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慧 马 超(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合肥 230061)
在社会竞争大环境下,校园内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加上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比较和社会期待下,更容易感受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差异。“内卷”一词在校园中流行,实际上是学生在高强度竞争下对无处释放的压力的排解。过高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因此,学校有必要开设压力调节心理课程,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当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课,因为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加上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擅长表达等,活动较难深入地开展,心理课堂效率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叙事绘画疗法融合了叙事疗法与艺术治疗,不仅能提高心理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有效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学生真实、自由地在课堂上表达和探索自我。
叙事绘画疗法(Narrative Drawing Intervention,NDI)是将叙事疗法和艺术治疗有机融合的一套中国本土心理疗法[1]。叙事绘画疗法的应用广泛,可用于个体的心理创伤治疗、情绪辅导、自我探索,家庭及婚姻辅导,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层及不同需要的治疗小组。叙事绘画疗法的核心精神,就是通过绘画与叙事,让潜意识“意识化”,再把人和问题分开,让困扰个体的问题得以外化,继而发掘个体的内在力量和外部资源,促进问题解决,并强化个体的抗逆力。个体的自我疗愈能力一旦被发掘,便可以成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进而走出困境[2-3]。
叙事绘画疗法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画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心理教师在舒适、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运用叙事绘画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帮助学生厘清当下的状态和感受,将潜意识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在叙事中逐渐解构并重构个人的经历,从而更深入、安全地去进行自我觉察和探索。
下面以“你好,‘鸭梨君’”一课为例,详细阐述叙事绘画疗法在心理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引出“内卷”下的压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推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学生们熟悉的“鸭梨君”。接着,教师通过掌声测量,让学生认识到“鸭梨君”常伴我们每个人身边,如考试太频繁、作业太多、学习计划总是完成不了、同学之间的比较等。在暖身活动后,课堂环节进入到叙事绘画阶段,教师在PPT 上呈现指导语,引导学生借助绘画的方式画出“我与‘鸭梨君’的故事”,把“鸭梨君”具体化,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我”和“鸭梨君”的关系。
教师指导语:你的“鸭梨君”长什么样?面对“鸭梨君”,你的反应是什么样的?请用一幅画画出“我与‘鸭梨君’的故事”,可以是现实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被压力包围时,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应付当前的任务时,会产生挫败感,把问题和自己关联起来,将问题内化,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自己很没用、很糟糕[2-3]。
叙事疗法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不等同于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问题和自我之间建立合适的关系。在这节课上,教师运用叙事疗法中“外化”的技术去提问,引导学生拉开自己与压力的距离,并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之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分享。
问题1:请问你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它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问题2:“鸭梨君”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问题3:“鸭梨君”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问题4:你希望和“鸭梨君”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组叙事分享结束后,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分享片段。
图1 学生作品:《我裂开了》
生:我给我的作品取名为“我裂开了”。我的“鸭梨君”长得和图中的DNA 解旋酶一样,我就是这个DNA 双链。“鸭梨君”让我感觉很难受,我裂开了,不知所措。(全班学生笑)
师:简简单单的几笔很形象地表达了压力给你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那你的“鸭梨君”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生:它一般在我考试很希望能考好的时候,还有发现同学成绩进步,我很努力却退步了的时候出现。“鸭梨君”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很烦,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师:在进行社会比较时,“鸭梨君”很容易出现。那它出现以后,你感到不舒服,会做些什么?
生:很多时候,因为“鸭梨君”的不断督促,我会在这种紧张的感觉中去行动。有的时候事情过了以后,发现自己做得比原本想象的要更好。如果没有“鸭梨君”的督促,我也许不会去做更多的尝试。
师:“鸭梨君”的适度催促,帮助你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用0~10 分去衡量你与“鸭梨君”的关系和距离,你希望是多少分?
生:6~7 分吧,“鸭梨君”不能太大、太近,要保持适度的大小和合适的距离。
师:如果可以,你想对作品中的自己和“鸭梨君”分别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自己说:压力有时候会让我很难受,但是也能让我变得更好;如果压力太大,就休息一下,别对自己太苛刻,它的本意不是如此。对“鸭梨君”,我想说:谢谢你的陪伴和督促,帮我变得更好,但是你也不要太大了,不然我很难受。
师:嗯,让“鸭梨君”不要太大,谁是可以掌控它的人呢?
生:我自己。
师:嗯,压力是陪伴者,它的本意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所以接纳它、善待它,我们才是自己生活的掌控者。谢谢你的真诚分享,让我们对“鸭梨君”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通过问题外化的对话,引导学生拉开自己与压力的距离,看到自己不是问题,学习用外化的视角去看待压力,审视自己与压力的关系及压力对自己的影响。
叙事疗法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能坚持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资源和力量在支撑我们[4]。这些资源和力量就藏在我们的问题故事背后。所以,教师充满好奇的提问和回应过程,是引导学生挖掘问题背后的力量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成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和自己人生故事主编的过程。
在作品的续写与修改环节,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原先困扰自己的问题,用新的故事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将重写的故事延伸到未来,让个体实现从低能量到高能量的转变,实现从无力感到掌控感的提升。
例如,上文在“鸭梨君”的重压下“裂开了”的学生,在作品的后面,为故事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可能。图2 中,裂开了的DNA 双链经过复制,变成了两条DNA 链条,意味着在“鸭梨君”的作用下,“我”进步了、成长了。该生还给DNA 解旋酶画上了可爱的笑脸。在教师的引导提问“这些转变你是怎么办到的”下,学生对该过程的能量来源做了注释:父母的支持、老师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好朋友的一路同行……由此在重写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把问题背后的资源和力量挖掘了出来。
图2 学生作品:《我裂开了》续写
在运用叙事绘画疗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绘画将学生的潜意识“意识化”,接着,在带着好奇的问话与回应里,通过外化、解构、重写等技巧,帮助学生用期待的故事去替换被压制的问题故事,重构积极故事,唤起学生主动改变的内在力量。
教师要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课氛围,在课程开始前,明确心理课堂的要求,制定课堂规则,使学生做到积极参与、真诚分享、认真聆听。要提前把叙事绘画疗法的规则讲解清楚,同时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和分享时间。
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通过鼓励、肯定做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自由创作、积极分享;强调不对作品的美丑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最好的作品。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中的感悟。总而言之,教师要带着学生进入“场”,师生在安全、开放的“场”中进行互动。
课堂上,教师要贴着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个人故事要抱有好奇的态度,继而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尊重、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技巧,对学生故事背后的力量做正面强化。教师要巧妙运用叙事疗法中的外化、解构、重写等技巧,引导学生把问题和人分开,唤起学生生命中积极的力量,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教师也可以根据主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引导学生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社会支持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