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构建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框架、针对职业特征重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其具体实践措施。
【关键词】职业体能需求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68-0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主要方向是与其专业相对应的生产一线技术岗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一线技术岗位对能够适应职业需要的职业体能提出了更加严格且具体的要求。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职院校培养职业体能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职生提升职业体能的主要途径。现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探索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以期培养更多符合职业需要的实用型职业人才。
一、职业体能的内涵与类型概述
所谓体能,就是通过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协调等运动素质及支撑、走跑、悬垂、攀登、爬越、投掷等基本活动能力所表现出的人体基本运动能力。职业体能是从体能这一概念中细化而来的,指在从事职业劳动或岗位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体能,包括职业要求的基本运动素质以及职业所需的基本运动能力。职业要求的基本运动素质主要包含对职业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职业所需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包含重复性的操作能力、肌肉群维持工作姿势的协调能力等。职业体能直接服务于职业劳动,是开展职业劳动的必要条件,与体能训练相比更多地体现职业性、实用性及干预性特点,是确保劳动者完成职业劳动的重要保障。
不同职业岗位因工作姿态、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轨迹及劳动强度等不同,对劳动者的职业体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其相似性对职业体能进行分类,有助于中职体育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类教学,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体能需求的有效对接。例如,依据劳动时的身体姿态,可将职业体能类型分为五大类:久坐姿态、久站姿态、变换姿态、操作姿态及特殊姿态;根据劳动工作负荷情况,可将职业体能类型分为灵巧主导型、心智主导型和体能主導型,其中灵巧主导型可细分为站立型、伏案型和混合型,心智主导型可细分为站立型和伏案型,体能主导型可细分为力量型和耐力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并结合两种分类标准,可将不同专业职业劳动特点及职业体能需求归纳如下。
一是久坐姿态。其中灵巧主导型对应专业包括电子商务、电器维修、电子装配与检验等,心智主导型对应专业包括设计、会计、文秘、驾驶、软件开发、管理类、文化服务类等。这些专业的劳动者以脑力劳动为主,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由于需要伏案工作,身体姿态多为低头、含胸、弯腰,因此需要注重肩颈背的静力性耐力、指腕的灵活性、手眼协调性、眼肌活性、肩颈及上肢力量等。
二是久站姿态。其中灵巧主导型对应专业主要包括餐饮服务类、厨师、售货员、收银员等,心智主导类对应专业主要包括乘务员、旅游业、前厅接待等。劳动者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要求保持姿态优美、注意力集中,因此强调身体协调性、腰背肌肉力量、下肢力量、反应速度等。
三是变换姿态。其中灵巧主导型对应专业包括导游、物流、园林、养殖、护理等,劳动者需要长时间直立行走、经常变换身体姿势,因此强调柔韧性、全身肌肉力量及耐力。
四是操作姿态。主要为体能主导型,对应专业主要包括汽修、建筑类、机械加工等,劳动强度较大、动作较复杂、工作环境复杂,以全身性劳动为主,因此强调全身肌肉力量、静力性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
五是特殊姿态。主要为体能主导型,对应专业主要包括采矿类、野外勘探、安保等,劳动强度大、动作复杂、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强调全身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平衡能力等。
二、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不同就业岗位群有不同的职业体能需求,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实施中职体育教学的主要载体,有必要通过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学生掌握职业体能训练方法,理解职业体能训练目的和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运动参与度。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普遍较差,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增加学生的日常运动量,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提高运动技能。由于职业体能往往涉及多种身体素质要求,需要通过不同运动项目加以训练,因此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两项及以上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技能。
第三,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使学生可以承受更高强度的运动量,适应大负荷训练,从而形成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体能和自我保健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劳动竞争,并在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时拥有足够的体能支持。
第四,促进心理健康。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要求和职业特征,从而以更加端正和积极的态度投入专业学习。
第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并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竞争关系。
三、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需求,将具有锻炼性、职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加以开发组合,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体能练习方法。立足于这一指导方针,重构课程与常规课程安排相比,要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能够便于中职学校结合自身资源、专业需要及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使体育教学能够对接各专业未来岗位的职业体能需求,并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干预措施,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
