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中线性艺术表现的差异

2023-09-18 14:04辽宁师范大学宋嘉祺
艺术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线条中国画画家

辽宁师范大学/宋嘉祺

线条是绘画语言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往往用于表现轮廓、形体、暗示体积、分割等。绘画在东西方最初的发展阶段都将线条作为描绘物象的首要手段。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用线的形式美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中国画是在独立的点线造型中表现笔墨与情感,而西方绘画的线条则是表现形体轮廓或表现光影明暗的一部分。由于中西方在社会背景、哲学观念、审美意境的不同,因此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也产生了分野。

一、中西方线条观的差异

伟大的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石涛曾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即指一根线,线为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单位,中国书画起源于“一画”,“一画”可以为一横、一竖、一勾、一勒,即线条是一切的开始。中国绘画始终将用毛笔画成的线条作为基本元素,从形象造型语言的角度上讲,中国绘画笔墨审美是根植于线的造型之中的。线是中国画的骨体,历代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视线条的表现力,用线来塑造物体。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提及,“无线者非画也。”可见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极高。线在中国画中不仅是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更是画家表情达意的最佳工具。中国画家从自身情感、文学修养等原因出发,赋予“线”以人的情感品格,使得线条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表现程式也愈发充实。中国画家将《易经》的哲学理念与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相契合,通过对客观物象意象化地表达,创造出神韵骨气十足的画境,因此中国绘画对线的表现更具感性。

在西方绘画中,虽然不少画家也是利用“线”来造型,但西方绘画更侧重于用线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光影的韵调。此外,西方绘画中的线更多是起到固定外形的作用,它从属于形体,是一种非显性的造型元素。丰子恺认为,“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线条成了辅助形存在的基础元素,油画中线条的基本形态——轮廓线,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物象造型中最初和最终的构成因素。欧洲绘画也是最早将线条作为画面中的基本表现形式,从西方原始洞窟壁画以线描记事为证、到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讲究造型形体的波提切利、文艺复兴三杰、德国的丢勒等诸位大师。纵观文艺复兴之后,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功能逐渐从线描到涂绘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弱对线条的重视。一方面根据物体轮廓和外观特征的不同来感知物象,另一方面感知服从于纯粹的视觉外观,放弃了“真实”的图像。西方人摹仿自然的美学观念影响了画家们在绘画注重写实性,他们将艺术摆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画面从“逼真”出发,求“真”、求“美”,精确真实地反映客观物象,因此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是理性化的。

二、中西绘画线条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一)笔的表现力——绘画工具

在传统中国画的范畴内,单一的作画工具使得人们一提及中国画便会联想到用毛笔作画的工艺技巧,进而到勾勒填色的作画方式。笔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较早,从殷朝便开始使用,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已经出现了用笔画的鱼纹图案,战国时期楚墓中的旌幡帛画上也出现了用笔勾勒人物肖像的痕迹。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与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认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是线条的艺术,特别是将执毛笔书写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以毛笔为创作工具,构建了画家与画作联系最紧密的媒介,将水墨线条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画对线条的重视也与作画的工具——毛笔息息相关。中国画讲究笔锋尖利,更适合画线条,而线条的形式美正符合中华民族对艺术欣赏的需求,因而形成了以线条为主要艺术语言的中国画。毛笔一般的使用皆为表现主义,而非塑性,有些笔触线条甚至毫无意义。线条以线性节奏不断变化和婉转流动,一笔一墨渗透着画家的精神意志,书法用笔也为画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和灵气。行笔中适度地停顿、笔意转折,运笔勾勒竖拖横抹、落笔成章,在起止转折中不断追求笔墨变化,将所绘出的线富于气势和生命力,充分发挥线的效能。

西方绘画画种繁多,由于各个绘画种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所绘工具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油画通常是用毛质较硬扁身平头的画笔蘸取油性颜料绘制,画笔的笔锋是扁的,更利于表现块面。油画画笔的毛质特性,刮刀的坚定沉稳,色彩多用油或蛋清调和而成,画家希望利用掌握的所有物质媒介来表现他们所见的真实表象面目,通过绘画行为力求达到审美趣味上的逼真效果。

