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好学生思维” 构建健康自体感
——以自体发展为心理辅导思路的实践

2023-09-14 07:09丁一杰广东省广州开发区中学广州51073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小华来访者养育

◎丁一杰(广东省广州开发区中学,广州 510730)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学校心理辅导中,我多次遇到这样一类来访者,他们成绩优异,是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自尊心“强”(低自尊),不能忍受其他人超越自己,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们每天刻苦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但反而越来越没有动力;他们对自己非常苛刻,有一点失误就自怨自艾,甚至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惩罚自己。这样的学生着实令人心生爱怜,他们已经这么优秀了,怎么就不能“放过”自己呢?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成为现在的样子?如何帮助他们探索自己到底是谁,看到自己的能力与局限?如何帮助他们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形成积极的自尊和健康的自体?带着这些疑问,我尝试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出发,回溯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探索早期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积极自尊的发展和健康自体的建构的,由此帮助这类学生提升自尊调节能力,拥有良好的自体感受。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好学生思维

“好学生思维”是指为了达成权威的期待,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而执着于努力改变自身,过分反省自身,把结果和个人价值画等号,行为只是被外部恐惧驱使,缺乏内在动机的心理状态。“好学生思维”模式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发展为“好学生强迫思维”模式,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关于自己的价值、意义、自罪自责的想法以及关于他人的超越、进步,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复侵入大脑[1]。来访者虽认识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想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二)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由科胡特于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主要探讨早期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发展的,养育者是如何培养孩子充满生命力的自体感的[2]。如果养育者在孩子的生命早期是失功能的,包括共情缺乏、镜像化被剥夺、理想化不足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低自尊、自体脆弱、共情缺乏、嫉妒心强等问题。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自体客体功能表

三、个案例举

(一)基本情况

小华(化名),14 岁,初二男生,成绩优异,在年级名列前茅。父亲从商,是个成功人士,平时比较忙;母亲是全职妈妈,负责照顾小华和姐姐。夫妻关系融洽,教育理念基本一致。母亲的管教方式比较严厉,对小华的成绩要求较高。母亲刚生下他时曾患产后抑郁一年。

(二)问题表现

1.生理方面:头脑不清醒,有时会头晕、恶心,无器质性疾病。

2.心理方面:脑海中总是不受控制地出现一些关于自己价值或嫉妒他人的思绪,比如“我真没用”“XXX 居然超过我”。后来演化为头脑中不断出现“我会不会头脑中又出现这些思绪”的担忧。特别是上课、考试的时候,担心和焦虑会加剧,总是不受自己控制地想“一会儿考试会不会又出现这些情况”。由此导致上课、考试时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焦虑,内心痛苦。

3.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水平下降。

(三)评估

小华父母带他前往本市的儿童医院心理科就诊,诊断结果为轻度强迫思维,无妄想、无思维逻辑障碍,自知力完整,有主动求助的意愿。

(四)心理动力个案概念化

1.早期环境

小华出生在老家,当时爸爸在我市打拼,妈妈和奶奶在老家抚养小华到两岁,之后妈妈带小华来市里和爸爸一起生活。小华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小华出生时姐姐三岁,一直由奶奶在老家抚养,直到上小学才接到市里。

2.主要养育者的抚养质量

小华的主要养育者是妈妈,妈妈生完小华不久就罹患产后抑郁,严重的时候根本无法照顾小华,整天哭泣,无法母乳喂养,抚养质量不佳。

与主要养育者早期关系的质量:小华出生后没有得到妈妈很好的照顾,一岁之内基本没有被妈妈抱过。小华和妈妈的早期关系质量不佳。

早期分离或者心理创伤的历史:由于小华妈妈罹患产后抑郁,后来由奶奶照顾小华,但是奶奶还要照顾姐姐,精力不足。小华经常哭,奶奶为了不给小华养成一哭就抱的习惯,所以也不怎么抱小华,任由小华哭,小华哭累了就睡了。

3.将早期成长经历及问题模式与自体发展建立联系

心理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即透过个人成长经历可以解释人们某种认知、情感、行为形成的过程和原因[2]。小华在早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体客体感,妈妈由于严重抑郁,没有办法和他共情;奶奶由于年老,没有精力也没有办法和他共情,两位主要养育者均不能准确感受小华的需要和感受,缺乏养育者镜像化,使小华无法理想化她们。这让他无法发展出健康的自体感,低自尊且缺乏共情能力。他努力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无法忍受他人超过自己,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加之妈妈现在对他的教养方式比较严厉,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渐渐使他形成了“好学生思维”。详见图1。

