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法治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准则,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学识、广泛的知识涉猎,还要具备相应的素养,法治素养即其中一种。因此,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初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政治学习中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想,能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实现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情境教学、问题引导、生活引入、实践活动、日常引导五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实现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情境教学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许多与政治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新闻资料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有效记忆有重要帮助。同样,在开展法治类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与法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法律、重視法律,增强法律意识。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学生需要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掌握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认识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正确辨别各种形式的违法行为。在新知识讲解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思考性问题情境:
判断以下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判断依据是什么?其中实施违法行为的人员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情境一:张某在学校操场上捡到李某丢失的手机,但拒绝归还。李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张某限期归还李某手机。
情境二:梁某等一行人在体育场馆内观察体育比赛时,发生起哄、打闹、展示不文明标语等行为现象,工作人员在多次劝阻无效后报警,梁某一行人被警察带走。最终,梁某等人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情境三:谢某为谋取非法利益,介绍魏某向赵某等人(已另案处理)非法收购濒危野生动物。后经人民法院审理,谢某行为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通过对上述情境内容的分析,学生需要分别掌握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行为表现,责任承担等知识,知晓自己应建立怎样的行为习惯,进而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如情境一中张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而张某并没有将手机归还给李某,侵犯了张某的财产权中的物权权利,因此法院判定张某承担民事责任,并要求其将手机归还李某。
二、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对事物的认知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开展法治类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运用问题引导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促进学生对法治内容形成正确的认识。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生活需要法律”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为什么生活需要法律、生活需要哪些法律、法治的发展进程等知识。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系列性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漫画素材对学生进行生活与法律关系的提问:“请思考空格处应填写的内容,并回答图1、图2、图3漫画中的信息分别涉及什么法律?”具体漫画如下:
_____生活离不开法律(图1)
_____生活离不开法律(图2)
_____生活离不开法律(图3)
根据漫画中的信息,学生判断出图1是家庭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涉及《反家庭暴力法》,图2是学校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涉及《义务教育法》,而图3则是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法》。其次,教师继续从上述三幅漫画中进行延伸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反家庭暴力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出现的矛盾与纠纷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如果缺失法律的规范,社会会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并且让学生意识到任何法律都是既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是对生活进行规范和调整的准绳。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开放性思考的问题,即有人认为只要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法律就离自己很远,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你是如何思考的呢?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借助问题思考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内容,对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借助生活引入,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法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离开法律谈生活,也无法脱离生活谈法律。对此,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以教学素材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借助生活现象对法律知识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使其厘清法律与生活关系。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法律的作用与法律的特点两个核心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事件,以学生喜欢的漫画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判断哪种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事件1:随手扔垃圾
事件2:上学迟到
事件3:打击贪污行为
上述三个事件都是生活存在且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对三个事件进行判断。事件1中随手扔垃圾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事件2中学生上学迟到被教师批评是受到校规校纪约束,只有事件3中的贪污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与规范。
其次,在“法律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拥堵现象,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了法律的规范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有规范作用,并规定了我们应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纠纷,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保护作用。比如,当家庭中出现遗产纠纷时,子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实现遗产的公平分割;遇到高空抛物等危害到自己生命安全的生活事件时,同样可以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生活事件的引入,使学生对受法律约束和规范的生活现象有清晰的认知与了解,知晓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哪些行为应受到法律的规范与约束,知晓哪些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学习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设置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结合,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法律知识,为提升法治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如何远離犯罪等内容。
首先,在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刑法的作用、内容,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分类,如何预防犯罪四部分知识点。以学习犯罪的含义和特征为例,在犯罪特征部分,学生需要掌握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掌握犯罪的法律标志,即刑事违法性;掌握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即应受刑罚处罚性。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上述三个特征有充分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新闻中曾出现的事件。
其次,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为了让学生对犯罪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犯罪的理解与认知,并在结合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分享自己对如何预防犯罪的思考。比如,有的学生深入分析了违纪、违法、犯罪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三种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犯罪行为的实施都是由于不良违纪行为升级所引起。在谈及自己对如何进行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行为时,该学生表述道:第一,我们要认清犯罪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应逞一时之气,让自己行后悔之事;第二,应逐渐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第三,应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此次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对犯罪的认知,可以使学生在课程演讲、教师引导下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心,进而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践行法律的行为,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五、注重日常引导,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对于法治素养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法律知识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班级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法律知识的吸收,进而使法律规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有效践行,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目标。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善用法律”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难点内容“青少年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进行深入了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所接触到的违法犯罪行为多与学生相关。当学生受到侵害时,会因法律知识淡薄、不知晓怎样寻求法律帮助而让实施犯罪的人员有逍遥法外之机。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间接性的法律知识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实施侵害的人员需要受到惩罚,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保护,进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有关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曾经服务过的对象、具体的案件,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会和感受,进而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中贴标语、分享法律书籍等方式,将法律思想渗透进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知晓如何在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有勇有谋地应对违法犯罪。
在日常引导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过程的自然、合理,应避免让学生产生被说教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的普遍性事件,或者社会上发生需要学生知晓的重大事件,基于学生能力、认可的方向开展针对性教育。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想法还不成熟,对社会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对此,教师需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兴趣可以集中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以此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循序渐进树立法治意识的主观能动思想,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