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华
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完成项目对学生实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让学生在项目式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实践应用,切实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能够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式实践操作中培养并发展自身的思维,深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借此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精髓与内涵,助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一、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从项目的引入、项目的实施及项目成果的展示等都体现了递进性,能够给学生的自主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和保证,让学生在更为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增强自身的数学学习体验,并完成知识建构,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可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展开项目式的实践操作,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完成项目探究、分析及知识的整理,解决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深远,助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二)有利于引领学生完成多元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立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让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素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培养并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及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实践与操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与信息保障。
可见,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基于现有的数学课堂,拓展并延伸自身的实践训练范围。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还能以项目式的活动为引领,让学生完成多元化的实践操作,使其在实践操作中主动思考、深入探索,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与探寻,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想象、主动创造,让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感知能力得到有效培育及发展。总之,项目式学习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动学生获得深入认知及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实践感悟,达成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项目式活动中,学生能够串联迁移新旧知识,打破传统知识壁垒,形成更为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满足多元化成长与发展的目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入项目式实践操作,能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够让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数学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让学生在项目式实践操作中发现知识、创新应用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能够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更为充足的保障,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路径
(一)项目引入初期阶段
1.组织内容,引入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的选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高度结合课本教材,综合考量多个方面的因素加以完成。因此,在引入项目主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合理地评估自身所教学的内容,通过选择—分析—转化—调整—选定等环节实操加以完成。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项目主题,引领学生完成实操。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在“蒜叶的生长”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完成主题选定与引入。
首先,选定教材内容。“蒜叶的生长”属于实践与综合活动,需要学生通过种植实验掌握相关的统计方法,体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义。为了展开项目实操,教师可以调整教材的顺序:学生展开蒜叶种植实践——选取部分学生在实验中拍摄记录的视频及日记完成实验汇报——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蒜叶的生长记录情况——回顾与反思。
其次,分析教材和学生,确定项目目标。在选定了教材并对教材做调整之后,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现有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与所选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结构及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而明确学生项目发展的目标。比如,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所以这一次的项目实践则是让学生在实验中正确地收集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数据的方式获得实验问题研究的相关结论。
再次,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转化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半个月完成种植,让这一项目活动富有生活特色,具有真实性。
最后,总结相关元素,确定项目主题:“生活中的数学实验——蒜叶生长”,顺势完成项目主题的引入。
2.联系生活,创设项目情境。
项目情境可以起到驱动学生参与项目实操的作用,而项目式活动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緊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地创设项目情境,引领学生完成更高质量的项目实操。
比如,在项目“生活中的数学实验——蒜叶生长”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蒜头和蒜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对蒜头种植及其用处的思考。学生可以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完成多元化的表达和阐述。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蒜叶的生长”这一话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蒜叶的生长实验可以怎样做?它的生长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在交流中将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确定课后展开项目实验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可见,教师借助这种生活化的项目情境引领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可以为实现高质量的项目实操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实施探究阶段
1.剖析主题,发现项目问题。
项目主题呈现之后,教师需要剖析主题,发现项目的本质问题与驱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项目的思考、实操,以此实现高质量的项目式教学。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班徽设计”项目主题。
首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国旗诞生的故事”视频,提高学生完成项目实操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剖析主题,尝试发现项目操作中的相关问题。比如,从知识的视角剖析主题,得出本质问题:班徽设计与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点有什么样的关系?在班徽设计中,我们需要运用哪些数学技能?借助本质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体会项目的目的及意义,也能够思考所需实践中的数学知识点。
再次,教师可以继续引领学生思考,尝试发现一些驱动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应用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点设计班徽徽标?班徽的特点是什么?设计班徽的材料和尺寸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撰写班徽的含义?教师需引导学生基于本质问题提出驱动问题,使其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展开多元化的思考。
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罗列并整合自身提出的各项问题,分析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及内容,循序渐进地排列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而制定总的项目式活动学习方案,让学生的项目实践操作过程更为高效且深远。
2.分解任务,实施项目活动。
一个完整的项目通常会涉及多个子项目,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在主题剖析中发现的项目问题,总结并凝练项目任务,科学合理地实施项目活动,以此为基础,完善项目任务的实操过程。比如,在“班徽设计”这一项目活动中,学生结合自身发现的问题分解出了五项任务。教师则需要引领学生结合对应的任务完成实践操作,具体任务操作如下:
任务一:我们的班级特征(文化)是什么?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讨论,将自己认可的班级特色写下来,并将这些班级特色进行凝练和提升,确定班徽设计的具体内容。
任务二:怎样设计班徽?如何撰写班徽设计说明?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一种符号或者形状来代表班徽,并将其融入班级特色。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任务内容,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班徽设计的材料,为学生研究班徽设计提供研究和参考依据,让他们从其他的班徽设计中提取思路和设计灵感。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操作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搭建问题支架的方式给学生的项目操作提供导向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
(1)班徽和图案中都有哪些元素?
(2)我们可以借鉴的思路有哪些?
(3)其中哪些方面运用了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点?
如上,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实践操作的内容,进而完成以下表格:
要考虑的项目 具体内容 选择的理由或者含义
要使用的元素
班徽的形状
轴对称、旋转或者平移的应用
使用哪些颜色
任务三:如何运用轴对称绘制班徽图案?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让学生重点思考班徽设计的理念以及文化特征,需充分体现班徽的传承和延续作用。学生在设计班徽的时候,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加以介绍,完成班徽的设计。在这一环节,为了细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方向,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
(1)如何辨别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3)如何运用轴对称的特征绘制轴对称图形?
借助以上三个驱动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身的项目探究作品,帮助学生清晰地认知自身项目实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活动中运用相应的轴对称知识点完善项目内容,丰富稿件成果。
任务四:如何运用平行绘制班徽图案?
在这一环节,教师依旧可以给学生提供驱动性的问题。比如,图形的平移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运用平移特征绘制平移后的图案?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回顾自身的项目操作成果,尝试运用平行的知识点继续完善自身的任务实操内容。
任务五:如何运用旋转绘制班徽图案?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提供驱动性的问题。比如,图形的旋转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运用旋转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图案等,借助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成果,展现他们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操作的过程。
(三)项目成果展示阶段
1.整合过程,制作项目成果。
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展示是重要的一环,将体现学生综合实践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整合自身项目操作的过程,完善并确定最终的项目成果。一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确定自己项目成果的类型。比如,“生活中的数学实验——蒜叶生长”这一项目的成果是文字+图片类,重点以折线统计图的方式展示,并体现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而“班徽设计”这一项目的成果不仅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手工制作类,学生需要放大细节,描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分析项目成果与项目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个人成果,则需要对应子项目或者子任务。如果是小组成果,则需要对应总项目或者总成果。这样一来,学生的项目成果展示方式将更为全面且系统。
2.展示成果,开展项目评价。
学生在展现自身项目成果时,教师还应该科学、合理地展开项目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分析并评估学生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了解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发挥评价预期的价值与作用。
在整个项目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评价。此举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项目实践操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数学学习、项目实践操作及项目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还需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主要根据项目小组内部的具体完成情况及分工合作情況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己评价与互相评价更为全面地了解并审视自身的项目实践操作成果。
另一方面,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评价作用。为了让自身的评价更为科学且合理,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在项目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给予合理的评价,了解学生在项目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这样一来,整个项目实践操作能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能推动学生展开更高质量的项目任务实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规划并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实践操作中达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层探求,由此根据学生项目实践操作的情况,对其予以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为自身的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所以,教师需在充分认识到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的价值基础之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项目引入、项目实施及项目成果展示三个环节着手,加以创新、优化,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