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国家提出初中语文课堂的课后作业设计和实践要尊重此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不能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又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与教学内容,追求有深度、广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因而,提高课堂效率、推动作业改革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改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要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中还伴随着“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出现。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单元设计乃至单元作业设计都成为新课标要求下可操作、可执行的环节。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作业设计内容、开展分层布置作业教学、引导学生实行课后实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和实践,以期达到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关联、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势
语文学科重视人文素养培育要求,这个目标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与时俱进,在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切忌机械重复式练习。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重复机械式的学习形式容易降低其学习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课后作业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内容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新课改进程与新课标要求,优化和改革作业设计,由此保证让学生用最少的作业量完成知识转化效率的最大化。
单元作业设计,顾名思义是将以往的单篇教学为主的讲授方法转变成以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编写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共同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了七个部分:预习、理解、表达、口语与习作、阅读、实践、测试,遵循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即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缓和课堂僵硬的教学气氛。
首先,“单元作业设计”可以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不能“苛刻”要求学生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完全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意义。而“单元教学法”可以体现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其次,“单元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思维,培养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教师则通过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处,由此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帮助。二者的沟通交流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下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改进。
基于此,教师需及时进行教学过程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的核心思想串联起来,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提质增效、减压减负。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作业设计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和作业设计过程当中,教师时常忽略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且想通过“量式”作业来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逐渐成为课堂作业的“附庸”,缺乏自身的思考,其想象力也会逐渐“弱化”。因而,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作业设计,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探索更加适用的教学以及作业形式。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逐渐融入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以让教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了解每一单元的知识点、知识架构以及课堂观念,并且及时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完成作业的设计与推进。初中时期的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可以遵循启发式的原則,选择合适的单元作业内容来有效地布置作业,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单元作业的开展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且也能逐渐让学生转变为学习认知的参与者和建立者,让其学科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为了设计合适的作业内容,教师需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通过日常的备课和对学生的关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改进,从而达到实现知识关联、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进行作业设计和实践,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这一单元包含了四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纪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这些内容实际是通过相应的事件来开展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对其精神的赞颂,学生需要在理解文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描写手法,学会人物的写作。因此,教师需要找到四篇文章的共通之处并将其作为话题的开展。比如,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观察与记录”作为主题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察和描写,以此开展具体的阅读以及写作的相关作业任务。语文素养之一是观察力和表达力,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第一要义是代入自身,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写作的第一要义是前期的细心观察和后期的润色加工。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单元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才能调动自身的主动性进行学习,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分层布置作业
语文学科知识本就复杂多变,包含的知识体系较为多元,如果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知识梳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因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学习效率上也会有一定差异,加之吸收内容的多少难以反馈给教师,由此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为了有效解决这种现象,学校及教师应当重视分层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方式。
单元整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需要从以往的单篇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后作业作为学生温习课堂知识的关键环节,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为学生划分分层,除了观察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当将学生的个性以及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不同能力和水平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整体的“教”与“学”进度,产生良好化学反应。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不能再采用统一且单调的作业设计来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否则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部分学生自我怀疑且产生更重的学业压力。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时,这一单元的作品选取了鲁迅、杨绛、李森祥、欧阳修四人的文章,前三者为现代文,最后一篇是古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对内容进行划分。现代文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和学习的难度较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素养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课后的温习时间内完整阅读并学习课文,在认识生僻疑难字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和关键结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额外阅读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料,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名著开展读书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眼界。在欧阳修《卖油翁》教学结束作业布置时,教师需考虑到文言文对于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来说较为困难,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层级来将课后作业分为熟悉并顺畅完成全文通读以及有感情地开展朗诵并完整背诵两种,由此形成不同的作业评价方式。这样的作业实际是遵循了学生的个人特征,使其能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完成作业并实现能力提升,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又能培养其相应的学科素养。
(三)引导学生实行课后实践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想提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后作业的实践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理论运用到生活中,从而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核心是观察力和表述力,在作业设计中融入课后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这种体验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语文课堂学习助力。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与现实相作用,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本身有很多以生活为主题的篇目,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和作业设计的思路。
与传统单一的课文教学相比,单元教学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课后练习则是为了让其与语文学科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参与可以让其深化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思维体系,从而消除对作业完成的抵抗心理,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将课程的理论延伸开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语文元素后与其产生一定的共鸣,同时让这样的感悟和体验反作用于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借此为学生建立语文学科学习的土壤,为其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内容作为课后作业的实践素材,引导学生开展对应的学习活动。这一单元共有九篇文章,内容篇幅较大,但基本内容都是从日常的生活景物进行描述,并阐述一定生活哲理。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就是通过登顶的活动来阐述“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的深刻道理;《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是教会读者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换个角度和思维看问题的哲理。这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汲取所需营养。因此在完成基本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各个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内容和哲理的探索,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引导在课余时间开展一定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等,探寻书本描绘的景色以及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互联网、书籍等课堂外的其他学习途径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借此拉近语文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完成基础内容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娱乐活动放松身心,拓宽自身的眼界,收获别样的乐趣。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學评价的开展实际是“学—教”“学—评”“教—评”三组关系的延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需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心一味放在“教”而非“评”,重视课堂的教学过程而非课后的反馈。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评价体系是关键,教学评价的开展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模式进行反思,从而更加全面地进行自我认知。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当前阶段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处于思维发展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对于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来说,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和人生的意义以及对知识学以致用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可见一斑。如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设立实质上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的核心素养,从而发展独属于自己的道路。由此,教师需利用单元作业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有助于推动高效课堂的建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和评价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包含的题材和内容较为复杂,有人物、植物,还有作者的相关情绪表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写作选题,通过日常的发现与观察抒发自己的情感,改变以往“无题可写”的状态。
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过程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温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完成各篇文章的预习过程,在查阅生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基本大意,以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课中,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与习题检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为课后作业设计奠定基础;课后,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作业方式如小组合作、随笔日记、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反馈时除了自己的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自我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同时还要求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教师需不断对作业设计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广度、准度和深度,由此实现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