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双碳”政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导向[1],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ESG在中国开始大爆发。“双碳”让ESG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着ESG在中国发展。同时,推动ESG发展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保障。将ESG纳入监管可以让企业兼顾效益和社会责任,统一的ESG披露标准也能有效推动“双碳”的进程。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将ESG理念纳入企业战略体系,可以获得真正的长远的可持续商业利益,能够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的长远愿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将资本向ESG领域倾斜,也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双碳”目标的支持。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根据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做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决定,即“双碳”目标。具体来说,我国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可以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加,并呈现慢慢降低的趋势;在2030年之后去做更多人为吸收工作,目标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以实现二氧化碳零净排放。
当某一地区或行业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其历史最高点时,称之为碳达峰,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经济发展从高耗能和高排放转向更清洁和低能耗的模式。
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测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采用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零排放的目标,称之为碳中和。
早在2004年,为了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应联合国邀请发出的一项联合倡议,首次出现ESG这个词。ESG分别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因素,而非仅仅追求经济绩效和金融行为。其中,ESG理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关键环节,即ESG信息披露、ESG评价体系、ESG投资[2],而ESG体系主要由ESG实践和ESG投资两个领域组成。
具体而言,ESG实践的参与主体是企业,即在企业管理流程中纳入ESG。在ESG实践的发展上,最早出现的是公益慈善行为,包括企业捐赠和志愿者服务,后来ESG实践渐趋多样化,形成了完整的ESG实践。
目前,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ESG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重要地位,ESG的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用有效和快速的方法实现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更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ESG投资的参与主体是资产所有人和资产管理人,即在投资研究、投资决定和投资管理流程中纳入ESG。按范畴划分,ESG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概念。通常来说投资与否,主要关注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现金流、利润率等财务指标;ESG投资则还要关注企业在环保、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上的表现。
目前,ESG主要运用于投资领域,已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是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来进行评价,是衡量其对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贡献的一项重要指标。
所以,ESG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赋能企业探索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指导资本进行可持续投资,以获取长时间维度的正向收益。
“双碳”战略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把ESG纳入政策制定环节,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样可以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层效益,进一步促进经济和产业的低碳转型。通过监管的规范管理,不仅可以将ESG纳入行业规范,以降低行业的碳排放水平,促进行业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构建统一ESG行业信息披露标准,有效推动“双碳”的进程。
从企业的角度,ESG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有效综合衡量指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评价标准和方向指引。“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节能减排成为企业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的落脚点。
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纳入ESG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ESG组织管理机制,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更专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践行低碳减排的行动目标。
“双碳”的提出,对投资市场及投资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低碳经济成为市场追捧的方向。ESG成为投资管理行业的关键考量,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资产选择,近些年来,投资者对ESG的投资激增,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的“双碳”目标极大地加快了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绿色低碳程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甚至将决定相关企业或项目的存亡。长期来看,这是传统产业向可持续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些转型要求对企业意味着不可避免的资金与技术投入。
当前,对于ESG发展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ESG投资的基础数据仍未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缺乏结构化、可量化的统计数据,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ESG信息仅限于描述性和定义性方面。同时,从投资风格来看,绝大多数ESG基金以主动型管理为主,ESG主题基金以环保和公司治理为主,相较于国外市场ESG多元化投资发展情况,我国ESG投资风格较为单一。
第一,ESG披露制度不健全。ESG信息披露是ESG体系生态建设的基础环节。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的ESG信息进行精准计量和及时披露,包括碳信息。ESG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为ESG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是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来源。
大多ESG信息披露政策都是基于自愿而非强制性要求,这使得企业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全面性。而无论是信息披露主体还是披露内容范围都相对狭窄,仅限于政策规定的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和中央企业等少数范围内,强制披露的内容也主要涉及社会和企业治理方面的局部议题,进一步完善现行ESG信息披露制度是必要的。
