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伤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3-09-15 11:55刘照梅郭泾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刘照梅?郭泾宗

摘要: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自伤行为的具体情况,对苏北X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伤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结果表明,苏北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学生自伤目的大多是表达愤怒、缓解情绪、自我惩罚或迫使他人做出改变等,其主要诱导因素大多和留守困境、父母离异、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及父母和抚养人文化水平低相关。干预策略主要从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展开,个体干预主要以小组模式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伤行为;小组干预;个体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6-0016-04

一、引言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通常指个体不以自杀为目的,故意、直接、反复损伤自身组织的行为,也称为自我伤害、自我创伤行为或自残[1]。最近一项大样本调查表明,青少年 NSSI 的发生率 为 26.0%[2]。青少年 NSSI 不仅直接损伤身体组织,而且常与多种精神心理障碍相关,且增加自杀发生的风险[3]。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分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4]。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劳动力输出重地的苏北地区,留守孩子的问题更加凸显。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中,家长外出打工的比例最高达10.50%。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失家庭教育,其成长发育会偏离正常轨道,在情绪控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伤行为风险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处于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儿童,情绪控制性极差,易冲动,又易受同伴影响,心理问题出现后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因而更容易发生自我伤害的行为。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苏北X县四所农村初中的全部留守儿童(含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1136名,共发放调查问卷1121份,回收问卷1121份,其中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8.85%。其中,男生557人,女生439人;七年级428人,八年级239人,九年级329人。年龄为12~15岁。

(二)调查内容及工具

调查研究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员主要由课题组核心成员组成,参与调查的教师具备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心理健康教育高级资格或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背景,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本次调查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填写调查问卷,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填写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为自伤行为测量,主要采用测量工具为万宇辉、刘婉和郝加虎等[5]編制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过去一年内自伤行为发生的频率及发生自伤行为的目的,累计各种行为频率为总频率,NSSI≥1表明有自伤行为,NSSI≥5表明经常有自伤行为。既往研究表明,该自伤行为评定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调查填写前,调查员统一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填写完毕,调查员对填写情况当场检查,完整无误后回收。整个调查在25分钟内完成。

第二阶段为半结构化访谈,采用自编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自伤方式、自伤次数、自伤频率、首末次自伤时间和状况、自伤原因、是否经历家庭重大变故、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力量及是否伴随自杀意念等。

三、结果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伤现状

1.总体状况

调查数据表明,四所学校共有学生7861人,其中留守儿童为1121人,平均占比14.3%。最近一年内,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61.4%,其中男生占比31.5%,女生占比29.9%。其中,NSSI≥1即偶有自伤行为者占49.3%,NSSI≥5即经常发生自伤行为者占12.1%。

2.自伤行为

本项调查的内容为“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你是否出现过以下行为”,共六种常见行为,根据出现人数和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故意掐伤、抓伤自己的占比33.6%,故意拽掉头发的占比29.9%,故意击打硬物或用拳头、巴掌和硬物打自己的占比29.7%,故意扎伤或割伤自己的占比23.6%,故意用头撞较硬物体的占比16.1%,故意烧伤或烫伤自己的占比11.4%。其中,男女性别在自伤方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男生较为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撞墙,或用拳头击打头部或抓头发,而女生较为常用的自伤方式是用小刀或尖利物体割伤或划伤手腕或手臂。(见图1)

3.自伤目的

本项调查内容为“发生自伤行为的目的”,共9项内容,数据表明,按照出现人数和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表达愤怒48.7%,用于缓解情绪、逃避不开心37.1%,缓解压力或自我惩罚29.0%,表现绝望和无助让他人做出改变27.6%,让自己清醒及企图从麻木和虚幻中逃脱25.9%,停止不好的想法或模仿23.2%,逃避20.4%,制止自己不伤害别人或保护自己15.5%,使自己快乐或冷静下来吸引别人注意13.4%。(见图2)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伤行为影响因素

生态理论系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环境系统和个人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影响留守儿童自伤行为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宏观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的中观因素,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留守儿童自身的特质因素。自身因素中既有同龄青少年共性的因素,又有留守儿童独有的因素。下面重点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视角谈谈研究发现的特质因素。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经常发生自伤的留守儿童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发生家庭重大变故和负性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和生活中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6-7]。通过访谈得知,经常发生自伤的留守儿童中,父母离异占33.5%,曾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占46.3%,这些事件包括重要亲人去世、家人生重病、火灾、经济变故等。由于家庭经历重大变故,一方面,促使家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孩子被迫留守;另一方面,对于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自己无法解决,而长期留守生活,又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自伤行为。

2.领悟社会支持力量差

当问及他们是否有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如果有,请对于和对方的亲密程度按1~10分打分。在经常发生自伤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表示没有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对亲密程度不满意,他们给亲密程度打分平均分为3.5分;78.3%的孩子表示与监护人(爷爷奶奶)关系不亲密,爷爷奶奶只能提供物质支持,不少孩子说爷爷奶奶偏心叔叔姑姑家的孩子,部分女性留守儿童认为爷爷奶奶重男轻女。

