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馆藏绿釉竹节形瓷灯修复案例评述

2023-09-15 21:05:03孟庆重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补配复色油灯

孟庆重

2004年,恭王府博物馆在进行考古发掘时,在院内出土了一件绿釉竹节型瓷灯残件。通过现场对残器进行初步分析,其破损主要为3处,大多集中在下承盘和底足部分,修复难得较大。鉴于当年恭王府博物馆在文物修复技术领域较为薄弱,所以未对文物本体进行干预。

2019年恭王府博物馆启动了一项“馆藏出土文物研究修复保护”的项目。其目的是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拓宽我馆在文物修复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储备相关人才。经过拣选,确定了这件绿釉竹节型瓷灯残件作为此次复原的研究对象。

在对这件绿釉竹节形瓷灯残件进行修复保护之前,对该文物文化价值作细致了解,有助于在修复过程中,从整体风格的复现上掌握到位。现笔者就将研究和修复成果汇报如下:

第一节:“灯具的历史源流考”,本节简述了最早用于照明的器具是古代先民使用的“陶豆”演变而来的。随着人类对于火的控制,夜间照明器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为此专属夜间照明的“灯具”便应运而生了,但此时由于材质的单一,仍以陶质为主,常以“镫”字进行表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具的运用变得更为广泛,材质也由初期的陶制衍生出了诸如瓷、竹、木、玉、石、铁等多元化材质,同时字面上也由早期的金属旁的“镫”改为了火字旁的“灯”,通过对豆灯历史的梳理,不得不钦佩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明的同时,为灯具的命名所激发出的思维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照明燃料与灯具形制的演变”本节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灯具的造型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灯在点燃时所用的助燃材料与灯具造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灯具的燃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动物油脂或蜡作成的助燃材料,另一类是以榨取植物油料作成的助燃材料。通过两类助燃材料的发展,近而对我国古代灯具造型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文物保护修复实施”

1.清洗与粘接

首先油灯的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进行清理。之后进行粘接,粘接剂选用环氧型树脂“AAA”透明胶。该胶具有黏合度高、耐老化性强、无色透明、凝结速度合适等特点。极易适合在瓷器上进行修复作业。

2.补配与打磨

补配前需通过比例试验的方法调配出适当的填粉和混合粉备用。通过实验确定1份环氧树脂胶中填3份混合填粉为最佳效果。材料确定后,便可以对油灯缺损部位进行补配。补配完的效果以油灯可以整体平稳站立为目的。

出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打磨方法及使用的材料是打磨环节的重要部分。由于油灯属低温釉瓷,釉面易脱落,因此,在打磨环节中选用自制钢刮刀,可将伤釉问题降到最低。打磨时随时观察补缺部位的周围情况,控制打磨面积,配合美纹纸做遮挡,以避免破坏相邻完好处的釉光。

3.复色与上光

复色的前提是在补配面和器物本体面衔接处完全顺畅和平滑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在具备了這个条件的前提下,还要对器物色彩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上色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下笔时先轻后匀,多次,多层涂刷,以达到与油灯本体釉色相一致的效果。

第四节:结语

中国古代灯具作为用来驱逐黑暗,延长坐息时间的实用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灯具形制的演变、照明燃料多样化的变革及燃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的梳理。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灯具的发展脉络。近而对我馆修复的这件绿釉竹节型油灯提供了历史依据。尽管此次修复的文物破损及缺失面积不大,但所涉及到的清洗、粘接、补配、复色上光等步骤几乎涵盖了瓷器修复工艺的全过程。随着恭王府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业务的持续开展,对于该瓷灯更深层的研究和保护还将继续进行。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补配复色油灯
战国嵌红铜铺首衔环三兽纽盖铜壶的保护修复
白色毛发产生对白癜风皮损复色的影响
为什么要说“加油”
奇闻怪事(2020年4期)2020-12-21 03:57:55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陶瓷学报(2020年5期)2020-11-09 09:23:10
复色在婴幼儿玩具包装上的设计与应用
环氧浇注树脂在青铜器补配上的试用
两种食用色素对百合鲜切花复色染色效果的研究
种子科技(2019年15期)2019-09-10 02:16:54
食用色素对月季鲜切花复色染色效果的研究
吉林农业(2019年2期)2019-07-01 06:40:56
战国云纹地连弧纹镜的保护修复
油灯收藏或成市场新宠
老友(2017年5期)2017-08-07 20: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