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荣 杜园园 孙玥 缪建霞 张美娟 倪军
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一线药物,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最常见药物之一,从轻微的斑疹到严重的皮肤过敏症状,其中超敏综合征(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是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死。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免疫、药物代谢、药物特异性T细胞反应、病毒感染之间复杂的相互反应。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的治疗是临床棘手的问题,别嘌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无一致的意见,AHS是否在CKD 患者中有更高的发生率尚无一致结论。既往国内CKD 患者AHS 均为个案报道,为提高该病诊治水平,回顾性分析本科近10 年诊治的15 例CKD 合并AHS 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选取自2011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入住本院肾内科的AHS 患者15 例。AHS 诊断标准:(1)别嘌醇服用史,无引起类似表现的其他药物用药史。(2)主要标准:肾功能损害;急性肝功能损伤;皮疹,包括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剥脱性皮炎。(3)次要标准: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如满足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加1条次要标准可诊断为AHS[1]。收集病例临床资料及检验、检查结果,总结AHS 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转归。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男8 例,女7 例;年龄33~81 岁,其中31~40 岁1 例(6.7%),41~50 岁2 例(13.3%),51~60 岁3 例(20%),61~70 岁5 例(33.3%),71~80岁3 例(33.3%),>80 岁1 例(6.7%)。
2.2 肾脏疾病与CKD 分期 肾病病因包括痛风性肾病3 例,紫癜性肾炎1 例,慢性肾炎7 例,肾萎缩1 例,不明原因慢性肾衰3 例。慢性肾脏病分期:1 期3 例(20%),2 期2 例(13.3%),3 期7 例(46.7%),4 期1 例(6.7%),5 期2 例(13.3%,其中1 例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既往均无药物过敏史。
2.3 剂量及潜伏期 别嘌醇给药剂量为100~300 mg/d,口服。潜伏期(24.6±20)d(7~50 d)。1 例患者入院前在外院已予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3 个月,患者自行停用激素后皮疹肝肾损害再次出现。
2.4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均以皮疹为首发症状,其中7 例伴发热。3 例为剥脱性皮炎,其余皮疹表现为多形红斑。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急性加重,9 例进展至尿毒症。肝功能损害包括转氨酶升高15 例(100%)、黄疸1 例(6.7%)。血液系统受累包括白细胞升高6 例(40%)、血小板减少5 例(33.3%)、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 例(38.5%)(仅13 例患者能找到嗜酸细胞计数记录)、血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1 例(20%)(仅5 例患者检测了IgE)。
2.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立即停用别嘌醇,予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d)抗炎治疗,根据体温、皮疹情况减撤激素,减至20 mg/d 时改为口服强的松龙。3 例在激素减量时皮疹加重、再次发热,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得以控制。7 例尿毒症患者行透析治疗,其中2 例患者因重症皮疹反复发作联合血液灌流治疗,4 例患者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2.6 转归和不良事件 住院时间9~150 d,平均(33.7±38)d。3 例CKD 1 期患者肾功能降至正常,1例CKD 2 期、5 例CKD 3 期、1 例CKD 4 期、1 例CKD 5 期患者肾功能降至基线水平。1 例(50%)CKD 2 期、2 例(28.6%)CKD 3 期患者未能摆脱透析,此3 例患者就诊时肾脏受累均表现为尿毒症。1 例(50%)CKD 5 期(腹膜透析患者)住院期间因多发动脉栓塞死亡。11 例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停用糖皮质激素,3 例因反复皮疹发作>1 年停药(其中1 例1 年后死亡)。7 例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1 例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出现精神症状,2 例骨质疏松,1 例出现股骨头坏死,1 例合并肺曲霉菌病。
别嘌醇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最常见药物之一[2-3],临床特点为: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潜伏期长,易迁延反复,初诊不易被发现延误治疗;皮疹类型多样,常见重型药疹,病死率高达4.3%~10.92%[3]。AHS 是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包括发热、皮疹、内脏受累三联征。内脏器官受累并不一定在1~2 周内出现,甚至在起病后1 个月出现,最常累及血液系统、肝、肾。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代谢产物通过一种“半抗原”模式诱导免疫反应,2002 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药物-受体”直接作用模式,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分子限制性结合,而MHC 分子又特异性与T细胞受体结合,参与激活T 细胞免疫过程[4]。既往别嘌醇在CKD 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统一意见,AHS 发生率是否高于普通人群亦无一致结论。2020 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管理指南推荐: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不推荐药物降尿酸治疗;对所有患者,包括CKD ≥3 期患者,强烈推荐别嘌醇作为首选一线治疗药物;对于CKD ≥3 期患者强烈推荐别嘌醇或非布司他;东南亚裔患者别嘌醇治疗前检查HLA-B×5801 等位基因[5]。HLA-B×5801 等位基因与AHS 风险显著升高相关,汉族人阳性率高达6%~8%[6],检测HLA-B*5801 等位基因具有成本效益。由于等位基因检测未普及,非布司他与CVD 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较别嘌醇高,别嘌醇使用仍在基层医院广泛使用。