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影 巩磊 高崇龙
摘 要:沉积岩石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多,而且其突出实践、注重应用的课程特征进一步加大了“教”与“学”难度。此外,以往教学中“课上强、课外弱”“重教材、轻需求、少思想”“方法、考核与学习资源千人一面”“理论、实践、实习三套班子”等痛点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作为教学设计的顶层架构并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充分结合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沉浸式虚拟案例、情景辩论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配以师-生共建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与多维度、常态化的学习资源开展在沉积岩石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结果证实本次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沉积岩石学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同时也是青年教师服务课程建设的新探索。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多维度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085-05
Abstract: The sedimentary petrology has huge contents, multifarious course system, and especially emphasize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which make it more difficulty for both teaching and leaching. In addition, the previous teaching process obtain significant problems, such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eaching material but neglecting the requirement both of industry and students, the lack of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among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field practice modules, the scarcity of personalize between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the course resources, 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teaching eff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aking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degree" as the top-level architecture of teaching design and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we fully combine the MOOC-based flipped classroom, immersive virtual case, situational debate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s, and carry out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with th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criteria co-built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normalized learning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aching practice has solve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Keyword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eaching method; multiplex examination; multi-dimensional course resource; blended teaching
沉积岩石学课程不仅全面介紹了沉积岩(物)的沉积过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岩石成因与分布和沉积环境产物(图1),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框架体系过程中对前期和后续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而且提供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可服务于区域地质考察、油气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等多领个域,是培养适应国土资源系统和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要支撑,也是各石油、地矿类高校重点建设的品牌课程[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矿产资源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满足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沉积岩石学课程课堂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 教学痛点
前人在沉积岩石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实习基地建设、物理沉积模拟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众多探索[4-8]。在前人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及所在教学团队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认为现有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如下影响教学成果的痛点问题。
一是现有教学过程中仍将完成教材既定知识内容讲授作为衡量教学工作的重点,导致课程“重教材、轻需求、少思想”的现状;同时,为了完成庞杂、繁重的授课与学习任务,教师往往不得不“满堂灌”、学生不得不“被动听”,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思维和学科认同感等高阶性能力的培养缺乏情景、难以保障。
二是课程除理论课外,还包含实验课和野外地质实习两大模块(图1),但现实中三大模块内的教师、具体内容、教学计划、考核标准等均背对背运行,不仅可能造成知识的重复、时间的浪费,还使得教师无法充分掌握学情,造成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不适配甚至干脆千人一面,使课程可持续性改进成果大大缩水,学生理论课上的短板甚至会一直延续到野外实习,终成积弊。
三是课程专业基础课的属性,决定了其在专业知识框架中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但在课程顶层设计过程中,缺少对已有的和待构建的知识体系的梳理,未能进行“基于已知、立足现在、追求未来”的系统性知识衔接规划,降低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上述教学痛点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沉积岩石学课程中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命感,以及自我发展、创新探索等高阶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培养、锻炼,不足以面对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对人才需求变革的挑战。
二 教学创新
(一) 重构课程体系
为解决上述痛点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升级现有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鉴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修改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家之言,本次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以教学创新探索为出发点的课程执行目标(表1)。
在原有目标基础上,通过课程目标的升级,从顶层架构上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及专业思维、解决专业问题思路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迭代的特征,增加专业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培养;在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国际视野、跨文化竞争与合作能力,加强“基于已知、立足现在、追求未来”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升级后的课程目标强化了学生的高阶能力以面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
此外,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教学内容以教材设置的章节作为教学单元,但教材章节的先后顺序并不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导致现有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图2)。而且,鉴于不同单位编写教材中的不同章节,教材中存在若干内容的机械重复(深度差异不大)。故根据升级后的课程目标,并与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教材原有章节进行删减、重组成9个新的教学单元,并新增与行业需求关系紧密的“第9单元 沉积岩的油气地质意义”“第10单元 沉积岩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构成更适于学生学习的学习体系(图2)。
(二) 升级教学模式
为适应升级后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调整。针对升级后的沉积岩石学各教学单元内容,本次实践制定了适配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并在其中专门列出了课程思政的融入时机和具体范例(图2)。整体而言,结合沉积岩石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分别制定4大类教学模式以满足基础理论(第1单元)、基本现象(第2、3、6单元)、实例(第4、5、7单元)与综合应用(第9、10、11單元)学习内容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升级,更加要求教师的高阶素养而非单一的讲授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重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师与学生角色;同时,需要细化课程目标指导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图3)。
整体而言,升级后的教学模式课前借助慕课、微课等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看视频”,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基础差异、保证了后续线上教学效果,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讲授任务、节约课堂有效时间。在课中,教师更多地扮演多样化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不同学习情境的搭建者、不同授课环节的串讲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握好手中的主线即专业思维与思路,带领学生从现象到概念再到本质实现知识的逐层内化;相应地,学生间的互动、分析、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后,学生借助课程资源库进行可选择性、个性化、长期性的自主学习,而教师则可借助线上、线下信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三) 革新评价标准
本次实践制定了师-生共建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覆盖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为学生的主体性和高阶性、创新性能力培养提供策略与保障。考核方式加大了平时成绩占比(表2)以促成学习行为转变,规避隐性逃课、看摊儿式出勤;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评价权,学生通过制定组内和组间公约自主革新评分标准进行互评(图3)。而且,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运用,使得成绩(线上部分)随时可查询、可反馈(表2),有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的可持续改进。
(四) 配套研学资源
在升级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后,提供配套的高质量、多样化、长期性的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针对沉积岩石学课程特征,本次实践提供了五个维度的课程资源(图4),不仅有具体的视频、教材、论著、文献和实例,更提供了专业相关的高质量理论研究、油田生产实践进展等不同领域期刊、公众号、教学科研团队等可以让学生长久自主学习的经典资源。同时各个资源库的配置有意识侧重于不同高阶能力的锻炼,并举例展示了在各个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入点。
三 教学成效与结论
在本次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可量化的学生课程成绩、教师评教成绩、达成度报告等均有可见的、积极的响应(表3);更重要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小组讨论和课上研讨的参与程度等直接反馈与辅导员的侧面反馈等均证实本次教学过程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反馈氛围,师生共建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作用,师生共筑了令双方珍惜的集体学习环境,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幅提高,逐渐形成、完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对学科与专业形成了更加积极而深入的了解。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模块交互式授课、一系列教研活动、公开交流、持续改进。形成并适应了沉积岩石学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为教师赋能。
综上,师生的高阶性能力、创新性能力均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教学相长。本次教学实践,不仅解决了痛点问题,推动了课程建设,催生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同时也是青年教师勇于担当育人使命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5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1-19.
[2] 姜在兴.沉积学[M].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22.
[3] 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1-11.
[4] 鲜本忠,朱筱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沉积岩石学”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104-108.
[5] 梁婷,金振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4):60-63.
[6] 史燕青,季汉成.“沉积岩石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学风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4):47-50.
[7] 胡光明,胡九珍,罗进雄,等.国家级精品课程“沉积岩石学”考试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2):24-27.
[8] 唐建云,殷文,宋红霞,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1):77-8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为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沉积岩石学课程微课资源建设”(SJGY2021011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龙凹陷页岩高分辨率地球化学记录及油气富集优势岩相形成环境”(LH2021D003)
第一作者简介:任影(198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