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及结核疫苗新作用方式的研究

2023-09-18 02:45王瑞欢李马超李桂莲刘海灿万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佐剂临床试验结核

王瑞欢,李马超,李桂莲,刘海灿,万康林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也是引起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Mtb,大部分感染的人群表现为潜伏感染的状态,在感染的人群中,其中约5%~10%的人口可能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21年全球约有1 060万人罹患结核病,其中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包括同时感染HIV的人群)[1]。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之前,结核病是排在艾滋病毒/艾滋病之上的由单一传染病引起的主要死因,目前为止依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致死性传染病[2]。

机体的感染结果取决于宿主和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Mtb致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机体抗Mtb感染的免疫机制以及Mtb的逃逸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作为唯一被批准应用的预防性疫苗,其可预防婴幼儿罹患重症结核病,但对青少年和成人的保护作用存在巨大差异[3]。长期以来,人们对结核疫苗的研发目标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Th1型免疫应答,但最近研究发现仅诱导产生高水平的IFN-γ并不能提供全面的保护效果[4]。Mtb作为胞内寄生菌,在感染人体后细胞免疫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免疫方式复杂且机制尚不明确,新型疫苗研发刻不容缓[5]。因此,本文重点阐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Mtb抑制抗原提呈和逃逸T细胞免疫的机制,以及结核疫苗的研发进展。

1 机体抗结核的免疫反应以及作用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感染之后,肺部的先天性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对Mtb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进行识别,介导Mtb进入细胞,免疫细胞通过吞噬、自噬和凋亡等反应杀伤病原菌,发挥最早的免疫防御作用[6]。先天免疫对早期抗结核反应至关重要,同时激发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的杀伤效应和记忆效应可发挥长期免疫作用。适应性免疫激发的途径首先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通过MHC分子对抗原提呈,T细胞通过抗原受体TCR识别抗原并被激活。MHC-Ⅱ将外源性抗原肽呈递给CD4+T细胞,被活化的CD4+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其中Th1和Th17亚型是介导保护效应的主要细胞亚群[7]。其中,Th1型细胞通过分泌INF-γ、IL-2和TNF-α等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以有效杀灭Mtb[8]。Th17型细胞通过分泌IL-17等细胞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至Mtb感染小鼠的肺部,以吞噬和清除Mtb[9-10]。MHC-Ⅰ类分子将内源性抗原肽呈递给CD8+T细胞,被活化的效应性CTL细胞到达炎症部位,主要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含Mtb的巨噬细胞[11-12]。尽管有来自于宿主细胞的压力,Mtb依然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逸机制使其在宿主体内持续存活,包括阻碍吞噬体的成熟和自噬、抑制抗菌肽的形成、遏制宿主细胞凋亡和阻断抗原提呈等,并且通过形成标志性病变肉芽肿在体内持续存在[13]。Mtb表面的糖脂可破坏三磷酸磷脂酰肌醇分子(PI3P),阻止吞噬溶酶体的形成[14];Mtb分泌的磷酸酶(SapM和PtpA)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knG)可干扰吞噬体的成熟,逃避宿主溶酶体的降解[15];Mtb还可通过ESX-1分泌系统介导的吞噬体逃逸躲避机体对Mtb的降解和杀伤,包括主要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破坏吞噬体,CFP-10改变细胞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逃逸作用[16-18]。

