流派之一。版画无论体裁、手法、风格都有创新,版画贯穿北大荒的自然风光、下乡青年的劳动与日常生活,北大荒版画作品改变了我国木刻以黑白为主要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运用色彩作提升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中国现代创作版画的新风格。中国的画廊、画院数目繁多,黑龙江雁窝岛版画院在众多画院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版画,雁窝岛版画院发源于1958年,由中国著名北大荒版画学派创始人晁楣先生创立。晁楣先生创作的北大荒第一幅套色木刻《荒原春夜》[3]和《第一道脚印》等名作就诞生在雁窝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大荒博物馆有一幅版画《第一道脚印》,画面呈现乌云低沉,垦荒勘测队的几位战士拄着木棍,扛着设备,在茫茫雪原行进,版画高度概括了向荒原挺进的北大荒人,身后留下一行行脚印。北大荒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栩栩如生,是拓荒史的起点,让大学生感受北大荒的苦寒荒蛮,“第一版画”激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北大荒红色艺术文化与艺术院校的教育功能融合相伴,红色艺术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传承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红色资源引导、激励学生提升红色信念。
北大荒人屯垦戍边、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阻碍,实现新时代富饶美丽的国家商品粮基地“航母”。北大荒现有耕地4448万亩、水面388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地507万亩,年产粮食400亿斤,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艺术院校学生创作时会得到怎样的启示?特别是在思路模糊、进取心受挫时,静下心来深入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去追寻答案,文艺作品面向的观众和对象是人民群众,艺术创作来源于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应强化艺术院校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奉献社会生活的意识,结合美育知识、美育设计理念创新自己的作品。弘扬北大荒精神有利于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北大荒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革命先烈为了取得革命胜利的高风亮节。思政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培育艺术院校学生吃苦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奉献意识,以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基础。思政课承载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时代重任。艺术院校立德树人,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思政课教师要严格遵循政治强、情怀深的原则,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要严格遵循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努力践行高职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通过“讲故事”等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激发学习兴趣,把道理讲活,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艺术学生的困惑,提高其学习的内驱力,解决学生的疑问,实现德艺双馨、德技并修的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追求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突破传统思政课理论认识的局限,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北大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宣传北大荒精神助燃艺术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传承北大荒精神红色基因,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信念信心。思政课教师应依据艺术院校学生不同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会活动实践等路径,把蕴含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和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教育功效,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的北大荒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谋发展[4],全面开启新时代北大荒“二次创业”新征程。北大荒的历史故事和现实的美丽富饶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教师应严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用心引导、呼唤学生体验“国之大者”。北大荒故事融入思政课,使北大荒精神入脑、入耳、入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融入自己的言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