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创业对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和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區域经济发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与区域经济对接,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研究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4-030-06
一、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业教育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已密不可分。在我国,创业活跃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创业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趋势,创业活跃的地区通常也是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发展输送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是指一定行政自然区域内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平台,同时也推动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地方高校应将“服务行业”与“服务区域”有机统一起来,打破学科、专业与所在区域的行业之间存在的“失配”现象,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优势和政策,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高校“双创”教育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透析
本研究以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根据课题研究自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通过QQ群、微信群、朋友圈以及社团活动等转发填写。调查对象主要是DEF三所地方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包括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共计发放957份问卷,经过筛选,903份问卷符合要求,有效率为 94.36%。
(一)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系统
问卷结果显示:在对“你认为所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有60.3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在目前上过相关创业课程后的学生调查中,只有 7.46%的学生评价为“很满意”,15.37%的学生评价为“满意”;45.68%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而有31.49%的学生评价为“不满意”。
目前,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多为教育学,研究方法多为文献归纳,定性研究多过定量研究。多是对目前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描述,缺乏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支撑,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使地方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成体系,仍停留在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常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2]。
(二)地方高校学生创业行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渴望一次创业成功,渴望一次暴富的心理,但往往局限于资金、缺乏经验等现实因素,很少付诸于行动,大多只是抱有想法而已。2019年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上海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打算毕业后马上创业的仅占7.2%,工作3年内打算创业的占18.0%,工作3年至5年打算创业的占31.1%,表示“尚无时间表,等待时机”的占31.8%。且当前大学生创业受制于创业教育轻实践重理论、系统化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社会竞争力弱,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严重制约[3]。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强
问卷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评价”的调查中,42.37%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一般,基本满足创业需求”;28.83%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勉强,教学效果不好”;10.26%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较差,影响创业学习”,只有18.54%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很强,完全满足创业需求”。
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多方合作的教育,对师资力量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却面临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没有专职队伍,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符合创业规律的实践指导[4]。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大致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或者是做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系部书记等)担任创业教育课程讲授。校外通常是与学校有合作的创业培训机构教师。校内教师一般经过短期培训后直接上岗,存在照本宣科、理论基础薄弱等情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实施方法等方面认识较为浅显,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虽有创业经历,但对大学生创业的心理认知较少,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问卷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开设形式”调查中,7.39%的学生表示是“纯理论课教学”;73.78%的学生表示“理论课教学+网络视频课程”;只有18.8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创业模拟和认知学习”。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作为通识课程,但仍是“第二课堂”,其考察形式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交一份创业项目计划书,缺乏创业实践的考核[5],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还是放在理论课堂教学上。地方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关联度弱,通常是作为独立于专业体系之外的附加课,并未真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不完善
问卷结果显示:在对“你认为当前最欠缺的创业教育资源”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创业孵化场所”,占40.35%;其次是“创业资金和融资支持”占比36.67%;再次是“创业指导师资”占比20.65%。
近年来,创新驱动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地,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为校内孵化企业提供创业孵化“一条龙”服务,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机构趋同,格局不整。如缺乏独特的结构布局、缺乏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缺乏完善的商业模式、整体创新水平较低等[6]。二是在孵企业多为商业服务业企业,缺乏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模式单一。三是学校督促指导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都会对入驻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的创业公司,给予免费装修、免交水电费等优惠。经营一段时间后,企业出现亏损,学生创业负责人未经学校允许,擅自将店面转租给其他人员,再收取转让费,从中获取利益。四是为了创业比赛而创业。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每年都会组织“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型创新创业大赛,一些孵化时机不成熟的学生企业为了在来年的省赛或国赛中取得优异名次,也纷纷进入孵化器进行孵化。
(六)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脱钩
问卷结果显示:在“你选择创业方向时会优先考虑哪个因素”调查中,选择“门槛低、低风险行业”占比30.35%;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门技艺”占比28.67%;选择“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占比29.23%;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紧缺行业”占比11.75%。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首次创业方向上都是相对保守,一般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行业。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有直接的经济贡献;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两者又有一定的矛盾性,高等教育是具有周期长、效益滞后特点的第三产业,容易导致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需求、供给失衡的问题。如果地方高校不积极与当地企业、政府和社会进行有效沟通,不深入学生和社会一线开展调研,就会导致“学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缺乏联动性[7],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脱钩的危险。在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创业,进而造成了大学生在获得相关优惠创业政策方面的相对滞后。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重视程度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如何调动和推动大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应与时代同步,需要注重案例的丰富性和启迪性。各地方高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学术会议、论坛等形式,为创业提供一个专业的研讨平台[8],比如,创办相关学术期刊杂志,加大创业课题立项研究力度,出台鼓励创业教育研究的政策,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政策保障。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推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个“海选”和“淘汰”的过程,要实现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通常有三个阶段,即“理念”变“项目”,“项目”变“运营”,“运营”变“成功”。 第一阶段为创业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就是把创业必修课程普及给所有在校大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理论。第二阶段为创业预科教育,预科教育是创业前期的准备阶段,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比创业启蒙教育高。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创业思路清晰、创业热情强烈的同学,教会同学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理清头绪、把握市场机遇、掌握创业技巧。第三阶段为创业实践教育,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淘汰”,剩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创业知识和技能,初步的创业实践活动就可以开展起来了。这一阶段,创业导师要当好引路人,理顺错综复杂的创业关系,为学生的创业之路当好“参谋”。