巨噬细胞表面的多种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Mtb表面及其组分,不同的细胞表面受体通过信号传导激发或抑制下游系列的免疫应答,受体成分主要包括C型凝集素、补体受体、清道夫受体、Fc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等[19-20]。其中,TLR是重要的固有免疫受体,通过识别Mtb上表达的多种不同的PAMP,激活下游相关通路引发免疫反应,也是连接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通过调控TLR信号通路发挥免疫功能的方式主要如下:TLR2、TLR4主要识别菌体表面的脂多糖(LPS)和脂磷壁酸(LTA),TLR3主要识别Poly(I∶C)促进较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TLR9识别DNA中未甲基化的CpG[21]。大多数TLR配体具有活化树突状细胞的功能,TLR被激活后,可通过与MyD88结合,激活NF-kB信号通路,发挥抗菌活性;并可通过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上调免疫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有效激活T细胞。已有研究证明在人巨噬细胞中,TLR通过激活上调维生素D受体和维生素D-1-羟化酶基因的表达,诱导抗菌肽导管素的生成和杀死细胞内的Mtb[22]。目前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单磷酰脂A(MPL,MPL可以激活TLR4受体)和氢氧化铝组成的佐剂AS04,于2009年通过FDA的批准上市应用于宫颈癌疫苗中[23]。由Dynavax公司研发的CpG佐剂,于2017年被FDA批准应用于HBV疫苗[24];同时CpG佐剂应用于结核亚单位疫苗GamTBvac,其临床Ⅰ期的实验中显示出较好的免疫原性[25]。另外,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M72/AS01E新型结核疫苗在的临床Ⅱ期的结果中显示,其对结核病感染的控制作用为50%,其成为目前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结核疫苗。M72/AS01E中的混合佐剂由皂素、MPL组成,其中MPL作为模式识别受体的配体通过增强抗原提呈能力,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26]。另外,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其它3种蛋白亚单位疫苗ID93+GLA-SE和H56/IC31,使用的佐剂均为TLR受体激动剂,在临床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保护效果[27]。目前,结核亚单位疫苗研究最为广泛的新型佐剂包括脂质体和TLRs激动剂,其通过与重组蛋白抗原共同免疫接种,提高亚单位蛋白疫苗的免疫效力。

2 结核分枝杆菌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机制

由于Mtb感染专业的抗原提呈细胞,细菌的理想逃逸点是扰乱这些细胞的功能,其中一个靶点是减少抗原呈递细胞(APC)的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这将直接影响T细胞的激活[28]。树突状细胞作为功能最强的APC,是体内唯一可以激活静息状态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9]。在人体内,大部分的DC处于未成熟的状态,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较强的吞噬抗原能力,但激发T淋巴细胞的能力较弱。未成熟的DC在吞噬抗原之后分化为高表达MHC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成熟DC,并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通过识别活化针对该抗原的T细胞,激发适应性免疫应答。DC的成熟和活化是决定其是否能发挥有效免疫的重要因素[30]。然而,诸多研究证明宿主在感染Mtb之后,DC的成熟度受到了抑制,表现为低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其不能有效的提呈抗原,从而导致免疫耐受[31-32]。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非整合素分子(DC-SIGN)是DC表面的一种新型凝集素受体,其与TB的发生密切相关,封闭DC-SIGN分子有助于恢复宿主抗结核免疫应答[33]。研究表明,Mtb细胞壁甘露糖修饰的脂阿拉伯糖(ManLAM)可与DC-SIGN相互作用抑制DC的活化,Mtb中的一些分泌蛋白也可能使DC-SIGN高表达,干扰DC的成熟[34-35]。因此,在结核疫苗抗原的筛选过程中应避免导致DC-SIGN过度增高的复杂抗原。

IFN-γ是激活巨噬细胞的重要细胞因子,对控制Mtb感染至关重要。在小鼠体内,IFN-γ基因敲除的小鼠由于易受到结核杆菌的感染而迅速死亡[36]。但仅产生IFN-γ却无法刺激巨噬细胞杀死Mtb,研究发现,可能由于感染Mtb的细胞阻断了巨噬细胞对IFN-γ的反应,具体表现为阻断II型反式激活蛋白的诱导以抑制MHC-II的表达[37]。Mtb和BCG都存在相同的逃避吞噬体成熟、自噬,减少MHC-II表达可能影响T细胞激活的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将激活TLR2的CFP-10的C5肽与Ag85B一起在BCG中过量表达组成BCG85C5,发现BCG85C5通过抑制降解MHC-II的MARCH1泛素连接酶,来增强吞噬细胞表面MHC-II的表达,并且在体外诱导MHC-II依赖性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诱导产生更多的Th1细胞因子(IL-12、IL-1β和TNF-α)[38]。在MHC-II的组装和运输过程中,II类不变链由组织蛋白酶S处理,然后占据MHC-II肽结合槽,以保持稳定性。Mtb可通过诱导产生IL-10,降低组织蛋白酶S的表达,从而干扰MHC-II的合成[39]。虽然IL-10抑制组织蛋白酶S生成,干扰不变链合成的结论尚未在体内直接的验证,但研究发现IL-10缺陷的小鼠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CD4+T细胞反应增强,同时肺部的细菌负担降低,这可能支持了这一机制的相关性[40]。

