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并凭借一己之力扛起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大旗,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欢乐岛》是德彪西的钢琴代表作之一,他通过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技法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印象主义色彩。基于此,本文将对作品中素材、和声、调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高质量地诠释这首作品提出笔者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德彪西与钢琴作品《欢乐岛》
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1918年3月),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虽未出生于音乐世家,但是自幼喜好音乐,并在七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872年,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此学习了12年之久。1884年,德彪西凭借合唱作品《浪荡儿》获得了罗马大奖,由此在欧洲乐坛声名鹊起。此后他开始游历欧洲,不仅结识了诸多音乐家,更与印象派画家莫奈等成为挚友。后者在绘画中对光色的审美追求,给德彪西音乐创作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并促使其尝试以音乐为画笔,表现出各种光色美感,随着创作的不断成熟,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应运而生,而德彪西也成为音乐历史上的印象主义大师。
《欢乐岛》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因其印象主义审美追求来源于绘画,所以其对诸多名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1904年,德彪西在法国卢浮宫看到了著名画家华特的名作《乘船赴西德尔岛》后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佳作。西德尔岛是克里特岛西北部的一个岛屿,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便居住在这座岛上,所以其又被称为“爱情岛”。德彪西看到这幅画后自然萌生了创作欲望,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成为其创作成熟时期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之一,直到今天还广泛奏响于世界各地的舞台。
二、《欢乐岛》的创作特点
(一)丰富的和声
西方音乐追求纵向的立体化音响效果,所以和声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和声运用法则。但是在德彪西看来,过分强调和声的功能性会削弱音乐的色彩感,与其朦胧、梦幻的印象追求是相悖的,因此他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新奇的和声,获得了全新的表现效果。
如持续音的运用。在古典主义时期,通常使用主功能和属功能上的持续音,继而使调式与和声功能得到稳定。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则在主属功能的基础上为更多调式和音级加入了持续音,使音乐色彩得到了丰富。而在德彪西笔下则出现了游离于调式之外的持续音,并作为一个独立声部与其他声部同时进行,彻底打破了原来的调性色彩与和声功能,音色层次更加厚重而模糊。比如在作品的9—13小节、24—27小节、37—98小节中,德彪西均使用了持续音作为调式转换的链接,在保证音乐顺畅进行的同时,也让新调式的色彩等到了强化。又如和弦的平行进行。因为德彪西旨在突破传统和声的功能性束缚,所以古典主义时期多类受到严格禁止的和声进行都在这首《欢乐岛》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反而成为作品的特色所在。如四五度和弦平行进行,作品的160—165小节中,低声部便采用了五度进行,打破了传统和声禁止平行五八度的规则,获得了全新的音色效果,同时也使新调性得到了巩固。再如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平行进行,在传统和声关系中,三和弦与七和弦往往用于调式中的连接部分,并起到过渡作用。但是在这首作品中却被运用于调性之外,从而使原有调性色彩被冲淡,在作品的240—243小节的上方声部中便采用了这种进行形式。可见,在德彪西看来,传统和声法则已经成为其追求全新音乐效果的阻碍,予以了全面的突破,而事实则充分证明,德彪西的创新是适宜的、有价值的,而且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新奇的结构
结构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骨骼,对音乐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古典主义时期,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推动下,奏鸣曲式结构被确立。浪漫主义时期,则又有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新的结构问世。多数钢琴作品都在上述结构类型范围内。但是德彪西的这首《欢乐岛》却是例外,其既像奏鸣曲式,又像复三部曲式,但是又不与二者完全吻合。经常会出现呈示部的旋律还未表现完毕,另一条新旋律已然开始的情况。德彪西是巴黎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所以这显然不是失误,而是德彪西的有意为之,其试图彻底突破传统的结构框架,使其所追求的印象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展现。这也是为什么分不清楚作品到底是什么结构的根本原因。
以作品的第一部分为例。乐曲从A大调开始,前6小节是引子,并延续至第8小节。从第9小节开始,乐曲出现了新材料,即a主题,并采用反复的形式交替进行。21—27小节中,则在左手部分加入了新的b主题,同样是A大调,采用了分解和模进的方法发展,并通过大三度和小二度形成了全音阶进行。28—51小节是右手大三度分解以及左手四度模进的持续进行。52小节则又出人意料地对引子材料进行了再次运用,以此来体现出再现色彩。64小节则再现了主题a,并于66小节结束在主调A大调上。通过分析后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从表面上看像是单三部曲式,但是再现部分却与众不同,并未向其他作品一样进行规整的原样再现,而是既有部分再现,也有新材料的加入。既实现了首尾呼应,也自然引出了第二部分。所以这部作品的结构是新奇的,难以用传统结构形式进行界定,这充分体现出了德彪西的创新精神。
同时,如果将结构比作是骨骼,那么还需要经脉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这首《欢乐岛》中,多样化的织体正是作品的经脉所在,将作品的宏观与局部有机串联在一起。如颤音,大量的颤音使用表现出了阳光照射在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的景象,正是印象派绘画重点的审美追求。又如倚音,倚音的运用可以让旋律呈现出灵动色彩,与船行海上的情境是契合的,同時也衬托出了船上人们悸动的心情。再如三连音,从作品的主题部分开始,德彪西便使用了三连音织体形式,这些三连音中包含着大量的经过外音、辅助外音和临时变化音,这样的使用旨在打破已有的调性色彩,同时让旋律更加富含流动感,有力烘托了作品的意境美感。
(三)复古的调式
十八世纪中叶,随着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问世与传播,大小调式体系也得到了迅速地确立,成为后世作曲家创作的重要参照。但是除了大小调以外,在欧洲的一些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着类型丰富的调式体系,而德彪西则是这类调式的钟爱者,通过这些更加古老的调式运用,能让作品呈现出复古色彩。