问及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几个孩子面无表情,没有期待,没有惊喜,表示“他们都不管我,不要我,所以,我也无所谓”。其中一个孩子说:“我自生自灭,反正我怎么样他们都不在乎。”

问及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表示有几个玩得较好的朋友,但是没有达到无所不谈的亲密程度,表示自己遇到困难时在朋友那里无法得到帮助。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力量较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不强,压力较大。

3.抚养人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

在经常发生自伤行为的121名留守儿童中,抚养人文化程度调查显示,没有上过学的占比26.4%,小学文化程度占比60.1%,初中文化水平占比11.7%,高中文化程度占比1.8%。研究数据表明,经常发生自伤的留守儿童抚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

抚养人认知水平限制,大多不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正确地和孩子沟通。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平时和爷爷奶奶很少交流,有了烦恼也不想跟他们说。如果犯了错,爷爷奶奶通常以打骂和向父母告状的方式解决,少数女生表示,“奶奶会骂很难听很刺耳的话,说自己是有人生无人养的赔钱货。”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简单粗暴的家庭养育环境之中,其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受到的阻碍很大,他们在调节自身情绪状态上缺乏自信,难以发展出正常的情绪调节功能,导致焦虑、抑郁情绪水平很高,更容易以非适应性方式表达情绪,从而发展出更多的自伤行为[8]。

4.父母和孩子交流少

在经常发生自伤行为的121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和自己一周联系一次的占37.8%,一月联系一次的占19.8%,经常联系的占16.4%,很少联系的占26.0%,每天都联系的为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平时和父母交流较少,有学生表明不想和父母交流,有时害怕他们打电话,因为每次都是问学习情况,或者因爷爷奶奶告状批评一通,交流中很少关心生活,关心情绪。有时孩子有委屈向父母诉说,不但得不到共情和安慰,反而还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被认为是促成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且留守儿童心理倾向于外控,心理症状较多。

第二,留守、家庭重大变故、负性生活事件、感悟社会支持力量、父母及抚养人的文化程度低及个体的心理韧性不足,可能是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自伤行为有干预作用,心理韧性可以通过提升领悟社会支持来影响自伤行为。

(二)预防及干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和因素分析,初步制定以下三方面的干预对策。

1.个体方面

对经常发生自伤行为的留守儿童,通过小组干预模式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其中小组干预模式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念减压小组

利用正念冥想技术,开展正念八周之旅,训练引导学生专注当下,以对抗持续性焦虑及其他破坏性情绪,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学会快乐,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阶段:情绪调节团体活动

在进行正念训练的基础上,帮助留守儿童习得情绪调控能力练习,增强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进而减少NSSI频次和幅度。

第三阶段:痛苦耐受技巧训练

在进行正念和情绪调控训练的基础之上,提升青少年的痛苦耐受能力,建立逆境信念,从而减少孤独感等负面情绪,降低NSSI的行为倾向,进而发展出更有效的应对模式[9]。

2.家庭方面

第一,针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通过线上形式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堂,指导家长关注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家长怎样与青春期孩子正确沟通。告诉他们,虽不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但一定要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和陪伴。

第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通过家庭走访等形式指导怎么样给予孩子更好的陪伴和照顾,怎样和孩子沟通。

第三,通过家长课堂或家庭走访等形式,针对“NSSI的识别与预防及家庭应对措施”及“如何处理和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冲突”等话题,对家长们进行专项指导。

3.学校方面

首先,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指导如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尤其是正确关注NSSI留守儿童,及时发现自伤行为的應对措施等。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进行“NSSI的识别与预防及应对措施”专题培训,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和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

最后,建议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予学生多元评价,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对于以上初步设想的干预策略,期待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中得到应用检验并完善提升。

参考文献

[1]Tschan T,Schmid M,In-albon T. Parenting behavior in families of female adolesc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omparison to a clinical and a nonclinical control group[J]. Child Adolesc PsychMent Health,2015(9):17.

[2]Liu Z,Hua C,Bo Q,et 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attempt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hinese adolescents[J]. J Affect Disord,2018(226):287-293.

[3]Moran P,Coffey C,Romaniuk H,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f-harm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Lancet,2012,379(9812):236-243.

[4]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16-02 - 14)[2022-07-21].  http:/ /www.gov.cn /xinwen /2016-02 /14 /content_5041100.htm.

[5]万宇辉,刘婉,郝加虎,等.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170-173.

[6]郝义彬,张恒榛,吴柯,等. 父母婚姻质量与中小学生受欺凌及自伤行为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342-1345.

[7]高昂,余洁静,耿耀国,等.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897-901.

[8]朱星凝,王玉龙. 粗暴养育与早期青少年自伤的关系: 消极情绪的中介和同学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11(5):281-290.

[9]麻超,刘亚飞. 逆境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投入?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2):107-1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谈“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