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洪 峰
数字媒体软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进行数字媒体制作和处理的工具。而雕塑教学是在掌握雕塑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地再现空间认知,将内心精神世界外化为艺术表达的过程。将数字媒体软件与雕塑教学结合起来,是当代雕塑信息化和数据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数字工具使用能力、艺术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数字媒体软件和雕塑教学在思维方式、学科方向和技术运用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结合将产生新颖而令人振奋的艺术形态和样式,极大地增强了雕塑设计手段的时效性,扩展了雕塑的就业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然而,目前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对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需求缺口,培养此类人才也是雕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字媒体软件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创作表现和互动交流。通过数字媒体软件提供丰富的图像素材,辅助教学能够突破传统书面图解的局限性,比如使用三维解剖结构软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解剖知识,使其不再成为雕塑学习的束缚。而雕塑教学借助数字媒体软件来完成雕塑三维模型制作和虚拟数字雕塑观念表达。通过数字媒体平台进行更多的雕塑实验和雕塑概念拓展等多维度视角的研究。
目前,存在多种数字媒介技术软件,其中与雕塑制作逻辑和视觉仿真较为相近的是数字雕塑软件Zbrush。自从1999年11 月Pixologic 推出首款Zbrush 以来,它预示着三维造型的一场革命和数字雕塑时代的到来。Zbrush 的第二代Z 球具有雕塑造型骨架搭建原理,使数字雕塑创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到2023 年,实现了远程协作,多个用户可以实时交流和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作为用于游戏和影视制作的数字造型技术,近年来数字雕塑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国内高校的雕塑教学。数字雕塑作为当代媒介材料的数字艺术,在影视领域具有重要的跨时代意义,其真实而虚拟的二元对立特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觉再现场域。数字艺术作为视觉制造技术之一,与已有的多种艺术形式形成并列和补充的关系。当代艺术以呈现独特的观念为出发点,数字艺术的表现目的也遵循着形成个体观念的内容,而非单纯的感觉。
“正如理性使可感知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完全经验的对象,而且也是一个自然”。①
安东尼·葛姆雷:“雕塑是时间洪流中的一块顽石,允许我们将一切因生命必然死亡而产生的希望和恐惧都投射其上。这向来是雕塑的职能,也是雕塑的归宿。”数字雕塑因其信息载体便捷持久、数据节省空间、团队隔空共同操作以及强大的视觉感染力等诸多优势,必然会拓展雕塑的发展领域和认知。数字雕塑也将承担起雕塑应有的职能和使命。数字雕塑创作同样可以借鉴传统雕塑艺术形式,并与传统雕塑创作一样,作品的最终呈现还依赖于作者的综合素养和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因素。数字媒介软件会协助雕塑者通过实践完成独具魅力的个人雕塑风格的实现。针对Zbrush等数字雕塑软件的造型特点与当代雕塑观念表达结合,通过雕塑设计应用案例,对数字雕塑发展趋向进行分类概括:材料介质数字仿生;抽象性的数字公共雕塑;具象性的数字雕塑;哲思性观念的数字表达;意象性的数字雕塑表现;三维数字艺术参与下的视觉传达。希望从业者能够在原有的传统雕塑基础技能学习框架中,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把数字技术造型作为重要的工具运用于当代雕塑的创造与实践当中去。
图1 《春寒料峭》2019年洪峰尺寸可变
图2 《行进》2019年洪峰尺寸可变
图3 《征战》2020年洪峰尺寸可变
数字材料介质仿生的丰富性是Zbrush 等造型软件所特有的资源。在数字雕塑创作的基础训练阶段,如何准确地表达自然物象是较为重要阶段。这不仅需要对自然的观察和数字技术运用综合积累, 还需要进行艺术数字化创作的高品质素养。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第一性的或自然的题材。这一解释的功能被称为‘前图像志描述’。为了得出这个层次上的正确解释,解释者必须拥有实际经验(对对象和事件的熟悉),而这种经验至少在某个文化圈子里是每个人所共有的。”数字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介质球来辅助造型,使其表象逼真模拟。比如,对于黑龙江寒带地域所呈现的冰雪艺术效果展示,数字雕塑作品可以通过对冰这一介质的准确表达,突出自然的仿生特质,并减少创作过程中的人为感。在这类数字造型制作中,需要对冰等所要表达的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并掌握不同种类和阶段的形态,以便与数字材质、渲染和HDR 光照环境相结合,实现综合完美的展现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曾认为,宇宙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基本元素所构成。时至今日,雕塑家所运用的媒介和手段本质并未改变。即便是计算机这样运转迅捷的设备,其芯片上嵌入的电子电路也由微小的半导体材料晶片所构成。这些晶片中蕴含数百万微型电子元件——晶体管,它们承担着数据传输的重任。而这些晶体管则由常见的硅材料制成。硅是沙子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作为半导体,其导电性介于铜等金属与玻璃等绝缘体之间。正是由于硅材料的特性,电能得以传导。从抽象的物质材料构建的数字化平台,融合了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催生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抽象数字雕塑。
盖福德在《雕塑的故事》中有所言:“雕塑所选用的材料,常常是我们周遭世界的基本成分——这从根本上说也无可厚非。雕塑,即是在塑造或重新塑造这个世界。在塑造世界的过程中,雕塑会自然而然地对我们周遭的宏观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发表见解,这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道理。”数字雕塑在具象塑造过程中对艺术家的具象写实能力和意象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表现手法也遵循着造型传统的规律。例如,创作中,南北朝时期谢赫的“六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东方的智慧也在多个层面上等待着融入到数字具象雕塑的创作之中。