图1 小华“好学生思维”的形成路径

(五)自体发展辅导思路概述

第1~2 次辅导:建立关系,谈论现状,澄清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辅导过程中,以小华的叙述为主,心理老师适时给予梳理和反馈,帮助小华了解自己问题的现状、表现、影响、发展过程等。对他的“好学生思维”进行深入探讨,厘清“好学生思维”主要有哪些,出现的时间、频次、影响及他的感受;他对“好学生思维”的强迫担心有哪些,出现的时间、频次、影响及他的感受。小华详细讲述了他的困扰:起初在上课听讲的过程中,他脑海中会突然出现一些关于自己价值或者嫉妒他人的思绪,当他意识到的时候会很紧张,告诉自己注意力要集中,于是慢慢衍生出一个新的症状,即在上课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想“一会儿我会不会又走神啊?”一节课有三次左右这样的情况,对学习很在意的他由此非常紧张、焦虑。后来发展到在考试的时候,他也会不停地想“我一会儿会不会又走神啊?”由此陷入“越担心头脑越混乱—考试受影响—学习成绩退步”的恶性循环。

小华通过前两次的辅导,与心理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厘清了自己问题的现状和循环模式。

第3~4 次辅导:推演模式,谈论感受,提升自尊

在这一阶段的辅导中,心理老师帮助小华了解自己“好学生思维”的来源,通过深度共情,使生命早期的小华的需要和感受被看到、被理解。在自体客体的移情作用下,小华感到被理解,开始理想化心理老师,认为心理老师是充满活力和与众不同的,这使他的自体感开始变得有生气。

心理老师对小华的个人成长历程给予了肯定,认为小华非常不容易,逐渐支撑起他不坚定的自体感。小华发自内心地说:“那时候的我真的很可怜,但是我也很坚强,不是吗?”之后,心理老师和小华一起做了“优势曼陀罗”,引导小华看到自己的优势,激起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小华选出自己具备的优势:好奇心、判断力、创造性、毅力、责任、幽默。心理老师就每一个优势和小华做了详细的探讨,让他的优势被看见,被内心真正接纳,成为他自尊的基石。

第5~6 次辅导:资源赋能,联动家庭,重建自体

小华已经领悟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和思维循环的模式,但是依然会出现症状。在这一阶段的辅导过程中,心理老师帮助小华挖掘自身和身边的资源,同时会谈小华的父母,指导他们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增强共情能力:不仅能共情小华的情绪,还能共情小华的认知,镜映小华的内心世界;当小华再出现“好学生思维”时,给予接纳和抱持,使之学会带着症状生活;看到小华的不易和优点,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让整个家庭的能量流动起来。由此催生家庭系统动力,帮助小华重建健康的自体。

经过六次辅导,小华“好学生思维”的症状得到很大缓解,从过去的每节课都出现强迫思维,到最后一周只出现一两次,他自己感觉轻松了很多。在期末考试中,小华各科的成绩取得了全面进步,考到了年级前三名。

(六)辅导反思

以自体发展作为辅导思路,是在关系框架中理解来访者的过往经历,重视与来访者的关系,深度共情来访者,促使来访者表达内心真实的需要和愿望,在资源取向视角下,借助来访者的优势,使其建立新的、健康的心理功能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来访者的过去。自体感脆弱的来访者通常有一段创伤的早年经历。辅导者与自省能力强的来访者一起回溯生命的早期经历,使之理解自己目前症状的起因,看到自己潜意识中的需要和情感,这对于改善症状有非常大的帮助。

2.重视来访者的现在。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出现发展性问题是很正常的,除了和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关外,还与家庭家养方式、自身的认知方式有关。所以,除了做学生的辅导,家庭辅导也必不可少。未成年人的自我发展未完善,与家人的边界没有完全分化,很容易受到家庭系统的影响。在本案例中,心理老师通过了解小华家庭目前的功能情况,扰动其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看到来访者的未来。辅导者应本着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赋予来访者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关注来访者问题解决的成功经验,打破越是关注症状、症状越突出的恶性循环[3]。重视和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并使之内化,提升来访者的自我认同。重视家庭关系的修复和家庭动力的流动,给予来访者强大的精神支持。

猜你喜欢
小华来访者养育
遇见小华妈妈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偶像与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