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花
幼儿性格活泼,善于幻想,倾诉欲望强,表演游戏对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表演游戏又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类型,如果幼师能够将表演游戏渗透于户外活动中,则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从传统教育中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幼师在开展户外课程表演活动时却并不得法,从而导致活动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水准。可见,对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户外课程表演游戏活动《小熊请客》为例,尝试对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予各校幼师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一、什么是户外课程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Show games)指根据童话以及故事中的角色、情节以及语言来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该教学理念最早可以追溯于德国著名教育家、现代学前教育鼻祖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Fr?bel)。表演游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将教学与游戏两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但在传统游戏教育的视域下,幼师往往会出于安全层面的考量选择在室内进行游戏,但室内空间相对狭小,幼儿的表演行为难以施展。故此,户外场景成为表演教育的不二之选。
在户外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培养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在扮演童话人物的时候,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除此之外,在表演童话的过程中,幼儿会对童话的叙事结构、对话风格产生初步的认识与理解,为之后的语文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上述种种优势,表演游戏教学方式深受世界各国教职人员的关注与青睐,在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尚属于新兴领域,部分幼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户外课程表演游戏重视,导致教学组织不佳,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困难,难以达到预期水平。故此,对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策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研究,是广大幼师必要的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二、目前户外课程表演游戏过程中常见的若干问题
(一)幼师对作品内容不熟悉
正如前文所述,表演游戏教学指根据童话以及故事中的角色、情节以及语言来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由此可见,幼师对于童话、故事文本的熟稔是进行表演游戏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但现如今,部分幼师对于文本内容缺乏应有的认识与理解,并未确立与内容相契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从而使表演游戏教学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仅仅是机械式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二)缺乏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
就目前而言,部分幼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常常依赖自身的教学经验,未站在幼儿的视角考虑问题,且幼儿主体地位未凸显。在进行户外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师依旧是活动中独一无二的主导者,而幼儿则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此类户外活动环境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变化,不但难以提高幼儿进行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兴趣,还可能会使其对此类课程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与此同时,在此类活动中,幼儿通常缺乏思考、探究、交流的机会,难以促进思维能力的进步与发展,这与当下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
(三)缺乏强而有力的引导
在当代户外表演课程中,幼师承担着“引导者”与“监督者”的责任与义务,部分幼师对引导方式缺乏认识,往往以单纯地命令与灌输为主,忽视对幼儿的幼儿循序善诱,还会让部分幼儿与幼师的距离日渐疏远。与此同时,一个班级的幼儿都有各自的独特属性,其性格与学习基础不尽相同。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幼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开展方式,此类教育活动模式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单一且枯燥,与幼儿的个性不符,难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幼师评价意识薄弱
评价是户外课程表演游戏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环节中,幼儿可以在幼师的评价与引导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改正。但就当下来讲,部分幼师缺乏应有的评价意识。具体地说,部分幼师在评价过程中往往陷入“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往往只关注幼儿的表演水平,但是对表演过程中幼儿所展现出来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缺乏应有的重视。此外,部分幼师在进行评价时的方式、方法也单一且固定,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老师评价幼儿,缺乏幼儿之间的互评与师幼互评,导致幼儿缺乏应有的参与感,主体地位未彰显,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策略——以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为例
《小熊请客》是大班户外课程表演游戏,表演地点于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后楼。该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社交能力与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此为案例,分析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策略。
(一)充分分析文本,制定教学目标
在正式进行《小熊请客》户外课程游戏之前,依托希沃白板课件库、一师一优课平台,对故事文本开展分析与研究,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過表演游戏计划,大胆表现不同角色的动作;
目标二:继续丰富游戏情境,并与同伴合作游戏;
目标三:积极参与表演游戏,体验表演游戏的乐趣。
在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一旨在提升表演能力与创造能力;目标二旨在让幼儿融入情境,在沟通、协作的过程中提升社交能力;目标三则旨在让幼儿对户外课程表演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生成内驱动力,从而为之后的户外表演游戏活动夯实基础。不难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层层递进,互相联系,能够让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供探究空间,培养综合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引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本次活动并未采用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充分给予了幼儿进行分析探究的空间。例如,在活动尚未开始前,教师通过简笔画的方式为幼儿展现了该故事的场景,如(图1)所示,并通过希沃白板为幼儿播放该故事,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对之后学习活动的兴趣。
图1 《小熊请客》布局图
在此之后,带领幼儿回忆上次户外表演游戏活动的内容,并向幼儿提出问题:“在上次的户外表演游戏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又应当怎样解决该问题?请你们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吧!”
