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荣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数字赋能行动”,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重要路径。本期,我们精选三篇文章,从数字化赋能中小学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促素养形成、数字技术优化学习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当今的青少年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倾向于借助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获取新信息,教师应该善用数字技术,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和体验感,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中小学思政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更能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教学内容一体贯通、教学策略一体优化、教学效果一体评价,全面提升思政课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效。
一、教学内容一体贯通,增强课程的进阶性
教学内容的一体贯通是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的衔接与进阶均进行了描述,给出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定位。但现有中小学思政教材内容未充分体现一体贯通,编写体例不尽相同,存在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学段简单重复出现的情况。
为有效推动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别为低年级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等不同学生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读本》既是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又是思政课程教学一体化的重要依托。我们可以运用数字分析技术,对散落在各学段《读本》中的核心知识、重点内容进行一体化重构,以专题化教学为突破口,围绕同一个主题分学段设计教学内容,真正体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每个专题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既要凸显本学段思政课程的特点,又要体现与前后课程内容的贯通,以推动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一体化。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内容一体贯通的主线和重点内容。笔者组织3名思政教师在通读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读本》的基础上,先运用文本分析技术,分别制作三册《读本》的词云图;然后,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词云图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3张词云图共有的高频词,这些高频词按频数排序为党的领导、党的诞生、党的革命史、党的建设史、新时代的成就等;最后,依托“腾讯会议”平台对高频词所关联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和讨论,一致确定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题,分别筛选三册《读本》中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搜集歌曲、视频、图文等素材,进行一体化进阶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体化进阶教学中,五年级教师围绕《“主心骨”和“定海神针”》课题,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动漫作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等为学习素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等问题,邀请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党中央带领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党的认知;八年级教师聚焦《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课题,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忆往昔、我明理”“看今朝、我增信”“展未来、我力行”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围绕《党的百年述职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梳理并分组汇报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随后关联家乡的新变化提出自己的思考,从而增进学生对党的认同,使学生自觉把爱国情、报国行融入学习和生活中;高中一年级教师立足《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课题,依托《党的百年述职报告》,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丰功伟绩的具体体现,感受党的先进性,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从而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到了大学,教师可以《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课题,以历史大事件为主线,引导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职业规划,畅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具体行动。
中小学思政教师同上“一堂课”,有助于引导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理解各学段思政教学的侧重点和要求,观摩学习其他学段思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段之间上挂下联、取长补短,达到增强课程内容的进阶性、提升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目标。
二、教學策略一体优化,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传统的中小学思政教学可能存在垂直灌输、互动不足的问题。借助数字技术,教师可以基于精准的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推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与教学载体和手段的有机融合,重塑中小学思政教学样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1.运用数字技术精准分析学情
面对日益复杂、开放、多变的社会环境,不同学段甚至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大水漫灌”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学生愈发多样的思想和情感需求,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日趋重要。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课前运用在线问卷、自动评卷分析系统等数字技术与工具,对学生已有的思政理论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进行分析,基于学情分析报告设计教学;在课中和课后,依托信息平台采集反映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大数据,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学习方式
思政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政治教育载体,涵盖政治思想、法律知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门贯穿中小学教育全程的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新时代的思政课程教学要立足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借助“AR”“VR”等数字技术与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承载体验式学习任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鲜活的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与资源互动,进行沉浸式的深度学习。这样教学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明白,讲鲜活,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促使学生从通过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走向通过思考形成理性认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避免学生的思政学习局限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设计中小学衔接的系列项目式学习主题,组织中小学生通过“云游”纪念馆、博物馆、红色革命旧居和旧址及“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段衔接、前后贯通的项目式学习,有利于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推进“学、思、践、悟”一体化,厚植新时代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担当精神与家国情怀。
3.运用数字技术融通教学资源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好地推动了教育资源数字化与配置公平化。我们应该用好已有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新颖、前沿的数字技术学习培训与课程解读、教学方式创新等学习培训有机融合,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科技筛选、整合教学內容的能力,打造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新场域。除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已有的资源,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些资源创建“双师”课堂,邀请其他教师及学生同步听讲,通过智慧黑板、多媒体屏幕、录播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在多间教室展开师生间的可视化实时互动,探索“异地同堂、双师协同”的新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效果一体评价,增强课程的联动力
教学评价机制是检验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机制。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学评价的融合之道,化解教学评价需要手动采集、处理、分析大量数据等实践难题。数字技术的引入,既有利于将隐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素养提升表现外显出来,又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量化手段呈现出来,能较好地引导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在内涵提升上下功夫。
单一的纸笔测验评价已经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导向。基于数字技术搭建的各类平台有助于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和评价反馈即时化,由此形成学生个体独一无二的思政学科成长档案。学生可以根据反映自己思政学习成效的数据进行学期、学年或学段学习情况的纵向分析,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政学科核心概念,夯实学科主干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其他班级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及时诊断和改进教学,同时准确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供数据支持。
由数字技术支撑的智慧课堂等平台,不仅能生成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报告,还可以记录随堂练习的准确率,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学生在发帖交流、课前演讲、时事分析、课堂辩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课堂表现的评定结果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制作数字化教学档案袋,并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这样的数字化教学评价手段能够淡化评价的甄别、筛选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与反馈价值,促进注重育人、关注过程的教学价值导向的深入。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