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L省高职院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及教育厅学生资助相关负责人为主要调查和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两大研究方法,得到了宝贵、详实的资助育人情况实证调查分析数据结果,同时总结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实问题。根据相关问题、结合实践研究,提出了包括“规范资助标准,实现精准识别”“聚焦精神扶持,渗透感恩教育”和“突出思想教育,德育资助融合”三个方面的资助育人实践措施。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职院校;资助育人
在教育产业化、产学联合化的总体趋势之下,各地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推行扩招政策,吸引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在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其中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弱势群体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尽管目前各省市已经相继在高职院校系统建立起针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但是现有面向贫困生的资助系统仍然难以满足贫困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需求。
同时,贫困生在不完善、不全面的资助系统的影响下反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思想意识以及道德水平方面的“反向负面作用”。很多贫困生由于得不到有效的资助而出现了许多针对政府、学校的负面想法,而那些得到了助学金和相应资助条件的学生却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这在当前强调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当下,不利于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许多地方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系统尽管让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群体解决了“口袋空”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这些学生“思想空”和“道德空”的问题。因此,在“五育并举”整体背景下,梳理高职院校资助机制问题的内在逻辑理路,加快科学资助机制的优化建构过程,更加突出资助系统的思想、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提高高职院校总体教育质量的重要一步。
一、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相关研究:我国从1952年开始实施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高校资助问题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赵贵臣(北华大学教授)与刘和忠(原北华大学校长)认为“高校学生资助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资助育人功能的现状研究方面,殷成志(南京师范大学)指出国家奖助学金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上存在着“评定标准不完善,导致学生重学业轻实践锻炼;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主体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育人的效果等问题。”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了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1]。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对高等学校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收费教育+贷款”模式、日本的“收费教育+免息和计息贷款”以及美国的“多元化的资助”模式[2]。
当前存在问题与不足有:首先,资助育人的研究工作在宏观层面上较多,而在微观层面上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资助政策的制定和整体效果评估上,而对于个体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的具体情况和成效缺乏深入的了解。其次,資助育人工作的效果还有待提升。目前的认定方法较为简单,可能只基于家庭收入或学生的学业表现来评定资助的需求程度,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再次,目前存在重视物质资助而轻视育人的问题。虽然资助政策提供了经济援助,但在精神资助方面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学生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但在面对学业压力、职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仍然面临困难。
二、L省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情况实证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推进
围绕“L省内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情况现状与问题”,课题组在向L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共计发放1000份,收回756份,问卷回收率为75.6%;其中全部756份问卷都填写完整,问卷有效率为100%。在有效样本之中,根据统计,贫困生约占85.45%,共计646人,非贫困生约占14.55%,共计110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课题组总结和归纳了当前L省内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主要问题。
问题: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62.04%(469人)的人是通过学校了解的,网络、电视、报刊次之。面对多种渠道的宣传和政策推广,仍有不少贫困生出于自卑心态,不愿披露自身经济困窘的现状,未主动申请任何资助项目。统计结果显示,约64.82%(490人)的学生赞同“自卑、封闭心态在贫困生中较为常见”,并且有约52.91%(400人)选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受助者自尊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这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且尚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引导和帮扶的一种表现。
问题:拿到奖助学金后如何使用。结果显示,50.13%的人用于支付学费或生活费,15.34%的人用于购买书籍或学习用品,有14.29%的人用于消费娱乐,可见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正之风仍存在于有一部分贫困生中,这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资助育人体系问题分析
L省高职院校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有效满足贫困生资助的发展需求。
问题:学校的国家资助学金评定是否公平合理。29.37%的人认为认定机制存在不公平,这主要源于人的因素,一旦评定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了人为不公平行为,就会导致资格认定被认为不公平。此外,L省内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还存在重物质轻心理资助的问题。实际上很多贫困生由于身份原因,存在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经济和精神上双重贫困,加剧了学生负担。L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来自于“偏远或落后地区”,以及有重症患者、孤儿、单亲家庭。
问题:自卑、封闭的心态在贫困生中是否较为常见。只有35.19%的人不太赞同或不赞同贫困生的自卑或者封闭状态。自卑感会造成贫困生产生自我否定情绪,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敏感。