葛姆雷曾言:“雕塑探讨的是最根本的问题——人类的生命是什么?身体又是什么?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如何?身体与大地又有什么联系?身体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这些都是问题,而不是定论。雕塑是开放性的。然而,我们仍然相信,如果一件雕塑能以某种方式永存,那么它必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潜能。”哲学通过文字的逻辑来探索事物的本质,认为数字雕塑具有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特性,能够以数字化方式表达哲学的思想观念,并以视觉的方式进行精彩呈现。创作的《加缪的思绪》初稿是在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和《鼠疫》之后,深思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的思想,产生了进行创作的冲动。使用了两张A4 纸多次折叠,将单一的平面空间转化为三维形式。尽管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平面的限制,但两个存在的个体共同形成了一个空间。而作品《加缪的思绪》第二个设计稿,根据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所深刻揭示出的人在异化世界中的孤独感,但他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第二设计稿借助数字化表现处理呈现他为世人指引出的“那条自由人道主义之路”。
正如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所言:“雕塑在面对身体的物质性与另一种物质性时,其核心目的是介入想象力,在空间深处或在无意识的心灵深处,与所有可触摸和可观察以外的东西建立联系。”意象性数字雕塑在展现中蕴含着无尽的思想观念,它成为自然真实与精神世界之间搭建起的一座沟通桥梁。以作品《沙漠绿洲》为例,通过不锈钢环状的形态,山水与景象相互倒映,创造出一片丰盈的绿洲,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引人遐思的视觉感受。
图4 《加缪的思绪》稿1 2018 年材料2张A4纸张洪峰
图5 《加缪的思绪》稿2 2020年洪峰尺寸可变
图6 《沙漠绿洲》 2020年洪峰尺寸可变
通过数字造型软件带来的多样模拟质感,丰富了平面视觉传达的表现语言。众所周知,数字雕塑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三维多视角的立体感受、多软件交叉运用带来的真实感、广泛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能力、强大的交互性与现场感受、虚拟延展性以及丰富的辅助创作表达性。这些特点使数字雕塑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不仅在雕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使艺术作品能够广泛传播至全球。
数字雕塑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互动式和沉浸式的体验与交流。然而,数字雕塑的造型过程也存在一些弊端。会受到传统雕塑教育的影响,对于数字艺术所带来的虚拟感受会产生既新奇兴奋,又包含雕塑的物质感缺失的感受。在创作过程中,技术的理性和数字计算的迅速性可能会影响数字造型作品生动感的生成。数字造型作品与传统工艺所产生的作品在“真实”上存在差异。数字雕塑固有的动漫制作特点可能会带来“光滑感和卡通感”,这对于教学中初学者需要注意体会,以避免将软件学习中产生的“毛病”带入下部雕塑学习中。
数字媒体软件和雕塑教学的结合存在一些困难,不仅对技术素养有较高要求,还对计算机设备、软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优化雕塑教学体系,采用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软件和雕塑教学结合的优势在于提高作品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使用软件,雕塑材质的可视化效果能够直观呈现,而快速运行下的软件数据也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流变形体和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从而使雕塑创作增加了更多的表现维度和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还能够提升雕塑创作的品质和艺术的当代性,通过提供更多学习内容和创作形式,合理利用数字媒体软件带来的灵感资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数字媒体软件和雕塑教学结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设计适合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雕塑创作的经验和技能,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和应用。面向学生的教学策略也是关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有效的评价与反馈。
德国雕塑家、艺术理论家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认为:“艺术的演进并非起始于任何这样的观念,而是起始于涉及其空间价值的形式的发展。可以说,在艺术中形式的功能价值只有逐渐地得到发展,它才能变得适合于艺术。”数字雕塑艺术形式的多方面价值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和提高人们精神生活上得到重视,它的艺术人文性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诸如图像生成软件“Midjourney”等技术的涌现,数字媒体软件也将不断创新,包括三维动态物体生成软件。然而,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创意仍然需要依赖于人类的价值标准和集体经验。
数字媒体软件和雕塑教学的结合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展示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力,同时也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雕塑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尽管存在一些技术和教学上的挑战,但二者结合的优势是明显的,为传统雕塑教育的改革和社会需求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选择的应用,雕塑培养模式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注释:
①罗小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4-65.
②【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潘耀昌,等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9.
③【英】安东尼·葛姆雷,王珂,译.雕塑的故事[M].广学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