(一)构建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框架
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一方面应当遵循《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目标,设计与中职生体育与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必须将体育课程框架的设计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与学生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体能类型及要求对接。此外,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与职业体能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但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统筹、合理规划。
目前,中职生的在校学习时间通常为四个学期,因此体育课程体系框架可设计为三个模块,兼顾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发展及职业体能发展。
一是基础运动训练模块,主要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展。其中,第一学期应当以发展和改善学生体质的教学内容为主,指导学生了解基础运动知识,适应体育课程的运动强度;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专项训练,进一步提升运动强度。如专门针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爆发力、灵敏度等方面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在运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体育道德,同时塑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
二是职业体能训练模块,主要在第三学期开展,以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运动项目为主,分别针对五类姿态类型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劳动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预防保健培养模块,主要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展,应当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可能出现的职业病,设计包括职业保健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及日常健康保健知识等拓展选修类项目,使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健身技巧和终身锻炼的良好意识。
(二)针对职业特征重构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仍更多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特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及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甚至部分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初中课程,严重影响职业体能训练质量。但实际上,由于不同专业及不同岗位对职业体能的需求各有不同,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岗位职业体能具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应当紧密围绕职业体能需求,整体掌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及质量要求,深入调研各专业对应的未来岗位的职业体能需求,了解职业病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干预措施,并精准做好任课班级的学情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职业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模块化设计,将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块与其他训练模块有效组合,设计与专业对应岗位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依据这一设计理念,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设计。
1.基本体能训练
开展时间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训练内容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开展,训练对象为全体学生,训练目的在于通过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跑跳投等力量素质,为接下来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块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例如,在具体训练项目上分别设计跑步能力训练和跳跃投掷训练。跑步能力训练采取两种方式,其一利用早间操、课间操时间,采取密集型跑步训练方式,要求学生以前后排距10—15公分、左右间距10公分的队形高频小步跑,强调低强度和耐久性,以此提高学生的耐力及心肺功能。跳跃投掷训练在体育课堂上采用跳远、跳高等项目,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爆发力,采用搬运重物、投掷实心球等项目,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及腰腹力量。
2.专项体能训练
该模块教学内容直接对接职业体能需求,因此应当结合学校各专业特点及学生群体自身需求,细化体能训练。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为工科类及文科类两种类型,分别设计训练重点。
工科类多涉及操作姿态、变换姿态及特殊姿态,职业体能训练应以身体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及速度训练为主。其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力量训练:上肢及肩带肌群力量训练,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俯卧撑及俯卧撑移动、各种形式的哑铃推举、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借助肋木的各种拉引动作等;(2)腹、背肌群力量训练:内容包括徒手或利用器械的各种形式的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各种形式的重物提拉;(3)下肢肌群力量训练:立定跳远、纵跳摸高、跨步跳、各种形式的跳绳、徒手及越过障碍物的各种形式的单、双脚跳;(4)全身肌群力量训练:立卧撑、举重物、各种形式的沙袋或空心球投掷;(5)速度训练:各种预备姿势及突发各种信号的起跑、小步跑转入加速跑、跨步跑转入加速跑、高抬腿跑转入加速跑、短距离加速跑、100—120米加速跑等;(6)耐力训练:跑走交替、定时跑、规定距离和速度的重复跑、长距离慢跑等。