第二,ESG信息披露可信度不高。仅有少数发布年度ESG报告的企业接受了第三方审计,并且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以描述性披露为主,缺乏量化指标,着重披露对企业有利信息却规避不利信息的行为广泛存在,真实性有待考证。类比财务信息的披露,企业需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及相应控制流程,以确保披露的财务信息能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在外部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更需要建立强大的内控制度,通过内部监督及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碳排放数据作假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企业也将很快失去投资人的信任。
第三,ESG披露标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目前,我国存在多个ESG评价体系,这些体系难以对企业ESG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要求,也难以通过投融资等市场机制反向对企业ESG披露行为进行影响。
此外,配套的ESG体系机制在提高企业自主高标准披露的动机方面存在不足,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系统不成熟。由于不同机构在全面性、可量化、准确性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评价体系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无法量化的指标存在较大偏差,使得ESG评价难以达成共识。
我国现行企业ESG信息披露方面的标准体系尚不够完善,未达到符合国情实际的水平,同时缺乏不同制度的整合和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这将对现有企业ESG信息披露的执行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我国对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并不严格,企业在披露ESG信息时享有广泛的自主决策权。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受到了影响,由于本土企业缺乏披露标准,这增加了将ESG信息与国际公认标准相结合的难度和成本。
推进绿色投资理念既需要投资主体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生态体系。在政府层面,要围绕ESG行为规范、信息披露、违规监管、投资引导等出台有体系的政策制度,使宏观的“双碳”政策规划与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有效良性互动,由企业推进落实。
在资本市场层面,要丰富资本市场绿色投资产品的供给,提高ESG相关投资产品种类、多样化和流动性,大力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绿色金融资产流转速度,拓展绿色金融资金募集渠道,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对“双碳”战略目标及各类绿色、节能、减碳项目的支持作用[3]。
在投资者层面,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和引导、渗透ESG目标,吸引长期资金和价值投资者,同时促进投资者在企业绿色转型中积极发挥治理角色作用,综合多重手段助力“双碳”目标贯彻落实。
从资本市场层面落实ESG实践,纳入更多积极因素,提高市场主体的ESG认知。
一方面,资产所有人和资产管理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推动ESG投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机构投资者对ESG的投资意识,提升其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以增强其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金融机构可以把ESG指标绩效纳入金融机构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筛选体系,综合考量投向标的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将资本向ESG领域倾斜,通过发行ESG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加深资本市场对减排的重视程度,为企业“双碳”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水平,激发企业对ESG信息披露的积极性,激励企业发布独立的ESG报告。可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参与,推广ESG投资理念。
一是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目前,国内ESG信息披露监管框架主要由政府及监管层面颁布的政策以及交易所层面颁布的指引为主,ESG披露的法律法规尚未颁布,整合ESG信息披露的框架性文件较少。需加快制定ESG信息披露标准,以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为基础,明确需强制披露的信息和自愿披露的信息,持续规范披露指标,拓宽强制性披露范围,争取达到“不披露就解释”的目标,并不断鼓励企业披露ESG细节。
二是确保ESG信息披露可信度。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需要建立规范的第三方认证机制,明确第三方认证的原则、标准和责任主体等,以确保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帮助投资者提供有效参考。
三是完善ESG评价和监督机制。政府及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ESG评价体系顶层设计,推动可落地执行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构建和创新EGS评价指标。提高评价体系中定量成分占比,精细化ESG评级体系的具体计算过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规范ESG信息披露的规准,加强对各主体的监管和创新,提升各个主体对低碳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和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采用权威标准与第三方鉴证、国际或行业通用ESG披露框架和指标,适应境内外投资者防范气候风险要求,推动ESG披露的国际化、提升可比性。要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分行业、分区域、分阶段的ESG信息披露规则机制,明确统计口径,推动ESG披露标准化、提升可靠性。
企业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主体,深化ESG理念和完善ESG政策体系,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4]。
ESG作为一项综合的企业评价标准,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应将ESG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企业应寻求ESG信息披露方法的技术支持,将低碳减排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使用量化可比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评估企业低碳目标实现的情况,不断改进企业低碳转型的效率,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技术革新对于企业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以技术创新赋能企业低碳减排的实践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专业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实现低碳转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碳”和ESG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关系,两者的结合将共同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完成,也为ESG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企业降碳是“双碳”实现的基础,也是企业履行其环境与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之一,适应我国国情的ESG体系,既有利于更好地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又有利于提升“双碳”目标的透明度、识别前瞻性信息和风险,也可为筛选“双碳”发展的标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