(三)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创业质量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多以实践为主,实践指导多过知识讲授,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而且目前的创业导师多为专业教师或学工者兼任,很少有相关的经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是不熟悉。所以,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导师师资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专兼职教师在校内从事创业教育的业务培训,优化培训课程,提高培训频率,使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让教师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请进来”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各类社会资源。聘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技术发明人、风险投资专家等优秀人才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制定规范,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创业教育人才储备库[9]。“走出去”,就是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教师到当地企业挂职,进行横向创新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供智力支持等;另一方面,通过挂职锻炼,创新水平和实践经验得到了提高。
(四)打造区域经济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高校的职能所在和历史使命所在。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地方高校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育人体系、区域经济特色等紧密结合,以区域特色产业相关学科创业教育为重点,不断挖掘充实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精品课程,理論课程方面,可开设《创业基础》《创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概论》等课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一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二是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如创业协会,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营造创业的氛围,三是在企业内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
(五)政校企三位一体,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的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整体合力。“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是基于“合作共赢”的模式,大学、政府、企业中的任一类组织通过充分的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流动,与其余两类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期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10]。政府作为组织的决策层,制定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并组织协调企业、金融机构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政府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决策权,这就为各类组织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而地方高校和企业则构成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的主体层,地方高校是负责进行创业初期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供者。企业则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场地和实践的机会,全面指导大学生的创业过程。
地方高校、政府、企业三方本着多方共赢的原则,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较好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1.共建创业试验班
选拔优秀的创业积极分子组建小班教学,全程实行导师制,聘请优秀的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授课,学生全部参与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科技创新项目等课题研究,设置灵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实行滚动式培养。
2.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一是以企业组织生产和实训为主导的企业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行业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原材料和市场,组织生产以行业企业为主,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二是以学校组织为主导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或业务经营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计划。
3.共建创客实验室
创客实验室是大学生开放、共享、协作的创业孵化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企业硬件设备,使创新创业实践课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大学生可获得包括创业经验、技术支持、撰写计划书、融资投资等稀缺创业资源在内的全程项目指导。
4.校企校地共建创业孵化园区
对创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孵化园按照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提供行政服务、税费减免、担保贷款以及档案托管、人才招聘、对接交流等一条龙创业支持。孵化园应发挥“两低优势”。一是“低门槛”进入。为创业者免费或低价租赁办公场所、会议室、宿舍等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二是“低风险”撤离。由于不同因素对创业者能力水平的影响,孵化园对入园企业进行全方位考核,对发展滞后或创业失败的人员,园区将尽力鼓励成熟企业吸纳就业。对于一般发展中的企业,园区将通过专家团队,或鼓励相关或同行的成熟企业收购,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发展框架。对有发展潜力或发展较快的企业,园区将给予重点扶持。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评价体系
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创业人才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1]。创业过程理论代表Timmons提出了“个人能力与素质,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想象力,意志等”这一创业能力评价的总标准—14个企业家特征,是影响创业者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测评中,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效;同时确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权重,考核主体应多元性,既要有辅导员、任课教师,也要有单位对学生进行实习或社会实践进行考核;还应建立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注重过程评价,跟进创业项目和创新成果,关注创业者能力提升和心理成长,了解他们创业的不易和收获,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并为以后创业教育积累“成功”和“失败”案例。
四、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随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地方高校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培养更多有志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品质中,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借助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搭建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强化引领各项措施,为学生今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针对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升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磨砺和提升学生创业意志品质,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优质创新创业人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进步的政策引导、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可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EB/OL].(2023-11-07).https://theory.gmw.cn/2022-11/07/content_36142 437.htm.
[2]李具恒,张美玲.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58-61.
[3]彭四平.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8(26):174-175.
[4]丁成.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2):148-150.
[5]张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6]陈双双等.区域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以温州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4(09): 35-37.
[7]何宁,张晓华等.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04):1-6.
[8]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2,33(02):89-94.
[9]辛明远等.地方本科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105-107.
[10]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11]刘伟.校企合作和就业满意度视阈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追踪和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22):59-64.
收稿日期:2023-04-17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YU Man-yi1,2
(1.School of Softwa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creatingjobopportunities,and realizing social equity. Powered by regional economicgrowth, local universities ne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els, and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regional economic sector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Local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valuation
作者簡介:喻满意(1984),男,安徽合肥人,山东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本文为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0064)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