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双艳 陈媛媛 陈先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疾病[1-2],产妇表现主要包括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在妊娠中晚期多发[3-4],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羊水污染、早产等问题,对胎儿宫内发育产生不良影响[5]。目前,研究对于单胎妊娠中ICP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较多研究[6],但对于双胎妊娠孕产妇而言,ICP发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对存在ICP风险双胎孕产妇干预能力并改善母婴结局,本研究对双胎妊娠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ICP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双胎妊娠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遵照《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7]进行产前筛查,明确双胎妊娠;②分娩时孕周≥28周;③孕期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完整;④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①胎儿先天性畸形;②单或多胎妊娠;③合并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④存在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⑤孕产妇生殖道畸形、卵巢囊肿。将符合上述条件的23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华妇产科学会发布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8],将孕产妇分为ICP组和非ICP组。本研究纳入孕产妇均由其本人或配偶签署对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且研究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通过医院孕产妇电子管理系统获取并统计孕产妇年龄、受孕方式、不良孕产史、经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发育不一致、HBV携带、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
①高龄产妇:年龄>35岁者。②孕期体质量增加: 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指南,根据孕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体质量过轻者增加12.5~18.0 kg,正常者增加11.5~16.0 kg,超重者增加7.0~11.5 kg,肥胖者增加5.0~9.0 kg,将其孕期体质量增加过低、正常和过高组。③双胎发育不一致:双胎体质量差>20%。④ICP严重程度:根据孕产妇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分为轻度ICP(10 μmol/L≤TBA<40 μmol/L且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和重度ICP(TBA≥40 μmol/L伴有严重皮肤瘙痒)。
收集所有孕产妇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数据;统计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转入NICU、吸入性肺炎和新生儿死亡情况。
收集的实验数据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危险因素。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0例孕产妇年龄20~44(29.22±4.19)岁,其中高龄产妇17例,经产妇 72例,共37例发生ICP,总发生率16.09%;其中34例为轻度ICP,3例为重度ICP,ICP发生孕周<28周5例,28~32周7例,超过32周27例。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 与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有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高龄产妇、受孕方式、不良孕产史、经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发育不一致、HBV携带无关(P>0.05),见表1。
表1 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的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赋值,以双胎妊娠孕产妇是否发生ICP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均为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的危险因素
ICP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和转入NICU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ICP组与非ICP组妊娠结局比较
ICP组血清TBA、ALT、AST、TBil和LDL-C水平高于非ICP组,HDL-C水平低于非I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和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ICP组与非ICP组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
ICP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遗传、激素、环境、氧化应激条件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9-11]。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双胎妊娠产妇并发ICP发生率报道偏少,Shan等[12]在国外文献中报道其发生率约24.6%,在Mei等[13]研究中ICP发生率为23.48%,在本研究结果中为16.06%,与国内学者报道结果较接近,且总体发生率均高于既往单胎妊娠相关临床研究[14-15]结果,说明ICP在双胎妊娠孕产妇较单胎妊娠中更为常见。在ICP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方面,本研究结果中以轻度ICP、孕晚期ICP为主,但鉴于重症ICP、早发型ICP可导致更严重妊娠结局,对于双胎妊娠并发重症ICP、早发型ICP应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而与其他临床参数无关。有既往单胎妊娠孕产妇ICP影响因素如高龄产妇[16]、妊娠期糖尿病[17]和携带HBV[18]等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可能由于本研究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ICP例数较少,未体现出统计学差异有关。
在Gao等[19]针对中国孕产妇ICP风险队列分析结果中,当妊娠前BMI介于21.5~22.9 kg/m2时,ICP发生风险显著降低,而孕前体质量增加不足或过多则显著增加了ICP的风险,这二项指标结果与本研究一致。临床研究[20]证实,ICP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对于本人或家族有ICP史孕产妇而言,发生ICP概率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说明了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风险因素与单胎孕产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孕产妇部分资料不全等因素,本研究未对先前研究中报道的季节、应激水平、地域等因素对ICP的影响进行探讨,需在后续研究中完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ICP与非ICP孕产妇血清TBA、ALT、AST、TBil、LDL-C和HDL-C水平水平存在差异,与国内研究报道结果一致[21],说明双胎妊娠并发ICP孕产妇血清学特点与单胎妊娠具有一致性;在妊娠结局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了ICP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和转入NICU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CP组,说明并发ICP对于双胎妊娠胎儿或新生儿结局均有显著不良影响,在朱金改等[22]研究结果中,ICP是双胎妊娠孕产妇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双胎妊娠孕产妇ICP发生率高于单胎,其影响因素与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HBV携带以及个人或家族ICP史有关,且与并发ICP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和转入NICU有关。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研究结论进行完善和补充。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