幼A:“上次我们的表演不够生动,有些小紧张,这次我们应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克服紧张心理,用小动作表现小熊的机智与狐狸的狡猾。”
幼B:“我觉得我们上次的表演完全按照绘本内容进行复述,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其实我还有很多小建议呢,这次我们应当对现有故事进行改革与创新,让表演成为‘我们的表演,让表演和我们融为一体。”
……
此时教师给予幼儿赞同与肯定:“孩子们,你们说得都很好,看起来你们都是乐于思考,勤于分析的好孩子。”此时,幼儿会涌现出正向的情感,教师再依托该氛围进一步引导幼儿。
师:“孩子们,请你们说一说,狐狸、小熊、小鸡、小狗等动物应当怎样表演才能更生动、活泼呢?”
随后,挑选班级内善于表演的幼儿为其他幼儿做示范。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渐渐被其幽默诙谐的表演牢牢地吸引住。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中,幼儿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同时也对之后的表演活动充满期待,为之后正式表演铺平了道路。
在上述过程中,幼师通过层层引导,使幼儿摆脱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其被灌输者的形象,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表演设计,培养了其归纳总结与思维的能力。
2.拓展游戏材料,制定游戏计划。
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表演道具往往是商店购置的。基于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目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废旧物品、乡土资源,让幼儿对表演道具与表演场地进行自由发挥。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利用贝壳、芦苇、茶包等乡土自然资源,打造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活动场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但多数幼儿缺少应有安全意识,故此,在正式开始户外表演活动之前,幼师必须为幼儿准备完善的医药箱,放置创可贴、双氧水、红药水等常见的外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故此,幼师可以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其对表演方式、手段进行探讨与分析,基于绘本制定游戏计划,如(图2)所示。通过这一方式,不但可以避免思维误区,也可以避免集体讨论无纪律的现象。
图2 《小熊请客》游戏计划
(三)注重引导方式,保证活动质量
正如前文所述,幼儿的思维并不成熟,幼师必须对其加以引导,才能够保证活动的正常运行。但在传统的引导过程中,多数幼师表现较为生硬,不但难以改善幼儿的行为,还可能使其对户外表演活动产生厌烦。为了保证本次活动的质量,幼师利用与幼儿朝夕相处的优势,围绕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征,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引导计划。
例如,一些幼儿性格羞涩内敛,不善言辞,很难融入户外表演活动,教师则对其给予肯定与鼓励,用赞扬的话语、表情、动作等提高其信心,在之后的评价阶段也赞扬了其表现,从而提高此类幼儿对户外活动表演游戏的兴趣;部分幼儿过于活泼,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性地扰乱秩序。面对此类幼儿,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呵斥方式,则会疏远师幼之间的关系。故此,教师应当通过平等的语言对幼儿进行帮助与引导,为其树立一定的纪律意识,保证户外表演活动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在幼儿制作道具的时候,幼师应当不断地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如果发现幼儿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困扰,则应当适时给予指引。但在此过程中,幼师不应采用一味灌输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其能够自行进行分析、思考,提升其思维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评价水平,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整理游戏场地、收拾游戏材料之后便是本节课的评价环节。在此环节中,幼师为幼儿展示了本节课的评价标准,即:本次户外游戏中新增的材料是否有效丰富了场景?表现动物特征的时候,表演是否准确生动?你是否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首先,幼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身的表现,并开展幼儿之间互评,让幼儿尝试指出对方的优势和不足,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阐述以内容流畅、形容准确为宜。此过程不但可以拉近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公选出来表现最佳的幼儿小组,幼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贴花)或者授予其小标兵称号。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可以行之有效地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意识与竞争意识,从而使其对下一次的表演游戏活动充满兴趣。除此之外,幼师也应积极地寻求幼儿对自身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从幼儿的角度不断完善自身的活动组织策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户外课程表演游戏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夠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能力、社交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各园所及幼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该教学方式的重要性,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将理论与本班级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简单、高效的户外课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践,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