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林
研究表明,冠心病有以下5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比血压正常者高5~8倍,冠心病患者则有70%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指的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到正常范围之上(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时,体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加重,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其正常功能,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心脏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抵消冠状动脉的阻力,这就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此外,高血压会直接损害、硬化动脉壁,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这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进血栓形成,血栓会进一步阻塞血管,加剧冠心病的风险。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的情况。
中国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就是由血液胆固醇升高所引起。血脂异常是导致血管狭窄和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加速斑块的形成,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血脂异常也会导致冠状动脉内的脂肪沉积增多,降低心脏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心肌缺氧和缺血。更危险的是,有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就会引起血栓栓塞,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短时间内威胁生命安全。
高脂肪飲食、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缺乏体力活动、抽烟以及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此外,某些遗传因素、肥胖、糖尿病等亦可能使血脂水平增高。
有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1/3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即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已形成斑块,或已患有冠心病。
糖尿病引起冠心病的机制为:血液里糖分增加,一方面会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另一方面会引发其他代谢性指标异常,造成血脂、血液黏度改变。糖尿病在增加冠心病风险的同时,还会使患者的神经系统敏感性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多难以在发病前感知到心绞痛,很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吸烟也是冠心病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中,75%有吸烟史;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
吸烟引发冠心病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烟草中含有数千种有害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和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尼古丁可以使心脏加速跳动,使血压升高,导致心血管系统处于紧张状态,这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速和加重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吸烟还会导致炎症反应,反过来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炎症还会损伤血管壁,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内更易沉积。
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会逐渐变硬,血管内膜受损,从而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其他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