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

2023-09-14 15:05段欢欢赵文静孙晓旭程倩倩罗文欣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灌肠

段欢欢,赵文静,孙晓旭,程倩倩,罗文欣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发生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等疾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部分患儿可伴有腹泻或便秘,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1]。目前,西医临床主要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但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反复发作性,长期使用抗感染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影响患儿健康成长,故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药热敷腹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有效缓解腹部疼痛,解除肠痉挛[3]。但部分患儿单一应用中药热敷起效较慢,故需联合其他药物提高疗效。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可取得较好效果[4]。但其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尚未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2~8(4.94±1.25)岁;体重15.66~21.45(18.75±1.09)kg;病程4~10(7.73±1.40)d。观察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2~7(4.73±1.13)岁;体重16.57~20.38(18.62±1.17)kg;病程4~11(8.09±1.53)d。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相关诊断标准,且腹部彩超显示多个淋巴结肿大;②中医辨证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6]中湿热蕴结证型,主症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次症咽红,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③近期未接受相关治疗。(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②合并急性阑尾炎、胃肠道疾病等急腹症;③存在腹部皮肤破损;④对灌肠不耐受;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合并染色体异常或先天性疾病;⑦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

两组患儿均加强饮食管理,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加服抗生素,针对发热患儿给予退热处理。

1.3.2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中药热敷治疗。组方:大黄10 g,紫草10 g,泽兰10 g,黄柏10 g,白芷5 g,薄荷5 g;上述中药研磨成粉末状装入布袋,加热后用毛巾包裹,先以热气熏蒸腹部,温度适宜后敷于患儿腹部,每次10~15 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

1.3.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组方:薏苡仁15 g,败酱草15 g,红藤15 g,柴胡10 g,鸡内金10 g,牛膝10 g,赤芍10 g,神曲10 g,丹参 10 g,茯苓10 g,枳实10 g,莪术5 g,三棱5 g,大黄5 g,甘草5 g;加入1 000 mL水煎取汁100 mL,药液晾至40 ℃待用,患儿排空大小便后,臀部抬高,充分暴露肛门,将肛管插入10~15 cm,药液缓慢注入,注入完成后缓慢拔出肛管,药液停留在肠内30 min以上,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7]。显效为经超声检查淋巴结肿大消失,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为经超声检查淋巴结肿大明显缩小,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临床症状、淋巴结肿大均未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中医证候评分。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将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咽红、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的症状轻重分别量化赋值,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舌脉表现根据有、无分别记1、0分,共 0~21分。(3)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40 Exp型)检查并记录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4)炎症水平。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5)复发率。所有患儿均接受3个月电话随访,统计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

2.2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2周时,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评分分)

2.3 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

治疗前,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

2.4 炎症水平

治疗2周时,两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炎症水平

2.5 复发率

所有患儿均随访3个月,且随访期间无失访;对照组复发8例,未复发25例,复发率为24.24%(8/33);观察组复发2例,未复发31例,复发率为6.06%(2/33);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39)。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于“腹痛”范畴,认为小儿脏腑娇弱,形气未充,易受到外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加之后天喂养不当,饮食积滞,脾胃功能受损,湿热内生,最终阻滞气血运行,湿热瘀结,不通则痛,进而使患儿出现腹痛症状[8-9]。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活血散瘀、清热祛湿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可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减轻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中药热敷中大黄可清热泻火,泻下攻积,逐瘀通经;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紫草可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泽兰、白芷可活血化瘀,解表散寒,薄荷可疏散风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之效[10]。此外,中药热敷可借助药力与热力的综合作用,将药效通过脐部直达病处,且可刺激神阙穴,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减轻患儿腹痛症状[11]。中药保留灌肠中薏苡仁可健脾除痹,解毒散结;败酱草可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红藤可促进消化,祛风除湿;柴胡可解表退热;鸡内金、神曲可健胃消食;牛膝、赤芍、丹参可活血化瘀;茯苓可健脾和胃;枳实、莪术、三棱、大黄可破气消积;甘草可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健胃消积、活血化瘀之效[12]。此外,中药保留灌肠将中药自肛门灌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提高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加快药物的吸收,进而提高治疗效果[13]。因此,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可加强清热除湿、活血散瘀之效,进而增强疗效,减轻患儿临床症状。

血清IL-6、TNF-α、CRP是临床常用的炎症指标,其水平升高可提示机体存在细菌感染,而细菌感染可加重患儿淋巴结的增生、肿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时,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利于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及机体炎症水平。分析其原因,中药热敷中大黄、紫草对于多种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黄柏、白芷、薄荷具有解热、抗炎的作用,上述药物热敷于腹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因子的吸收,有利于缓解因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14]。中药保留灌肠中薏苡仁可降温解热,扩张血管,牛膝、赤芍、丹参、三棱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通,败酱草、柴胡、红藤、神曲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败酱草、红藤、莪术还具有散结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淋巴结肿大[15]。因此,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有效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及机体炎症水平。此外,本研究对所有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发现,观察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复发率较低,表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降低其短期复发率。分析其原因,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可发挥协同作用,标本同治,加之中药保留灌肠将药物保留在直肠结肠内,可使药物被肠黏膜吸收,进而更好地发挥药效,有利于根治疾病,进而降低患儿复发率。

4 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提高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及机体炎症水平,且能够降低短期复发率。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灌肠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