如中古调式。这是中世纪罗马教会统治欧洲时使用的几种调式,其特点是全部由七个自然音构成,没有变化音出现。1880年前后,德彪西曾在俄罗斯短暂执教,在当地的教会合唱中接触到了中古调式,并主动运用于创作中。如这首《欢乐岛》的45—47小节中,德彪西采用了同主音C的利底亚和混合利底亚复合调式,并综合了两种中古调式的复合因素,体现出了复合调式思维。67—97小节中,高声部的音阶排列正是典型的利底亚调式,并呈现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音乐效果。右手的和弦中,每一个和弦音的进行都是以七和弦形式进行的中古调式音阶,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充分保证了乐曲的稳定性和推进性,同时也让主题的歌唱色彩更加鲜明。163—165小节中,德彪西则又采用了洛克里亚调式,配以低声部的平行五度和声进行,获得了梦幻般的音色效果。又如五声调式。1889年,德彪西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对来自中国、越南、印尼等国音乐中的五声调式产生了浓厚兴趣,随之运用到了作品中,为作品注入了东方色彩。如作品的25—27小节中,在经过了之前的主题发展后,音乐至此已进入了相对平静的阶段,对此德彪西则在左手部分使用了E商五声音阶,并在力度和速度上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温雅柔美的音色效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德彪西的调式运用是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色彩的,他尤其偏爱对欧洲和东方古老调式的运用。也正是以这部作品为起点,德彪西开启了自己的异域风情之路,在获得全新音乐效果的同时,也为世界不同地区的音乐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欢乐岛》的演奏诠释
(一)解读标题内涵
标题性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重要特征。诸多作曲家都喜欢给作品起上一个准确而形象的名字,在便于记忆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审美方向上的指引。而对于演奏者来说,标题更像是一条线索和一扇窗口,要通过对标题的解读,获得对全曲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认知和体验。具体而言,当演奏者看到德彪西和《欢乐岛》这一标题后,就会主动联想起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同时分析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明确作品的文本信息后,还要按照乐章—乐段—乐句—乐节的顺序进行分析,了解每一部分的表现内容,并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演奏设计,在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才是胸有成竹的,否则很容易因准备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二)描绘音乐画面
《欢乐岛》创作的原始素材是一幅绘画作品,换言之,就是德彪西以钢琴这支新的画笔对绘画展示的情境和氛围予以了新的展示。所以画面的呈现也是该曲演奏的要点之一,要通过精巧灵动的演奏,将画面场景在观众脑海中生动地展示出来。比如在引子部分,该部分的声音明亮通透,有着类似于长笛的演奏效果,所描绘的情景也是十分明确的,即轮船出发之前,海边空气清新、天空蔚蓝,人们的心情也十分愉悦。而高音声部的一连串三连音则是对海水微微波动的描绘。随后第6小节的两个重音是对起航时汽笛声的描绘,演奏时要做到坚定有力,标志着美好历程的开启。28小节处,德彪西用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巧妙融合,描绘出了海鸥伴着轮船飞翔的场景。演奏中应注意两种和弦之间的连接要自然和生动,和声效果要给人以神秘感和遐想感,同时要控制好力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后,随着大三和弦的平行进行奏出了号角声,意味着轮船已经到达。此处的和弦演奏要短促准确,结实有力。到达之后,人们无不高兴万分,七和弦的演奏要准确到位,同时积蓄力量,奏出fff的力度,并在欢庆愉悦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三)展示音乐层次
德彪西对印象效果的追求,是以丰富的音乐层次为重要手段,如果仅是一条旋律线或两个声部,将很难表现出朦胧的意境之美。所以在这首曲目中,全曲多半都在三四个声部上展开,音域几乎涵盖了整个键盘。换言之便是德彪西在极尽所能地挖掘各个音区的音乐表现力,从而获得全新的音乐效果。总体而言,低音区多用来描绘一望无际的海边,高音区多用来描绘万里无云的碧空,中音区则是船上游客们的言谈举止。这种安排方式可以更好地跟原画面相对应,这要求演奏者既要把握每一个音区的特点,又要自然地将其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立体效果。比如乐曲的主题a部分,高音区的快速跑动象征着人们愉悦的心情,低音部的律动则是对开船后机器轰鸣的描绘,而中声部表现的则是一望无际的海水。演奏者应在脑海中浮现出这幅画面,通过呼吸的调整,将自己的演奏想象为画面中的海浪,正是在海浪的涌动下,这艘船才能平稳地开动。同时触键要多选择贴键的方式,声音要柔中带刚,既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决心,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人们激动的心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上,德彪西无疑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作曲家。其独创的印象主义风格不仅使浪漫主义音乐自由、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得到了延续,更通过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技法的运用开启了现代音乐的大门。《欢乐岛》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不仅形式和内容俱佳,更呈现出了全新的审美追求,对钢琴创作和演奏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在今天的钢琴鉴赏和演奏中,可以将这首作品作为了解和学习印象主义音乐的一扇窗口,由此对德彪西其人其作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使个人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能得到有效的丰富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艺丹.浅谈德彪西音乐风格形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06):110-111.
[2]黄伟平.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大海》[J].儿童音乐,2002(05):33-37.
[3]肖端.德彪西印象派钢琴音乐与中国文化审美契合及融合运用[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4):137-139+148.
[4]张可驹.纪念德彪西160周年诞辰——钢琴巨匠演绎德彪西掠影[J].钢琴艺术,2022(11):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钢琴〉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A27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龚含梅,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钢琴理论及演奏;<指导老师>白云,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