在资助情况与资助内容形式方面,34.66%的人选择提供“助学金”,26.85%的人选择“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1.69%的人选择“学费减免”,16.8%的人选择“奖学金”。从总体上看,目前省内的资助政策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的助学贷款为辅,贫困生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相对少,这从侧面也容易助长贫困生的好逸恶劳问题。
三、融合“五育并举”总体要求优化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践措施
(一)规范资助标准,实现精准识别
L省内各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资助标准的统一规范,避免出现纵向时间尺度上的“前后不一”,横向空间尺度上的“参差不齐”,具体标准内容上的“不科学、不全面”。各院校要在省教育资助部门的统一牵头之下,共同组织和商讨适用范围覆盖全省的统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明确原则和工作制度,规范认定标准;由“各班评议小组+学院资助管理领导小组+省内院校联合督导小组”作为评定机构,在标准的带动下实现统一规范的资助管理,确保资助公正公平、科学高效;创新性地在标准中引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各院校根据实际学情生情进行资助配套活动的推进和落实,由班主任、分管年段辅导员主抓,校学生处资助相关负责人、校级党委干部和思政工作负责人连同省内院校联合督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评比。
从标准的规范出发,要进一步避免在资助评定之中出现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还应当重点做好对于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因此,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基于国家认定标准以及省内统一的认定办法,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推广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在新生入学时就做好数据录入的工作,在每个学年进行数据更新,形成完整的校级数据库。第二,详细记录学生生源地指标、家庭经济状况指标、校园指标、个体指标等内容,可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宏观数据参考;二级学院可根据实际围绕学业等方面的独立指标,设置参考比例权重,作为认定的重要保障。第三,结合四项主要指标,在认定统一标准的框架之内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贫困生认定的多元化、多维度“相关性分析”“影响因子分析”以及“个体比较排序”,科学精准地选取出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有着各项困难的贫困生,使得资助体系能够“服众”。
(二)突出精神扶持,融合感恩教育
尽管在现阶段L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渗透深度,但还是有不少的贫困生出现了思想道德与个人品质方面的问题,这些贫困生覆盖了“接受过资助”与“未接受资助”的两个领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省内贫困生资助体系实施的效果不佳,与实施目标仍有差距。从主观心理层面上来分析,这部分贫困生面对资助体系所表达出的消极、不满情绪,在接受资助后出现思想滑坡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由于这些学生的感恩意识淡化,诚信意识不足。因此,在资助体系之中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方面的精神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要突出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校就要从“渗透感恩教育”出发,不断聚焦突出贫困生资助的精神扶持功能。第一,班主任、分管年段辅导员以及院校学生处资助相关负责人,要从资助体系的角度出发,强化对于本范围内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工作,同时重点开展思想宣传和先进评比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1.连同思政教师,立足课堂做好教育先导工作,在日常的课堂、班会课以及其他学习活动之中,向学生科普当前的资助政策,讲解资助认定标准,同时举例子、谈感想、讲道理,向这些贫困学生渗透诚信和感恩教育。2.班主任、辅导员在课堂之外,也要做到同步跟踪和关注被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充分发挥当前新媒体以及数字媒介的作用,引导贫困学生定期沟通交流,汇报学习成长情况,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3.辅导员根据对资助学生的同步跟踪和监督,定期对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学习生活进步情况以及思想水平提升情況进行分析,上报优秀学生典型。第二,思政教育工作者等多元主体要参与到资助体系的创新优化和管理中来:1.在贫困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竞争勤工俭学岗位时,要求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并进行监管;2.采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感恩和诚信教育。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可以集合本学院范围内的贫困生,在顾及学生尊严的前提下组织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围绕“贫困学生当自强”等主题,开展拓展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歌曲演唱、团体游戏等不同的活动,在“沉浸式”教育氛围之中,接受诚信、感恩思想的熏陶。
(三)突出思想教育,德育资助融合
要进一步发挥“五育并举”时代教育背景下长效化、常态化的资助育人功能,实现“德育”与“资助”在现行资助体系内的有机融合。第一,做好党建工作与科学资助之间的融合。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L省率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下,高职院校可以把“党建+”的工作模式渗透到资助认定和推进的各个环节之中,细化到学校党支部、学院团委、学生预备党员等人员,由书记、校长“一把手”统筹,做到“点对点”定向帮扶,突出人文关怀,体现资助“温度”,落实费用问题,给予有效指导。第二,重点强化配套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思想理念贯彻到精准资助帮扶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的资助帮扶格局。第三,根据当前资助体系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建立配套的差异化思想教育体系,对贫困生个体思想发展情况实地调查、精准挖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进行针对性帮扶。
结束语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资助育人”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知识储备,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端正的道德品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一系列配套的资助手段,学生能够以积极、感恩、自立、自强的心态来面对学业、社会和人生的挑战。然而,在不同高职院校中,专业设置各不相同,学生的生源群体也存在差异,而且学生家庭和个人面临的经济困难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工作部门及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总之,“资助育人”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资助,学生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减轻经济负担,从而更好地专注于学业和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李晶晶.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比较研究:以中、美、日为观察点[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谢宏阳(1989— ),女,汉族,浙江丽水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学生资助调研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研究”,立项编号:20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