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CKD 人群扩大,CKD 伴高尿酸血症也面临治疗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15 例CKD 合并AHS,旨在为CKD 患者安全使用别嘌醇提供参考。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以中老年男性高发,既往文献报道别嘌醇不良反应也以中老年男性多见[3],而本组病例中多为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AHS 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无性别差异。痛风人群别嘌醇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剂量>300 mg/d[3],尤其初始剂量是AHS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7]。别嘌醇口服在胃肠道完全吸收,在肝脏内代谢为有活性氧嘌呤醇,由肾脏排泄,氧嘌呤醇半衰期为12~30 h,代谢时间延长,排泄缓慢,易造成蓄积,从而使其潜伏期比一般药物长,病程长,易反复。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均应减少剂量,CKD 患者给药剂量需根据肾功能调整,以减少别嘌醇蓄积。本文所有患者剂量均<300 mg/d,仍出现AHS。本文中1 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别嘌醇剂量100 mg/d,联合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无效死亡。2020 版ACR痛风管理指南推荐:CKD 患者需要考虑更低的初始剂量(≤50 mg/d),可降低痛风急性发作风险,缓解AHS 的安全性问题[5]。
药物超敏综合征通常发生在第一次使用相关药物,具有延迟性。药物使用和发病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诊断的最重要指标。由于别嘌醇半衰期长,代谢产物不易排出体外,且与原型药物共同构成过敏原而延长过敏反应,因此,其引起的重症药疹病程长、易反复。既往文献别嘌醇过敏潜伏期多集中于1~4 d(56.14%),其次是5~10 d(20.18%)[3]。本组患者潜伏期(24.6±20)d(7~50 d),除肾病致排泄缓慢造成蓄积外,CKD 患者用药较复杂,也增加了对致敏药物的判断难度,以及由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多样性,以及该综合征类似感染、肿瘤和胶原血管疾病,诊断较为困难。
别嘌醇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皮疹、发热,其次为肝损伤、肾损伤[3,8]。本组患者均有肾损害,与就诊科室有关。有研究发现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重症药疹比例明显升高,潜伏期长,病程长,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中以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更为凶险[9-10]。本组资料所有患者均出现重型皮疹,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住院期间皮疹反复,3 例患者出院后皮疹反复发作于1 年后停用糖皮质激素。脏器损害严重,本组患者中60%肾损害加重进展至尿毒症。
目前AHS 尚无治疗指南。一旦发生AHS,应立即停药,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应尽快控制病情。虽然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仍有争议,临床症状严重时仍推荐激素1~2 mg/(kg·d),伴发表皮坏死症和重症肝炎患者可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本文所有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d)抗炎,根据体温、皮疹情况减撤激素,3 例在激素减量时皮疹加重、再次发热,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皮疹得以控制。住院期间静脉甲基强的松龙使用时间9~150 d,提示激素应以能够控制病情的剂量持续使用并逐渐减量,疗程可能要维持数月,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如减量过快可出现“反跳”现象,使病情迁延、疗程延长,激素总量反而增大,更易出现并发症。
即使早期识别AHS 停药,过敏反应仍可能进展,患者症状加重。病情轻重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疾病的预后也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关[9-10]。有分析认为代谢产物与人体的核糖核酸结合形成别嘌醇核糖核苷酸,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该抗体与体内正常嘌呤、核糖核蛋白和核酸起交叉免疫反应,导致病程超过抗原本身持续时间。别嘌醇本身引起肾功能受损,进一步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加重AHS。既往个案报道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清除体内蓄积的过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并且能特异性的对肿瘤坏死因子、瘦素、微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 等细胞因子进行吸附,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11-1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治疗AHS 也有报道[13],认为可以较快控制病情,减少住院天数及激素用量,还可发挥丙种球蛋白的增强免疫力、抗毒作用。马俊等[12]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5 次、丙种球蛋白针60 g 联合治疗成功救治AHS 1 例。孙琪等[14]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血液灌流1 次、血浆置换7 次、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丙种球蛋白针65 g 成功救治CKD 伴AHS 1 例。郑海兰等[15]报道2 例CKD 4 期、1 例CKD 3 期患者,分别在服用别嘌醇后4~30 d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均出现尿毒症、肝功能异常、重症皮疹,及时停药,并予激素、透析等治疗,2 例CKD 4 期患者未摆脱透析。本组资料中7 例尿毒症透析患者中,2 例激素联合血液灌流、丙种球蛋白,2 例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均未摆脱透析,其中1 例死亡。本组患者中有3 例未摆脱透析,1 例死亡。此外3 例出院后皮疹反复发作仍需使用激素控制药疹,1 例1 年后死亡。提示CKD 患者并发AHS 临床病程差异大,潜伏期长,皮损重,肾功能受累者预后差。
建议对CKD 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严格把握降尿酸药物使用指征;别嘌醇治疗前如有条件检测HLA-B*5801 等位基因;低剂量别嘌醇起始治疗;一旦发生AHS,立即停药,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尽快控制病情;联合血液灌流、丙种球蛋白是否有助于病情缓解仍需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