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乔鸣(1994~),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育研究。
摘 要:在五育并举的理念指导下,美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我国小学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效性,文章首先分析美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阐述小学美育课堂教学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新课标下小学美育课堂的学习方法,旨在为学校美育课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育;新课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55-04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等手段,保障学校美育健康长效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同样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育素质的提高。但在我国众多小学中,美育课程却成了基础教育的“牺牲品”,大多数中小学忽视了以美术、音乐为代表的美育艺术科目,又因多种因素影响,美育教育发展迟缓。那么,小学美育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正是文章所研究的问题。
二、浅谈小学美育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美育”
“双减”政策落地后,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即在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相对轻松地应对学科课程时,对体育、美术等艺术类科目的训练也常常不落人后。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具体落实中表现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的教育深化为素质教育,意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党和国家、教育教学工作者长久以来大力提倡的,不仅关乎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关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体现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美术在新的教育发展浪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容忽视的教育领域。
(二)美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深化,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观念纷纷从“发展智育”转变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育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方面。其次,美育在小学教学中的落实与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美育育人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在1985年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由于各地区、各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不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也大相径庭,而在素质教育的落实过程中,审美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存在。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基本的美感,使之发展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需要学校和教师重视美育、发展美育,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最后,美育是改善许多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弱势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失衡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失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巨大差距等。偏远地区学校之所以在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既有环境、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也有部分学校对美育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发挥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等原因。但同时,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却有得天独厚的美育教学素材,比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服饰文化、刺绣文化、建筑文化都涵盖不同程度的美育资源。为了改变部分学校的弱势地位、让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教育向均衡化发展,乡村学校必须要重视美育、重视艺术教育,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素材,让美育深深扎根基层,体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性。
受环境因素及人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条件制约,美育在我国部分地区难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和完整性。那么,当前小学美術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学校与教师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正是文章所要具体分析与探讨的内容。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现状
(一)学生审美能力较弱
与认知理解力不同的是,审美能力是以情感、想象与创造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理解与创造能力,其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但由于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较弱的情况,学生对“生活之美”和音乐、美术课程中的“艺术之美”不敏感,且缺乏了解美、认识美、感受美和探索美的意识与能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进行干预与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美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的美育大多是在美术和音乐课堂上展开的,在本篇文章中,重点谈论美术教学。美术教学大多是赏析作品、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创作,在学习和领略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潜力,从而模仿并创造。由此可见,普遍的美术教学现状是所开设的美术课程内容浅显,机械单调。学生喜欢稀奇古怪的新鲜事物,如若课程单调乏味,他们也不乐于参与课程的建设中。对教师所讲述的美术知识也乐于去理解,有关的学习问题也不主动去寻求答案,甚至对教师布置的美术作业常常敷衍了事,或者说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没有起到预想中对学生认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训练。
(三)新课标落实不到位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内容组织、多元评价作出了相关要求,并提出“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但在部分小学中,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影响,新课标中的美育教育观念往往难以落到实处。部分教师将美术课变成了“自习课”,自己看看书,做做手抄报;更有甚者,艺术课程被语数外课程占用,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
(四)美育课程不受重视
虽然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美育由于其陈义较深,在理解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减少重视程度,加之部分学校始终无法跳出“升学率怪圈”,因此,美术、音乐等“美育主阵地”依旧是作为“副科”角色存在的。前文分析的学校教学管理者对美术的不重视,美术教师自身素养不够,导致学生对美术本身的看法较为偏颇,美术教学无法按照预料的程序进行。基于此,美术对学生本身的现实意义就被无形地缩减了。
美术对学生本身的现实意义没有被发掘,容易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被忽视。比如,学生个体会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艺术偏好,部分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忽视了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差异性。教师仅仅按照课本上内容来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而对美术有一定天赋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单调,教室里的氛围太过单调,也在创作中发挥不了自己的创造力。
四、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方法
(一)学校层面