中国画使用以墨代色,要求画家对笔有较高的控制能力,强调用笔用墨一气呵成,极少修改,毛笔笔端有较好的吸水性、有弹性,蘸取墨色后利用提、按、顿、甩四个技法呈现出轻重浓淡的多样的线条风格变化,毛笔成就了水墨画中多样的线条塑造,更有助于表现线条的气韵。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具有质地醇厚、覆盖力强、干燥较慢的特点,因此在绘制过程中可以多次叠加、堆积,也允许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改动。油画画笔较毛笔略硬,适用于油性颜料的涂抹,用笔更趋向于点抹状,笔触变化较为单一。西方油画虽在线条表现上稍显逊色,但其独特的油质颜料和油画画笔,使得画面展现出更丰富的立体空间。从材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看出中画用线条追求营造笔墨意境,而西画更重视对客观物象的真实表现。

(二)线的表现力——绘画技法

线条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最佳体现,“书法”艺术是中国画的主干,这种抽象形式的构成是以线条为主要元素,线条在有限的空间中不断变换,从而产生韵律感与节奏感,各种点线皴法与之相融,进而表达某种意境。线在笔墨形式中处在重要的地位,画面中线条的骨和墨色的血彼此交错。其功能高于西方画中过于追求形体表现的塑形功能。中国画家在长期实践中对多种传统线描进行了总结,如“十八描”即“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铁线描”(图1)等。线条在富有节奏感的律动中完成,既能达到“笔笔灵虚,不滞于物”,又能“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皴”是线条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产物,是用线技法的程式化表现,是人们利用毛笔来表现山石结构的直观再现,也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主要集中在高山峻岭、幽静溪谷、重峦叠嶂等复杂内容的描绘上,画家从早期利用概括性的勾勒笔法描绘出远景环境的轮廓,到后期运用断、顿、跌的行笔变化来着重表现内部体量和质感。皴法自唐末五代时期便被普遍运用,从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马远、夏圭的“大斧劈皴”,从范宽的“雨点皴”到米氏父子的“米点皴”,山水画中皴法一直被合理而又有秩序地使用着。画家们巧妙运用皴擦点染技法,线性随意自然,物象的质感也大大提高,丰富了画面层次。皴法是对笔墨技法的再创造,充盈了笔法体系中的表现语言,也是传统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视觉表达因素。另外还有点法,这些线条多样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一代代中国画家们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更展现出他们在长期艺术实践探索中的高超总结能力。

绘画艺术语言的三个基本元素是点、线、面,线条在三要素中成了重要的媒介。西方绘画从未将线和形体分割来看,而是将其与形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西方艺术家更追求客观真实的再现,用线的不同表现方式以实现造型准确。画家梵高在西方油画作品中常利用笔触式色块的短粗线,绘画笔触在粗犷中带有规律性的变化,既为独立的个体勾勒形体,又存于块面之中营造氛围。现代主义画家毕加索的油画中,他将其轮廓进行简化处理,利用丰富多变的线条直接勾勒出更抽象、更具象的物象,更清晰地指出线条的内容。西方画家将线元素进行解构研究,使我们在具象、抽象、意象艺术并行的西画中更全面地理解线元素的审美属性。

三、中西绘画线条艺术价值观的差异

线条在绘画中不仅只是起到勾勒物体轮廓的作用,还在界定外形之余提供了更多生动性和表现力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的现代艺术都特别重视主观与客观、艺术形象的再现和表现的差异性表达。传统中国绘画重表现,中国画家以线立形,利用不同的笔意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形体造型、主观情绪和笔墨意趣。画家利用精巧的毛笔、变化灵动的笔法,在墨经水调和后,发挥笔墨材料特点,利用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疏密走向来凸显不同的主观情感。画家各自不同的个性决定了画家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如徐渭的竹简洁洗练,毛笔横扫于纸面,速度是快到无法加以控制的,画家似乎于激昂状态之中,渴望抒发内心寄予的心怀;张风的高山流水、飞瀑直下,挥笔而就,心无杂念,线条疏逸,流动缓慢,用笔严谨、典雅,画面在专横之余凸显了柔润清秀、温和而诗意的气氛,引人入境。五代荆浩在《笔法记》提出:“凡用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这是从中国画线条中的技法研究出发,提升到对生命状态的研究,在把握线条作用的基础上展现主观心境和个性情感,同时拓宽了线条的美学特质。线条以其独特的形式美与观者产生共鸣,共同欣赏客观形神与主观情思相结合的画面形象。

