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峰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单元整体的目标任务为核心,围绕某个主题(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教师树立教学的整体意识,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在提升教学效益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大单元教学是大概念、大任务和大情境统领下的教学活动。对于大概念、大任务,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已有很多论述,且基本达成共识:大概念旨在统领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大任务重在落实单元总体教学目标。而对于大情境,教师和专家探讨得较少。笔者认为,创设大情境不仅可以便捷启动单元教学,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载体。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大情境
所谓大情境,是整个单元的教学情境,即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同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大情境之中。教师通过大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进而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体会习作的乐趣”。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该单元安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语文园地”3个学习板块。
从学情角度看,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重要节点,这个时期是学生从识字学习向文本学习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由说话向习作过渡的重要时期。所以,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学习尤其是第一单元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呢?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笔者从大单元教学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以“校园”和“学习方法”为关键词的“我在校园里成长”的大情境,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嵌入这个大情境中,让学生在大情境中感受、体验学校“如何让我成长、如何让我学会学习”。
围绕“我在校园里成长”,笔者将第一节课设计为“观察校园”,结合《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首先,带领学生到校园大门口迎接入学的新生,观察新生的穿着、书包、头饰、表情等。接着,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全貌,并将校园的绿化带、大花坛、操场和高年级学生正在上课的情形作为观察重点。最后,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校外的田野里观察野花和小草,引导学生将这些野花和小草想象成顽皮、淘气的小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的野花会掉下花瓣?”(这些野花很调皮,喜欢打闹)“为什么有的小草低下头?”(小草在思考问题)等。
这样的设计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具体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所承载的语文要素——观察学校特点、学生外貌特点、学生学习特点,初步认识拟人手法等。
二、大情境需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大单元教学的第二节课中,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直接跳过前两篇课文,指导学生学习《不懂就要问》。
笔者引导学生在“我在校园里成长”这个大情境中思考如下问题:①在第一节课的观察中,你对校园面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田野里的花草等有了整体印象,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②你如果遇到看不懂、听不懂的事物,又想了解清楚,应该怎么办?③我们从记事起就背诵了很多儿歌和古诗,这些儿歌和古诗,你都能理解吗?如果没有理解,你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互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后,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不懂就要问》,指导学生学习少年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挖掘道理。学生在大情境中已经明确“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问别人”,很容易从课文中得出如下结论:会背诵不一定就能理解,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问老师或其他人,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教学不仅紧扣了文本,而且呼应了单元人文主题。
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在“我在校园里成长”这个大情境中讲授《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之后,引导学生将3篇课文中自己认为有趣、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说明理由。然后,笔者将学生共同画出的词语和句子整合到一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最后,笔者让学生回顾第一节课观察的事物,借鉴课文中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各写一句话。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在观察绿化带时,小猫咪也赶来看热闹”“秋风来到校园,在院墙边的小树林里吹着口哨”“风一吹,田野里的花草开始跳舞,狂欢”“学习学习,不懂就要向老师学”。
三、大情境应统领单元各板块教学
大单元视域下的大情境是围绕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创设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大情境落实单元内各篇课文、各个学习板块所承载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创设的导入新课、解决具体教学重点、突破具体教学难点的碎片化情境。
在教学中,笔者刻意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3个学习板块置于“我在校园里成长”这个大情境中。首先,笔者让学生回顾暑假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分析暑假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区别,说一说自己在暑假生活中经历了哪些新鲜事,这些新鲜事与开学后经历的新鲜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明确:暑假生活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放松身心,校园生活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新知,两种生活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这就紧扣了单元人文主题。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语文园地”的相关栏目,根据第一节课的观察印象,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以及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最后,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习作:猜猜他是谁”板块上。这个板块既是大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创设大情境的目的之一。在“我在校园里成长”大情境中,笔者将“他”具化为“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并将“他”改成“他(她)”,将“猜”具化为“如何观察人物特征”和“如何说出一个人的特征”,紧扣了“校园”和“学习方法”这两个关键词,体现了“我在校园里成长”這个主题。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支架:在第一节课的观察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校园内外的景物,还遇到了老师、家长、高年级学生,请从这三类人物中选择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她)”,不能在文中出现“他(她)”的名字、身份,但是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就知道你写的“他(她)”是谁。学生兴致很高,结合第一节课的观察写出了这样的习作:“他大概有六七岁吧,背着一个卡通小书包,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不时地左右张望,对校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入学新生);“他戴着一副眼镜,左手拿着一个大三角板,右手拿着一本数学书,手上的粉笔灰还没有擦干净……”(数学老师);“她穿了一件运动衣,扎着一根马尾辫,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可一到操场上,那根马尾辫就上下左右地蹦跳,让人眼花缭乱……”(本班的体育委员)。
(作者单位:仙桃市沔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