尽管宿主感染Mtb之后,会出现针对细菌抗原特异性的CD4+T细胞,然而通常依然会造成持续或慢性感染,主要原因是Mtb抑制了抗原呈递给CD4+T细胞[19]。通过比较感染Mtb和BCG巴斯德株的细胞对Ag85B特异性CD4+T细胞的反应,发现在Mtb和BCG感染之后,尽管Mtb感染之后产生的Ag85B较多,但Mtb感染之后,抗原提呈细胞激活Ag85B特异性CD4+T细胞的效果却不如BCG感染的细胞。相比于Mtb感染,BCG感染的Ag85B特异性CD4+T细胞激活仅需要更少的DC和细菌,这些数据表明,免疫细胞在被Mtb感染之后其抗原提呈能力下降,导致细菌在体内持续感染,证实了Mtb通过抑制抗原提呈和CD4+T细胞激活来逃避CD4+T细胞对细菌消除的机制[41]。

3 结核分枝杆菌逃逸T细胞免疫的机制

在控制Mtb方面,T细胞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2]。人们通过对由HIV引起的CD4+T细胞耗竭对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的研究,证明了CD4+T细胞在结核病预防中的作用,所以CD4+T细胞也成为结核疫苗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免疫细胞[43]。然而,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却发现有诱导产生CD4+T细胞但未能提供有效保护的现象,所以决定T细胞保护能力的主要因素可能不是产生CD4+T细胞的数量,而是激活CD4+T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性质。TB的保护性免疫不仅需要产生有效的T细胞,并且需要运输到受感染的组织部位,才能发挥免疫杀伤功能。即使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如果它们没有被抗原识别激活,也不会发挥其保护效应。重组BCG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研发的核心在于抗原的选择,然而,如何选择保护性较强的有效抗原,需要深入了解Mtb如何利用特定的免疫反应来减弱有益的T细胞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在整个感染的过程中,Mtb的许多抗原被CD4+T细胞识别,每个抗原在感染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的调节,先前的研究表明,许多候选疫苗中包含的Mtb免疫优势抗原,如Ag85A、Ag85B和ESAT-6,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所以也导致了T细胞对这些抗原识别的能力不同[44]。据报道,小鼠在气溶胶感染细菌后大约3周后下调抗原Ag85B的表达,这可能是由于到达肺部的Mtb特异性CD4+T细胞反应对其施加了免疫压力,导致该抗原在以后的时间点上很难被识别[45]。另外,有学者通过将针对Ag85B和ESAT-6的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转移到小鼠体内,通过分析其动力学功能,发现识别两种Mtb抗原的CD4+T细胞控制Mtb感染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但其原因相反。在感染Mtb的前几周,Ag85B特异性T细胞数量增加,但在感染的1到2个月之后出现了缩减,虽然形成了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多功能性记忆T细胞,但保护能力却因Ag85B抗原的低表达而受到限制。相反,ESAT-6的表达和T细胞对其抗原的识别和加工在整个感染阶段是持续的,由于受到抗原的持续性刺激,小鼠体内一直保持了大量的效应细胞,其在感染Mtb之后也未能减少细菌量[44, 46]。又有研究发现,被Mtb持续刺激产生的ESAT-6特异性CD4+T细胞对其抗原表位的再刺激没有反应,这可能由于ESAT-6的特异性CD4+T细胞在Mtb的小鼠体内发生了功能性的耗竭,限制了其杀伤Mtb的功能[47]。所以,即便抗原刺激产生了免疫优势抗原特异性的CD4+T细胞,可能依然无法持续性控制Mtb的感染。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进入临床试验的基于病毒载体的MVA85A新型结核疫苗,在接种之后虽然产生了特异性的CD4+T细胞,却没有足够的保护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该疫苗仅包含一种抗原,并且该抗原在Mtb感染期间呈现低表达的状态[48-49]。同样,发现含有ESAT-6的疫苗在给予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受试者时,虽然诱导产生了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但却没有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44]。这一结果表明对已经感染LTBI的人接种疫苗,如果扩大单一的功能不良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能达不到较优的保护效果。这也提示我们在设计针对LTBI或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结核病疫苗的过程中,应避免只选择单一的抗原,对Mtb感染不同阶段的多组分免疫优势抗原混合应用可能更有意义。