而西方画重形似,西方绘画中的线极具个性表现成分,绝大部分画家通过线条抒发自身的情感,或将自己的创作行动轨迹进行物化表现。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一直坚持从形体结构出发以线造型,后期逐渐发展到现代绘画各流派主张用线条表达“个性”,风格的多样化表现促进了艺术家思想的活跃性与绘画的蓬勃发展。巴黎画派代表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画面中通过强化了的线条来装饰画面,人物造型表现也被强化,意象化的表现技法,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将自身内在情绪表现与画面中的外在视觉冲动相结合。他认为“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它自己的生命、表现力和它自己的个性特征。”波洛克豪放自由挥舞画笔,将内心情感释放在画面中,笔下的线条自然流淌而成,画面充满灵动跳跃的线条和色彩,虽即兴随意,却又微妙中和谐统一,画面充满创作随机性和灵活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四、中西绘画中“线情感”表达的差异

线条是最富有感情情绪的绘画语言,它不但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还与画家的心境和所表达的内容息息相关。中国画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线条恰好是融汇造化与心源为一身的最佳载体。笔法取象于天地、人心,“师造化”与“发心源”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画的线从不脱离客观物象,属于意象的造型语言,受到儒家、道家、禅宗美学的影响,中国画更重视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张风认为,用笔是画家对主观情感和心理的表达。画家通过笔墨来释放心中的苦闷、失望,将情感寄托于大自然的山水、林石之间,从而使自身达到完善。画家利用线条塑造艺术形象,线条的表现成为了画家赖以寄情的手段。

伴随着现代主义风格的产生,西方绘画逐渐成为画家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抽象语言。形式上更强调作品形式的张力,内核则突出刻画画家的内心精神世界,两者结合对观者在整体视觉上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采用变幻多样的线条和具有冲击力的色彩表现出极具个性的内心世界。油画名作《麦田里的乌鸦》(图2)梵高运用急促的细长线条表现前景金黄色的麦田,后景的麦田则用平缓的点状线条来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康定斯基擅长借助线条的流动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擅长对其内在精神的捕捉。西方现代绘画中的线条已从最初的“边缘线”中解放出来,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情感表现样式,此时的线条早已超出本身的含义,逐渐成为画家表达内心感受的有力手段和主观表现的最佳载体。

图2 《麦田里的乌鸦》

五、中西绘画线条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画家始终将“意境”放在绘画的首要位置,推崇朴素简约,以形写意的绘画语言,孕育了中国独特的写意画。中国画是线的韵律,好似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中国画更注重线条表现远超于对形体的追求,不重视立体性,只注意流动的线条,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场景把形体化的形象用飞动的线条进行表现,使得绘画中带有舞蹈的意味。19 世纪末,西方人受到中国画中线条飞舞的影响,便逐渐对线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西方绘画在20 世纪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受东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画家们的艺术创作逐渐从传统的客观具象写实中脱离出来,线条一度成为现代画家关注的焦点,毕加索借用中国水墨创作出全新的水墨素描作品,马蒂斯的牛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强调了书法式线条的特殊意义,波洛克将东方书法与抽象表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个黑白虚实相间的空间世界。西方现代派画家勇于突破传统,运用夸张、变形、装饰化和抽象化的手法表现内心的主观感受,使得线条的艺术表现得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

一直重“中庸”思想的中国绘画作品始终停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在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中,却能在不受传统程式的拘束下将中西方绘画相融合,逐渐从前期的“调和中西”走向“融会贯通”,完成了中国水墨画从“半抽象”到“抽象”的蜕变,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崭新时期。东西方线条艺术应通过相互借鉴与交融中不断进步,在吸收、包容、接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输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线条绘画语言艺术,从而让中西方艺术共同获得新鲜血液,促进线条运用的发展新方向。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进程受到不同的美学观念、造型观念、内涵、文化底蕴等影响,其线条的各自表现也产生了巨大的差距。随着中西绘画史的历史更迭,线条艺术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审美法则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无论是西方绘画中的显现还是中国绘画中的隐现,我们都应强化对线条意义的认知,扩大其生命力和表现力。在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日渐频繁的阶段,线性艺术逐步趋于完善,我们应不断相互融合吸收,创造出更具魅力的作品。

猜你喜欢
线条中国画画家
中国画
线条之美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