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庆
美术综合素养指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一般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学生属于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童年期少年期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思维与具体运算思维两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形成视觉思维。而美术以图像为主要表达手法、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农村学校的美术绘画工具比较少,环境中的文化氛围淡薄,家长与教师的美术素养培养意识有限。如何在农村学校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成为一个难题。本文立足农村实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这一难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美术教学形式单一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之处,多年以来,随着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农村地区的教育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相比于城市教育来说,农村地区还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多方面的,如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受限于现实条件的影响,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美术教师只能够在教材规定的范围内采取粗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在美术综合素养的培养上难以倾注更多的努力。
(二)乡土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与生活联系与结合不够全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无论是美术理论教学还是美术技能传授,亦或美育与德育,均可与生活结合,但是目前没有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或者虽已融合,但美术生活化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或者生活中事物为主。长期如此,学生兴趣会降低,失去观察与发现生活美的积极性,不仅会影响美术素养提升与发展,还难以达成以美育人的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生活化教学未能契合学生生活经验,吸引力不够强,且不能激活思维,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三)美术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首先,农村教学资源匮乏,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些教师经常将美术课换成自习课或其他课,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用来放松和打发时间的工具。其次,受限于农村资源的匮乏,学生买不到很好的绘画材料或工具,每次上美术课面对的都是一本不变的、无新意的图画本和美术书。最后,有些被认为在绘画方面没有天赋的学生,未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绘画上总是得不到进步,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不高。
(四)美术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当前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是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在农村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多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而通过专业培训的美术教师屈指可数。农村小学美术课基本上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其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缺乏相应的艺术鉴赏能力,难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导致学生难以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教育思想落后,没有发展的目光,美术教育依然停留于原地,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前进的动力,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二、农村学校培养小学生美术综合素養的策略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美术文化氛围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农村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基础薄弱,美术是艺术学科,农村学校侧重于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未建设更多的展示美育文化场所……这些问题在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我校有两块大的黑板区域,为此笔者规划为学校美术绘画活动展示栏板,将其作为校园环境一角,用于开展校园美育文化活动开展绘画比赛,以此提高小学生对美术的艺术感知,产生崇尚美育的行为动机,以自己的绘画作品美化校园,为学校增添美术文化韵味。
(二)结合思维特征,实现素养落实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思维,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引导、发挥,美术教学需要始终关注学生本体、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关注学生的情感。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是情感、思想的表达。
比如,在“手工”方面教学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大胆创新,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制作“新年灯笼”。课前笔者带领学生分析制作的工具和基本步骤,但没有具体实操,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脑,分析如何做出来,并且做出自己心中的灯笼。学生自己动脑筋,在没有绳子的情况下用纸来做提手。学生的想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只用一个步骤做出却缺少美观性,有的用超过三个步骤很复杂,有的同学用纸剪出拱形粘贴,也有的用拱形加纸棍子,还有的用纸相互粘合,还有的直接用一张纸对折做成纸带子等。这些其实都是靠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喂”大的。虽然每个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奇怪、有的可爱,但都是他们自己的“结晶”,都值得被表扬。
此外,小学生对色彩的注意力非常突出,尤其喜欢五颜六色兼色彩鲜艳的漫画和动画。而美术课程“田野的色彩”“五彩树”等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涂色技巧,能熟练运用平涂、叠加、多色交替等涂色方法,学会自然控制涂色速度,均匀地涂色。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尝试不同色彩搭配,色彩运用逐渐多样化,提升了自身的基础涂色能力。通过不断绘画练习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美术绘画技能的进行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绘画学习,帮助小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练习中掌握美术构图能力,培养基础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绘画奠定基础。
(三)美术校本课程,彰显地方特色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美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是每一个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探索追求,只有不断对小学美术课程进行深入挖掘,才能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和审美发展需求。
首先,立足地方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早期生存生活的记录,贺兰山岩画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古时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地,羌戎、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党项族人轮番登场,留下了大量记录他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岩画,迄今已发现了3万幅之多。贺兰山岩画线条虽然很简单,但很奇异,后人难以理解其含义。由于岩画产生的年代基本处于各游牧民族活动期,放牧、狩猎、动物的形象生动,图案众多,美术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去重拾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相应的贺兰山岩画美术主题课程,让学生从贺兰山岩画课程中汲取营养,学习成长。
其次,挖掘课程魅力,充实美术校本课程。贺兰山岩画在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都非常广泛,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世界人面像岩画多在中国,中国人面像多在贺兰山,贺兰山人面像多在贺兰口。贺兰口的岩画以人面像居多著称,但有不少动物题材的岩画也很精彩。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在美术课上观摩研究贺兰山岩画艺术以及韩美林岩画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用画笔临摹,创作属于自己的岩石画。
最后,走进贺兰山,了解传统艺术。在贺兰口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幅幅刻凿于岩石之上的远古图画。这些刻凿在石头上的图画就是著名的贺兰山岩画。它是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形式,是人类艺术、美术的先河。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心理意向,先后在这绵延数百里的岩石上凿刻出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贺兰山岩画在贺兰山中有20多个分布点,目前已登记、拓描的巖画有2000余幅,个体图案在2万个以上,堪称古代北方民族壮丽史诗的艺术长卷。贺兰山岩画景区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贺兰山,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数千年前远古先民们遗留的珍贵史前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组织学生在岩乐坊开展“岩画印记”活动,动动手、动动脑,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岩画“礼物”。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使其在“游”的过程当中自然地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感受真正的“学”与“游”。
(四)借助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农村美术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教学素材缺乏新意是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课的原因之一,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农村教育,更需要教师开发资源,把媒体资源合理地运用到美术教育之中,使教学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让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内容导入新课,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效果优化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又如,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艺术家与其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媒体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入美术课堂中,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结合,营造情境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征,让学生感受艺术家的创造灵感、创作意图,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渲染气氛,引起情感共鸣。
(五)美术生活实践,打造第二课堂
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美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同时增强生活体验,使其明确艺术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创作灵感,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能够运用美术作品或者手工创作表达美好情感与意愿等。
以“描绘景物”教学为例,教师需改变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理念,组织野外写生或者爬山,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更好地感知与体验美。此时教师应适当指导,让学生自由创作,从不同感知、不同观察角度出发创作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农村自然风光好,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引导学生发现与观察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之美,教师还要使学生体会人性之美,比如农村人朴实和善良等,并用手中笔进行刻画。这样一来,艺术灵感会更多,素材也会更丰富,且在生活积累下创作能力也会提升,收获更佳的以美育人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发展。
又以“认识三原色”教学为例,教师应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感受色彩的冷暖,在实践中运用自然与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攻克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化、趣味性教学方法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场所,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以农田、树叶、泥土、树皮、秸秆、花朵等为教具,帮助学生认识色彩、感受色彩冷暖。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发生活化教育资源,如组织学生总结生活中的常见色彩,引导他们观察大米、豆子、水果、家禽、房屋等色彩,向学生传授冷暖色调差异,使其能够自主区分生活中的冷色与暖色。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还应该通过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色彩之间的温度差异,利用名画鉴赏、艺术品赏析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悟色彩差异,着力培养其色彩感知力和艺术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美术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美术综合素养培养要求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继而可以对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