4 结核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截至到2022年9月,全球有16种新型结核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4种处于临床试验的第Ⅰ阶段,8种处于第Ⅱ阶段,4种处于第Ⅲ阶段[1](图1)。这些候选疫苗可分为4类:(ⅰ)亚单位蛋白/佐剂疫苗:用于暴露前和暴露后的预防或加强疫苗[50];(ⅱ)病毒载体疫苗:作为加强免疫疫苗以提高BCG的免疫效果[51-53];(ⅲ)减毒活疫苗或重组BCG:其主要作为暴露前预防性疫苗,旨在替代新生儿BCG的接种,同时目前也正作为成人暴露后疫苗被评估[50];(ⅳ)灭活的全菌疫苗:主要应用于暴露后的人群治疗和免疫调节。

图1 结核疫苗抗原在临床试验中的示意图[53]Fig.1 Schematic of TB vaccine antigens in clinical trials[53]

4.1 亚单位蛋白/佐剂疫苗 亚单位蛋白疫苗的抗原成分较为明确,安全性较高,但其包含的抗原数量有限,单独免疫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要与佐剂联合应用,佐剂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疫苗中抗原的免疫效果增强其免疫原性,同时降低所需抗原剂量[54]。目前正在进入临床期的亚单位蛋白/佐剂疫苗包含:①M72/AS01E:由葛兰素公司研发的以AS01E为佐剂,包含MTB32A和MTB39A两种抗原的M72/AS01E目前是进展最快、最有希望被广泛应用的疫苗。M72/AS01E已在南非、肯尼亚和赞比亚等多地完成了临床Ⅱ期试验,经过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在18~50岁感染人群中的HIV阴性的Mtb潜伏感染者中,该疫苗对活动性肺结核发的保护率为54%[55-56]。②H56/IC31:多阶段疫苗H56/IC31以IC31(TLR9激动剂)为佐剂,由早期分泌抗原Ag85B、ESAT-6和潜伏感染抗原 Rv2660c组成。临床结果显示,该疫苗可诱导产生同时分泌IFN-γ、IL-2、TNF-α的多功能性抗原特异性的CD4+T细胞。此外,也有研究证明了其对多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潜力[57]。③ID93/GLA-SE:以吡喃葡萄糖脂(glucopyranosyl lipid adjuvant formulated stableemulsion,GLA-SE)为佐剂,融合Rv2608、Rv3619、Rv3620和Rv1813蛋白的ID93/GLA-SE疫苗,临床Ⅱ期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可诱导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的多功能CD4+T细胞,主要用于BCG 初免后的加强免疫或者治疗结核病感染[58]。④AEC/BC02:以明矾和CpG混合物为佐剂,包含Ag85b和EAST6-CFP10蛋白的AEC/BC02疫苗是目前我国进入临床试验的结核疫苗,其主要用于预防Mtb潜伏感染人群结核病的发病,目前正在进行临床Ⅱ期试验(NCT05284812)。⑤Gam TBvac:以融合葡聚糖的CpG ODN(TLR9激动剂)为佐剂,包含Ag85A和ESAT6-CFP10多阶段抗原的Gam TBvac主要作为BCG初免之后的加强疫苗,目前正处于Ⅲ期试验阶段[59]。

4.2 病毒载体疫苗 以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能够模拟病原菌入侵感染机体的过程,其主要以痘苗载体和腺病毒载体为主。改良后的载体本身不具有复制性,但可稳定表达外源基因,其本身安全性较高且具有佐剂效用[60]。目前正在进入临床期的病毒载体疫苗包含:①ChAdOx1 85A/MVA85A:以改良型安卡拉牛痘病毒为载体,表达Ag85A抗原的MVA85A疫苗于2004年首次在健康成人中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其可诱导具有保护效应的T细胞免疫反应。但在Ⅱ期临床实验中,其作为加免疫苗不能提高BCG的保护效果,这可能和距离BCG初免的时间间隔太短有关[61-63]。为了避免人体内预存腺病毒抗体的影响,研究人员研发的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载体,表达Ag85A抗原的ChAdOx1 85A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作为BCG初免之后的加强疫苗,提供比BCG单独使用更优的保护效果。同时,ChAdOx1 85A单独使用或和MVA85A联合应用于接种过BCG的健康人群,在人体内验证了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已经完成I期临床试验[64]。②TB/Flu04L:基于减毒的复制缺陷型流感病毒,表达结核分枝杆菌Ag85A和ESAT-6抗原的TB/Flu04L 疫苗在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其经鼻腔或舌下给药,对接种BCG的健康成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NCT03017378, NCT02501421)。③Ad5 Ag85A:以复制缺陷5型人腺病毒为载体,表达Ag85A抗原的Ad5 Ag85A,在接种过BCG的健康人群中,其经呼吸道途径和肌肉注射的途径免疫,证明该疫苗在人体内安全性,且比BCG更有效地刺激多功能T细胞反应[65]。

