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 谢雪泉 李海鹏
【摘 要】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赋予新文科专业建设的目标,为新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发现专业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建设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突破现有文科培养的专业限制,打通跨专业的壁垒,本文运用新理念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探索,深化改革,优化教学思路,把新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升新高度。
【关键词】新文科;多元化建设;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209—0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目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技术,实现文科教育真改、实改、新改、深改的目的。推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从需求导向出发、带动新文科的整体建设质量的提高。因为需求导向的改变,视觉传达专业也在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边际,在新媒体、新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专业也逐步形成了更新更全面的视觉传达。
结合企业需求与国内外高校视传专业办学特点现状,我校确定了以应用型和实践型为主的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以核心型和辅助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借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依据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核心课程分为三部分:大基础课(所有专业的贯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课程和新媒体技术影响的课程)。课程的设置除了扎实学生的基础,同时兼具现代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强调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覆盖更广阔的知识领域,适应与产业端接口。学生同时具备独立创新创业的能力,视传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单枪匹马亦或者团队合作都可以。高校的视觉传达培养目标与高职大专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毕业后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对不同的时代需求。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陈旧,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就目前培养模式而言,因为现有的培养体系是基于早起平面设计专业体系搭建而成,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创新不够。新媒体艺术课程虽然逐步增加,但随着现在技术手段的进步,课时较少,教学质量不高。并且开设这类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接轨,很多教案的制定并不系统,计划也不清晰。在实际课题中,学生提供的仍然是创意与前期表现效果,对于设计如何落地,以及需要的材料、工艺、技术手段甚至新媒体的运用方法了解甚少。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也很难满足产业对新型人才需求。
(二)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单一,跨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配合
目前,我校视传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本校专职教师担任,也是因为专业教师人数较少的限制,不同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相互独立,极少吸纳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新文科背景下的视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及工作经验等均具有较高要求。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对新技术感知和掌握能力,新教学手段的快速反应和实践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三)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视觉传达目前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方案汇报为辅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将教师的理论内容全部抛售出去,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而缺点是学生是被动去学,按照特定的流程和方法,特定的命题与逻辑,推进自己的设计。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边际会被教师特别限定,这种限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再者说,在相对短的教学周内,完成一个跨边界的课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索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这就造成了他们学习跨专业的主动性降低。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教学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复杂性和动态意义。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工作的干扰,不能细致、按时、有序的进行。我校目前有组织专家教学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发展性指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系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考核。
二、主要解决思路
(一)新文科促进视觉传达专业注重审美特性发挥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专业艺术教育和专业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高校美育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①在这里“审美”贯穿了始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审美意识的提高与学习。创造力分为两种:其一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其二是不断实现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是健康个体生命的基本特质与能力。基础教育对人的创造力培养,应该被特别重视。美育作为创造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视觉传达设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无论课程内容还是本身对审美的依赖程度都远高于其他专业,因而,需要审美的提高与培养。
(二)搭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断扩展,新手段新工艺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現,需要跨专业的知识体系去支撑专业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学生来说,用户研究在传统设计培养体系内,也是特别缺乏的。
(三)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设置课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专业办得好与坏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把市场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梳理一下,从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做起,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我们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学生毕业后的四个工作方向进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总结。一是可以去广告设计公司、传统平面设计公司、品牌策划公司等,还有一些学生进入互联网公司;二是可以从事美术编辑、报刊出版,甚至自媒体运营的相关企业的设计部门等;三是学生进入影视制作公司、视频拍摄的电视台和传媒公司;第四,可以从事美术教学等工作,在有关高等学校、中小学或教育机构工作。
(四)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氛围依托校内外创新设计平台
设计类专业的优势在于校内外有着丰富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和基地中不断打磨锤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创新创業教育则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平台和资源,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逐渐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多个设计平台和实践基地中通过切身体验不断强化设计思维,拓展专业知识面,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具体举措
(一)进行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完善课程机制建设,将设计专业创新平台融入教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除了完善原有培养方案中的缺失课程外,还应完善顺应时代的新兴课程,将体验式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塑造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对设计类大学生纵向能力的内涵式开发,让创新能力融入到未来的就业创业中,针对学生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材施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得到提高,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内容充实
新文科建设倡导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多学科多专业之间深度融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需要文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将信息技术、设计创意、应用实践三者有效融合到创新创业课程中,既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的互动,又为培养设计类创客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单一、平面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接触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就业创业前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教学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在课程考核上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标准,注重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建设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逐渐将每一门课程做成金课。把课程的质量与课程形式提升一个新高度。
(三)创新教育方法
新文科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融入到专业建设中。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用项目带动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汇报方案是学生面对企业项目负责人,而不是只给代课教师。同时,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增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通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壁垒,引进一流的社会企业资源与项目,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坚持校企共赢原则基础之上,着重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科研活动、师资交流以及学生就业等多种渠道的深度合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自媒体以及网络平台,持续把一些优质设计作品推广出去,深入研究下去,借助企业端,借助网络,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确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格局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建立健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使得设计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和竞争,创新教育成果不突出,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因此,设计类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实践,缺乏竞争,创新教育成果不突出。
“赛教合一”的教学方式,可以鼓励学生把创新与学科竞赛融为一体,提高主动参与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一系列赛事。通过比赛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创意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整合
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形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更好的满足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资源库的建设主要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比赛信息、作品征集信息等,同时教师将多媒体课件、教学用软件以及教学资源与本专业学生共享,搭建自己学校的优质学习平台,便于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便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跨专业学习与思考。
(六)过程导向的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制度模式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及创造性的特征,工作室专门负责人为任课教师。工作室结合实际课题,加强设计理论知识的落地实施,大力推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社团的建设,重点培养工作室骨干成员,以项目带教学,在设计实践中培养和选拔未来设计行业的精英。让学生在工作室中,拓展外延知识结构,探索课堂外的专业领域,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实现新文科背景下视传专业的交叉融合。
(七)成果转化机制建设
有的老师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有项目、有平台、有资金支持,但大学里大部分老师普遍比较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同学一起做研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将手中的资源和学生资源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快速上手并且在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种成果转化机制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肯定,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媒体等手段加以宣传推广,将概念落地,创业转化成产品。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视觉传达既要保持传统专业的特点,又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文工交叉的新兴教学领域研究的延续,多层次、多方位教学平台的搭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设计从诞生之初就是服务于大众,为人民设计,它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创新实践为主。为培养新文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瞄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标,通过一流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提升坚实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加丰富前瞻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 OL].[2019—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 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参考文献:
[1]孙艳丽,李珍,王策,等.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河北美术学院为例[J].西部皮革,2022(1).
[2]张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社会服务的基本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4]姜宗强.对话意识:新文科背景下哲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5]王建,李晓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21(6).
作者简介:赵芳(198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文创产品设计;谢雪泉(1983—),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