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蒋春燕
由于美术技能性显著、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会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示范教学出现了“存”“废”之争、传统示范和创新示范之辩、学科本体性和人文性之思。新课标提出,要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来实施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形成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到课堂中,还应结合示范教学的本质特点,辩证地处理好以下三对矛盾关系。
美术课程目标的发展,从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到提出“三个维度”,再到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这些课程目标的变化使部分教师认为“双基”目标已经过时,从而减弱了对示范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一些美术课堂上,教师不作任何示范和指导,而是对学生说:“随便画你们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对于图画的技能却很难长进。
【案例一】
A教师在执教“动物明星”一课时,先用电脑播放了10余张动物的照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接着布置学生选画一种或几种自己喜爱的动物。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授课结束时,学生的作业大都为简笔画的形式,刻画的动物线条呆板、缺少动人的细节描绘。
这样的课堂并不少见,究其缘由,主要是美术教师掌握不好示范的程度,担心一旦示范了,全班学生的作业会变得雷同,于是直接让学生“自由画”。殊不知,放养式的“自由画”,不作任何指导,忽视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传授,是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创作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创意,这是值得提倡的。
辩证地处理自由画和指导画的关系,需要厘清学生素养发展的起点与终点。示范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来进行指导才是有效的提升。美术是视觉艺术,它的审美、创新都离不开“术”的表达。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创作技巧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因而,教师的指导要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在教师讲授“油水分离法”之前就掌握了该技法,那么,教师就不必再讲;如果学生第一次接触人像写生,那么,教师要精心地指导写生的过程、写生的技法、操作的难点等,使学生掌握人像写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作人物装饰画、人物想象画等。教学的终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脱离知识、技能的教学,将使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失去凭借。因而,教师可以考虑把指导画作为基础,把自由画作为发展。首先,教师要做好指导准备,按照美术内容的四大领域——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做好针对性准备,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其次,教师要进行按需指导。一堂课中,真正要讲的内容并不多,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难点、操作要点等进行指导,才能真正指导到学生的心坎里,进而运用到实践中。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自由表达。林风眠曾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再精美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生厌。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学生在绘画和制作时,往往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表达,这才是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因而,区别于放养式的“自由画”,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想象与创造的绘画,才有助于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示范教学对于美术课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示范到位,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提升审美素养。反之,如果美术课堂中示范教学缺失方法,用“一招鲜吃遍天”的灌输式示范、照搬程式,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
【案例二】
B教师执教“像什么呢”一课时,对创作的过程作了详细示范:第一步,撕出纸片;第二步,根据纸片联想;第三步,根据联想在纸片上添画。随后,教师布置学生创作。结果,学生的创作形象均与教师的示范作品雷同。
示范教学的特点是讲授理论与实际操作并行。在美术课堂中,传统的示范教学是通过教师示范技能,将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通过临摹,直观掌握绘画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临摹虽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因为作为学习方法的临摹往往只注意模仿对象,而不注意通过思考来总结方法、探究美术学习的规律。教师在示范时注入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学生思考得就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低。基于这些思考,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意示范,原因是示范以后,容易让学生陷入模仿中,束缚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其实,这并不是示范本身的问题,而是示范的方法没有用对。当教师示范从头画到脚,绘画示范只讲内容、不讲方法,只重视眼前这幅画,而不注重举一反三、不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必然会束手束脚,不敢创造性发挥。
创新示范需要在传统示范的基础上,做到扬其长、避其短,既要扎牢“双基”的根,又要启智增慧,发展学生思维的魂。案例二中的B教师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用一种答案取代多元的答案,不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创意实践”培养目标。C教师执教“像什么呢”时,就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做到了“先想后撕不算新,先撕后想才聪明,随着纸形去联想,张张撕纸有生命”。因为强调了撕纸的偶然性、随机生成性,甚至交换了同桌撕出的纸片,引导学生在无法预设的纸片形状上联想,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添画的作品中出现有趣的昆虫、凶猛的恐龙、萌萌的小猫等千变万化的形象。
辩证地处理传统示范与创新示范的关系,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考虑。在很多讲不清楚、需要技能操作的地方,教师可一展身手,通过传统示范把抽象的具体化、复杂的简单化、深奥的浅显化;通过传统示范将语言难以表达的精微的技巧、严谨的造型、巧妙的布局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创新方式进行示范,但示范时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示范或者局部示范,如“老师和同学”一课,学生只有掌握写生技法才能画好人物,则考虑完整示范;如“水墨画鸟”一课,因这课的重点是“破墨法”,则考虑局部示范。第二,启发性原则。如“瓜果的想象”一课,培养的是学生根据瓜果的原型进行想象、创作新形象的能力,则需要启发性示范,通过教师巧妙的启发、点拨,达到“一点就通”“一拨就灵”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用技法性示范,就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第三,创造性原则。新课标把“创造性”作为课程性质之一,强调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如“叶子片片”一课在技法上创新,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彩笔画、电脑绘画、拓印、绘本创作、水墨画等方法表现。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步骤上创新、在工具上创新、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创新……不论哪种示范方法,其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其表现手段,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时代语境下,美术教育功能均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清末的“几何做图画”,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民国时期,强调图画课就是传授绘画技法和构图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20世纪80年代后,美术课程从技能型转变为审美型的美术教育。发展到现在,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重在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功能的变化,使教师在示范教学时处理本体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上往往失衡。
【案例三】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D教师执教“干干家务活”一课,他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帮父母干了哪些家务活,接着组织学生表演干家务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干家务活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布置学生画一画。可是,3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了……在随后的教学研讨中,听课教师分成两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D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教学生观察和绘画人物动态、分析画面的形式等技能,另一派认为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进美术课堂没有错,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很好。
案例三中的D教师等人,没有正确认识到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包含美术本体和人文教育的双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认为,本体性和人文性就像一个人的双足,要达成美术教育的功能,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不可偏废。美术教育可以这样理解:以美术学科基础为教育门类,其主要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养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让我们对D教师等人有了基本的判断:因为重视教授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不去关注学生的情感、精神、价值观,或者因为强调人文性,而将美术文化的学习当成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教技能、技法,都是失之偏颇的。
辩证地处理本体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审视示范教学:首先,要辩证地看待示范教学的作用,示范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唯一手段,但却是重要手段。其次,知识与技能并不是不重要,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则发展学生能力、形成人文素养只是空谈。最后,基于时代语境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示范教学要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观念,以指导画为基础目标,将自由画作为发展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传统示范或创新示范的方法;兼顾本体性和人文性目标,通过具有针对性、含有启发性、富有创造性的指导,使学生运用美术的知识、技能等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美术关键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