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灾难教育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2023-09-14 09:05牛圣钧王彦颖许若菲刘旭楠高向宇邱焕然张晓丽丁雪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8期

牛圣钧,王彦颖,许若菲,刘旭楠,高向宇,邱焕然,张晓丽,丁雪梅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灾难又称为灾害、灾祸,指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活环境、生存状况和社会发展等造成巨大损失和破坏性影响的事件[1-2]。灾难每年造成我国近2 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1/4[3],灾难防治工作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灾难教育是指通过有效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应对自然和人为灾难造成的损失及影响,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的关键[4]。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灾难教育,能够强化大学生灾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灾难的损失[5]。《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指出,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难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6]。《“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出继续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普及力度[7]。基于此,国内学者开展一系列研究,但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为深入了解我国灾难教育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VOSviewer 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灾难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以“大学生”和“灾难教育”为主题词,检索2002 年1 月1日至2022 年7 月31 日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大学生;(2)研究内容涉及灾难教育;(3)文献类型为期刊或硕士博士论文。排除标准:(1)会议、报纸、专利、科普和成果等类型的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3)英文类等非中文类文献。

1.2 分析方法

将检索文献导入NoteExpress 文献管理软件,由两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Excel 2019 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等,利用VOSviewer 软件进行作者合著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相应的聚类视图、标签视图和热点图。

2 结果

2.1 文献年代分布

共纳入文献198 篇,文献的年发文量整体呈波动性,初期2002—2008 年发文量增长比较缓慢;2009—2015 年文献数量呈较高水平,年发文量均在10 篇以上;2016—2019 出现回落;2020 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22 篇,11.1%);2021—2022 年再次出现回落,具体见图1。

图1 2002—2022 年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年发文量Figure 1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2002-2022

2.2 文献机构分布

纳入研究共涉及164 家机构,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 位的分别为华北电力大学(10 篇,5.05%)、江苏大学(5 篇,2.53%)和广州中医药大学(4 篇,2.02%),见表1。

表1 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机构排名分布(前10 位)Table 1 Ranking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top 10)

2.3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纳入文献共分布于181 种期刊,分散程度高,平均发文量为1.09 篇。排名前2 位的期刊为《护理研究》(4 篇,2.02%)和《中华灾害救援医学》(3 篇,1.52%),见表2。纳入文献主要收录于中文普通期刊(186 篇,93.94%)。

表2 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期刊来源(前10 位)Table 2 Sources of journals o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op 10)

2.4 作者合著分析

纳入的198 篇文献共有585 名作者,文献署名作者为1~19人,作者署名≥2 人的文献有89 篇。文献合作度为2.95(585/198),合著率为44.95%(89/198)。从作者合著分析结果来看,21名作者联系强度在4 及以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谭益冰联系强度最高为17,详见表3。作者之间形成以谭益冰、李娟、李云清和向家艮为主的4 个作者合著群,见图2。4 个作者合著群中谭益冰和李娟的影响力较强,见图3。

表3 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相关文献作者合著分布情况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co-authorshi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2 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相关文献合著情况聚类视图Figure 2 Cluster view of co-authorshi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isaste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图3 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相关文献合著情况热点图Figure 3 Hotspot map of co-authorship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2.5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VOSviewer 对纳入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计得到关键词424 个,共现2 次以上的关键词共计309 个,分属于44 个聚类,除大学生、灾难和灾难教育等因作为主题词联系强度较高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也多被提及,见图4。标签视图将研究趋势大致分为3 个阶段:2002—2010 年开始关注德育、封闭式管理和地震等方向;2011—2015 年主要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和灾难医学等方向;2016—2022 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引领等方向,详见图5。热点图结果显示,大学生、灾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热点,见图6。

图4 大学生灾难教育关键词可视化分析聚类视图Figure 4 Visual analysis cluster view of key words i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5 大学生灾难教育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标签视图Figure 5 Visual analysis label view of key words i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6 大学生灾难教育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热点图Figure 6 Visual analysis hotspot map of key words in disast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3 讨论

3.1 发文量不高且呈波动性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98 篇,发文总量不高,提示我国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与李双彬[2]研究结果相似。文献的年发文量结果显示,2002—2008 年发文量增长较缓慢,均未达到10 篇,这主要与此阶段大学生灾难教育社会关注度不高、相关概念提出较少有关。2009—2015 年,文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量均在10 篇以上,主要原因包括:一是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此后高校逐渐开展灾难教育[8];二是2008 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和2009 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大学生灾难教育提供宣传空间,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大力开展校园灾难教育工作[8]。2016—2019 年发文量出现回落,2020 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并达到顶峰,可能与2019 年12 月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有关。可见,我国灾难教育研究发文总量不高,呈波动性,提示我国对灾难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连续性关注。

3.2 发文机构数量多但分布不均衡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灾难教育的研究共涉及164 家机构,覆盖全国9 个省、3 个直辖市,机构地域分布广泛。各区域发文机构数量存在明显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长沙等地区的双一流高校,部分省份还没有发表论文,分析原因包括:一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灾难情况、基金资助和政策支持等有关,二是与不同地区和机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有关。因此,建议在鼓励各区域高校积极开展灾难教育的同时,还应对发文量少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和科研资助,以推动我国灾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3 发文期刊分散且文献质量有待提高

纳入的198 篇文献共分布于181 种期刊,涵盖护理、灾害救援和体育类等期刊,分散程度高,可能与国内灾害相关期刊数量较少,且没有专门刊载灾害教育的期刊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核心期刊发文量仅12 篇,占总发文量的6.06%,表明该领域文献质量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我国大学生灾难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二是现有研究多为经验性综述或现况调查,且存在样本量少、研究设计不严谨和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三是缺乏高质量的灾难教育干预研究。建议研究人员改进研究设计,优化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和高质量的研究,以指导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开展。

3.4 跨机构合作交流不足

从作者合著情况来看,以谭益冰、李娟、李云清和向家艮为主的4 个作者合著群大多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提示跨机构合作不足。因此,一方面建议加强灾难教育的多中心合作,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专业优势,引进新方法和新思维,形成广泛紧密的研究链,消除合作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大学生灾难教育影响力;另一方面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教育学、信息学、心理学和急救医学等多学科理论,以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9]。

3.5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除大学生、灾难和灾难教育等因作为主题词联系强度较高外,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引领等方向。主要与目前缺乏系统的大学生灾难教育课程体系,大多学者从思想政治、心理和急救等不同视角研究灾难教育有关[10-11]。因此,建议教师、高校、社会和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灾难教育,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灾难教育体系。教师层面:积极开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大学生灾难知识教育和防灾避难训练[12],落实灾难教育实施过程,同时进行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学校灾害教育实践,以丰富灾害教育学习资源。学校层面:一是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等设置专门的防灾减灾课程,如自然环境与防灾、社会环境与防灾和灾害医学等[13];二是开展多元化的文化宣传活动,如救护知识技能大赛、防灾海报设计比赛和防灾地图绘制大赛等;三是定期开展消防救援安全知识讲座、应急逃生演练和防灾减灾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灾害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社会层面:设立各种防灾减灾节日,开展防灾减灾物品博览会,加大灾难教育文化宣传力度等,强化大学生防灾意识,培养全社会防灾共识,营造支持高校灾害教育的氛围。政府层面:完善大学生灾难教育相关法律和政策,将灾难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必修课程,确保高校灾害教育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灾难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持续关注不足、发文机构分布不均衡、文献质量不高、跨机构合作交流较少和灾难素养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教师、高校、社会和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灾难教育,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灾难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