4.3 重组BCG或减毒活疫苗 以BCG为载体,导入Mtb免疫优势抗原基因构建的重组BCG,其主要作为暴露前预防性疫苗,旨在替代新生儿BCG的接种。近年来,重组BCG也被作为成人暴露后疫苗应用,以防止结核病复发。减毒活疫苗是在Mtb的基础上,敲除毒力基因,其同样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主要作为预防性疫苗应用。与其他类型疫苗相比,重组BCG或减毒活疫苗的抗原成分较多,诱导的免疫反应更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更广泛且持久。①VPM1002(BCGΔureC::hly):VPM1002是在BCG的基础上增加了穿孔李斯特菌溶素(Hly)基因,使Mtb更易从吞噬体中释放,具有增加抗原提呈的功效;同时敲除了尿素酶C基因,以提供适应hly活性的酸性pH条件。该疫苗可启动交叉免疫反应,提供比BCG更优的保护效果[66]。②MTBVAC:是在结核杆菌Mt103的基础上敲除phoP (Rv0757)和fadD26 (Rv2930)两个毒力基因构建的减毒株疫苗。迄今为止,MTBVAC是唯一一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Mtb减毒活疫苗,已经在成人和新生儿中完成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比BCG更安全和有效,目前正在结核病流行国家的婴儿中进行Ⅲ期的疗效试验 (NCT04975178)[67]。

4.4 灭活疫苗 基于分枝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裂解提取物制成的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又可诱导广泛的免疫应答,主要作为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调节应用,其中RUTI、DAR-901和MIP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①RUTI:由Mtb细胞壁裂解制成的RUTI疫苗,目前主要作为治疗性疫苗与抗生素治疗联合使用。Ⅰ/Ⅱ期临床试验证明了该疫苗在LTBI人群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NCT04919239、NCT02711735、NCT05136833)。②Mycobacteriumindicuspranii(MIP):MIP是一种介于快速生长和慢速生长之间的分枝杆菌,最初是为了麻风病的免疫治疗而开发,但临床试验同样显示了其对结核病的保护证据[68]。在临床前研究中,MIP在豚鼠和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比BCG更高的免疫原性和预防性,具体表现为MIP诱导高水平的Th1和Th17细胞因子[69]。同时,在Ⅲ期临床试验中,MIP作为BCG的加强疫苗,增强了BCG的免疫应答,也被证实了其在预防结核病方面的潜在应用[70]。MIP疫苗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对Mtb感染人群潜在的免疫治疗和预防作用,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68]。③DAR-901:DAR-901是一种全细胞灭活非结核分枝杆菌疫苗。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其应用于接种过BCG的青少年,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多功能CD4+T细胞和增强的ESAT-6特异性免疫应答,显示出其在预防结核病感染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71-72]。

5 总 结

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也为结核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的研究表明结核亚单位蛋白疫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展较为迅速,但该类疫苗对佐剂要求较高。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为胞内菌,宿主发挥有效的免疫反应首先需要对抗原提呈以激活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有丰富的模式识别受体,因此选择针对这些受体的配体作为佐剂将是较优的选择。另外,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在进入人体之后呈现不同的感染状态,单一类型的结核疫苗较难消除所有人群中的结核病,因此疫苗的研发应选择包含不同组分的多种抗原,以实现全面免疫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利益冲突:无

引用本文格式:王瑞欢,李马超,李桂莲,等.结核分枝杆菌及结核疫苗新作用方式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3,39(8):797-804.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3.00.088

猜你喜欢
佐剂临床试验结核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抗疫中第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说说化湿败毒方
克痹宁凝胶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缓解作用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铝佐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
疣状皮肤结核1例
肿瘤治疗药物Tosedostat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