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欣
新课标是初中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新课标有关规定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在确保学科教育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历史理论学习的技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社会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并愿意融入历史的探究活动中辩证看待历史,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历史,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
一、历史素养概念及构成
新课标要求下,历史素养是学生在通过历史理论学习后以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形成一种分析、研究历史本质及判断历史的能力。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能力,实际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即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三种能力,才能实现历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并为其参与历史研究、历史理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构成上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历史知识的基本素养,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是参与历史分析实践的起点。二是历史意识或历史思维素养。学生的意识和思维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学习中养成的。在新课标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知识获取、历史技能锻炼,才能够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素养培育要求十分重要。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活动都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才能开展得更顺利、更高效。首先,从历史学科教学可以看出,其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帮助,是培育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关键。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形成、身心发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让其在生活中利用这一技能观察社会、体会生活,提高学生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让其自主地将历史学科与社会发展结合,从生活实际出发体会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从而健全学生的思想体系,拓宽学生的个人视野,培养其从社会角度、历史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侧重点,教师需要结合素質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升级。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重构了历史教学体系,是融合健康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基于新课标要求、符合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模式。在历史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改变了传统历史学习机械式记忆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满足了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需求。
(三)提高历史课程核心价值的关键
历史教材涉及大量的文化内容,教师在加强历史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由浅入深了解历史,让其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具备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养成深度分析事物的习惯,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尊重历史,客观描述历史,提高了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
三、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教学重视度不够
首先,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家长、学生、学校、教师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关注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机械式记忆和背诵,影响了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效果。其次,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安排历史课的时间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压缩课时,尽可能地在一堂课中讲解更多的内容,导致课时容量增加,学生难以一次性理解过多的知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学生听课效率低,历史素养培养无法得到落实。
(二)没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稍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历史课程的正确认识,仅将历史学习作为提高成绩的工具,把考试作为学习的根本目标,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只是简单记忆知识点,机械背诵,没有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缺乏探究精神。其次,许多学生在历史课上主动性不足,很少针对历史问题进行提问,只是等着教师将标准答案告诉自己,影响了历史素养培养的效果。最后,虽然学生在课后反复背诵历史知识,但其并未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背诵效果大打折扣,既浪费了时间,消耗了自身的耐心,还限制了历史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究未知事物。但是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并未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课堂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模式,不重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只单纯将知识点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课下记忆背诵,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限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阻碍了学生历史观的形成。
四、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为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积极落实新课标对历史学科教学要求,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要目标,辅以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丰富历史教学资源,进而将初中历史课打造成学生提高自身历史能力、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技能实现自身成长、培养以史为鉴思想的重要阵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设计历史游戏、展示历史文物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的效率低,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需要让课堂导入环节变得富有艺术性,可以通过讲解历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中,进而创造一种高效的课堂环境,再将历史知识进行导入,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贞观之治”教学时,教师可以讲唐太宗李世民与武则天相马的小故事,以此故事情境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思考,让学生初步感受歷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下一步讲解唐代中前期历史知识做铺垫。历史教材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认真研究历史教材的主题思想与发展脉络,深入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契合的部分,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堂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联系不同的知识模块,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重视实证,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证,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实,通过历史实践课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积极引入实证,活跃学生的课堂表现,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历史课程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让学生收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资料的任务,并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学生,共同对这一历史问题展开探究。或者,教师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节点,让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内自主设计历史学习的内容,引导其选择和历史教学进度相符合的历史主题,分成不同的课堂小组进行讨论。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针对其想法开展讨论、总结,进而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撰写历史小论文的相关任务,让学生总结学习该课程的心得,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在掌握教材相关历史知识基础上,形成对人、事的思考,获得以史为鉴的历史感悟,进而产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发展轨迹探索欲,并通过思考、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提高自身认识历史、应用历史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
(三)强调跨学科融合,培养素养
历史学科是以人文为核心、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学科,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鼓励其积极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能够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扩宽视野,提高知识面的覆盖范围,彰显历史课堂的独特魅力。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适应新课标对历史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涉猎不同专业的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古诗词的内容与历史知识结合,让学生分析古诗词作者表达情感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此,既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发展,也能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帮助。
(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还需要面向未来。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爱国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价值选择,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教师需要在历史课堂上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首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历史问题的研究当中,自主探究历史问题,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教师可以以一个现实的事件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我国近代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我国近代思想变革的相关事件为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时代背景与思想变革的关系,帮助其理解思想变革与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分享探究的过程和探讨结果。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敢说、敢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真正发挥历史课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外,还要主动扮演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及时推荐历史问题相关的书籍、网络资料,让学生在自身的引导和启发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历史素养培养目标落地。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应当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创新教育的氛围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实践,动手探究、主导创造能力不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网络、媒体、书籍等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人物传记等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次,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鼓励他们要大胆创新,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养成大胆探究、动手实践、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并转化为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课堂情境创设、实证教学、跨学科融合、关注现实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将历史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以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塑造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