文科类多涉及久坐姿态和久站姿态,职业体能训练除同样强调肩颈背、上肢及下肢力量训练外,还应当强调耐力、柔韧及协调性等项目的训练,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需要长时间伏案或站立的单调工作环境,并掌握锻炼及放松技巧。主要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柔韧素质训练:肩部柔韧性训练,内容包括正反压肩、正反手悬垂、直臂或屈臂转肩;腿髋部柔韧性训练,内容包括弓箭步压腿、前后压腿、正侧压腿、仆步压腿等;腰腹部柔韧性训练,内容包括站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站位体侧屈、后甩腰、腰旋转等。(2)协调性训练:灵活选择多种动作组合训练,包括纵跳、前后跳、侧跳、方形跳、转向跳、跳跃转向、侧向交叉步、站蹲撑立、平衡步、树式、上犬式、折回跑、停起练习、站立抛接球、坐抛接球、站蹲撑立接球、坐蹲立接球、翻滚接球、蹲互推、单双跳、弓箭步跳、深蹲跳等。(3)上肢及手部力量及灵敏性训练:水平悬吊、手指操、利用哑铃或杠铃片的各种手腕及小臂练习等。
此外,还应当科学选取拓展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并引导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我校综合最受学生喜爱、更适合未来职业需求及更有利学生未来生活等要素,调查学生希望开设的运动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运动项目分别是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和乒乓球,瑜伽、尊巴、健步走等运动项目选择人数也比较靠前。我校结合调查结果,参考这些运动项目所能发挥的锻炼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能需求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形成有利于学生职业提升的拓展训练项目。例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属于久站姿态类型,对腰背肌群力量、下肢肌群力量及耐力有较高的要求,可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足球、健步走等运动项目;会计专业属于久坐姿态类型,对肩颈腰背的静力性耐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羽毛球、健美操、籃球或排球等运动项目。
3.预防保健培养
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详细讲解不同职业的工作特征及长期从事该职业后可能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损伤,并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保健、职业保健及日常保健知识。例如,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容易出现的眼部疲劳、颈部僵硬、下肢僵硬、腰痛、腱鞘炎、反复紧张性损伤症等,指导学生掌握慢跑、健步走、肩环绕、颈椎操、腰椎运动等,缓解肌肉酸痛和身体疲劳,增强肌肉耐力,预防职业损伤;针对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机电专业等则增加对外力伤害的预防和处理知识,如擦伤、割伤、烧伤、扭伤、挫伤、脑震蕩、脱臼、骨折等常见损伤,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未来职业岗位劳动储备充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竞争力。
(三)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训练项目应设计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易于理解、便于练习且科学高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常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方式。
1.重复训练间歇控制法
所谓重复训练间歇控制法,是指在职业体能训练中多次重复训练同一个项目,并在两次训练间设定固定的休息间隔。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增加相应的运动负荷,且训练的间隔休息时间有严格的设定,身体完全恢复之后才进行下一组训练,因此重复训练能够使学生在职业体能训练期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心肺功能也随之提升。同时,由于体能的增强主要在休息间隔中完成,间歇控制能够使运动负荷适当降低,又能使体能及时得到恢复,从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能,提高训练效率。
2.持续训练心率控制法
这一训练方法要求适当降低训练强度,相对延长运动时间,中间不设休息时间,做到持续训练直至最终完成所有的训练任务。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率应当控制在每分钟130至170次之间,使身体机能能够在相对较长的运动时间内形成稳定的适应性,使内脏器官适应持续性运动,从而增强人体有氧代谢的能量供给能力。这种训练方式主要用于耐力素质的训练,帮助学生在持续的体力活动中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3.项目循环交替法
所谓项目循环交替,就是将几个训练项目组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依次完成。这种训练方式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周全,各训练项目的运动负荷强度做到高低搭配,但平均负荷强度不应过大,且确保交替训练不同的身体部位,训练项目之间不能存在明显的中断时间,一次循环应当保证不少于八分钟,每次训练至少完成两次循环。这种训练方式破除了传统单一项目训练的弊端,不仅拓展了训练内容,一次训练能够锻炼多个部位,而且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训练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设计对接职业体能需求的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中职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育与各专业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运动习惯,并了解防治职业损伤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高强度、快节奏的劳动压力和职业挑战。
参考文献
[1]李锐,刘俊,丁坚,等.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中职体育课程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33).
[2]樊洪基,丁爱.基于“对接职业”的中职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体育教学,2020(7).
[3]李金梅.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甘菊云(1978— ),广西宜州人,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职学校应用的实践研究。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