1. 改善美育教育条件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对中小学美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金修建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购买美术教学设备,让学校的教学风貌与整体环境焕然一新,以改善美育教育外在物质条件。在学校管理层的带动和引领下,师生也会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美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开展。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多种集体实践活动,如“点滴美育在校园”的张贴标语、装饰画活动,植树节的“种下一棵树”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校园环境建设中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美育教育的认同感。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美育教师队伍,小学的美育教育发展必将寸步难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教师对美育的认知和理解,引导他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将美育置于核心位置,有意识地将美育观念融入基础性美术知识的教学中。甚至可以从学校内部发掘、培养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賽课和交流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从教学观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针对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师积极性不高、态度消极的问题,学校应在评优、评奖、评职称方面优先考虑这类教师,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减少优秀教师外流。当然,美术教学的“主阵地”虽是艺术类课程,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也不乏美育渗透,学校可以让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加入美育教研活动,双方进行理念的探讨与思想的碰撞,以此产生美育教育的“灵感火花”。
3.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在实际教学任务中的表现,缺乏科学、合理的美育方法与体系。基于此,学校应积极配合新课改,开展教学改革,并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方法总结创造出一套饱含学校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一方面,小学应定期组织美育经验分享,让教师就美育理论研究、美育教学结构搭建和美育教研活动展开进行交流、讨论,并就当前阶段美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美育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积极开展美育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授课能力,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教师层面
1. 挖掘美育教学资源
除了美术教材和学校提供的美术教学环境外,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都可以作为美育资源,教师可以将学校所在地区地方特色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美育教学资源,将其转变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素材。以青铜古鼎为例,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物灿烂光华,从人文历史的视角去窥探艺术的价值。青铜古鼎的制作年代、工匠、品相以及它的工艺流程,内在蕴含的艺术价值,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文历史的魅力,这就是一种美感教育,非现场观察不能领略。
2. 改进美育方式方法
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形式单一的情况,教师应在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同时,根据基本学情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参与度与配合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扶持下,部分小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室和专业的教学设备,教师应对其进行高效利用,让美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精彩纷呈,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学习”。
3. 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艺术是从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而美育教育更离不开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校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小学的美育教学更加有质量、有品位。教师既可以将教材主题单元的内容来改编活动,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节气来设计主题活动,如填词大会、端午颂屈原、帮帮唱大会等,让学生走出教室,从大自然中汲取美术灵感。
4.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小学美术教育需要再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基础性,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鼓励这种内涵式的美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究竟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作品上的表现。从作品的角度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创造力作出评价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在对一件作品的创造性进行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灵活性;二是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总体表现。
比如,美感。作品中表现出的变化会反映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美术作品能否灵活多变,主要表现在美术表现形式、美术技法和材质上。举个例子,一位教师让两位学生创作一幅《家》,其中一位学生会采用绘画的创作手段,以纸、笔为原料,而另一位学生则以瓜子壳为素材,以瓜子壳拼凑成一幅“剪贴”,这两种作品都能表现出“家”这个重要的主题,同时学生也将其灵活多变创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学生层面
1. 树立正确美育观念
学生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不断努力,但却在不自觉中陷入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智育固然重要,但脱离德、体、美、劳四育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学生要转变观念,主动积极地参与美育课堂学习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美育观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让自己实现长远发展。
2. 提升审美意识能力
美育课程的学习离不开作品鉴赏,在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有大量优秀艺术作品介绍,学生可以通过鉴赏优秀艺术作品、了解创作者背后的故事,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能力与素养。例如,在青铜古鼎的学习中,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青铜器的艺术特色、历史意义。此时,可以借助本地博物馆中珍藏的青铜古鼎作为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美育素材,在现场观摩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报纸和网络渠道查找有关青铜古鼎的历史记载、艺术特征等资料。对于学生来讲,参观之前的自主准备活动或许并不充分,但通过自主准备可以让学生自己率先建立粗略的认知,经过现场的观察之后,粗略的认知会被精细加工成课程要求的标准,这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不可或缺。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结合现场专业人员的讲解,学生容易将青铜古鼎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古鼎的历史背景及其流传故事掌握到位。
3. 积极参与美育实践
美育是審美情感的教育,这种教育已然超脱个人欲念与利害计较,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走出追求高分、升学率的思维局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审美陶冶。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美育为主题基调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在新课标下,学生不仅要配合学校的各种美育实践活动,更要主动参与设计、策划实践活动中来,在确定活动主题和场所地点、设计活动环节、安排活动秩序、亲身参与实践、展开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并将自己的创新观点融入其中,以真正达到美育育人的效果。
五、结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美育是对德、智、体、劳的促进与升华,但因许多人对其的片面理解,美育长时间处在被窄化、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发达的城市教育中,落实与发展美育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也需要作为美育教育主体与课堂主体的学生传统观念、增强美育意识、理解美育真谛。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美育必将在众多小学大放光彩,而学生也能在美育的熏陶下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23):6-11.
[2]魏兴彪.农村小学美育新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8(31):83-84.
[3]陈晨.以美育人: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路径[J].天津教育,2022(31):135-137.
[4]金爱玲.影响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C]∥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1802-1804.
[5]赵锦雨.“双减”下小学美术教学优化对策研究[C]∥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2845-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