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杨,雷磊,罗茜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2.西南科技大学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在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发展。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以下简称“重要思想”),需要我们从逻辑理路上进行把握,研究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任何思想和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要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石。
统一战线的概念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列宁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毛泽东同志对其开启了中国化研究。之后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1]。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进一步全面阐述了统一战线的内涵,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最基本观点[2]。列宁将统一战线理论应用到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为世界各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人民政协与统一战线理论密切相关,它是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性质,也是人民政协制度的最基本要素。首先,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统一战线可以团结各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性目的而产生统一战线。其次,统一战线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统一,而是针对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达成协议,并允许差异的存在。第三,人民政协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制度,代表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先进的生产力,人民政协靠人民支持,服务于人民。作为人民政协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和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统一战线理论是不可或缺的[3]。人民政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杰出创新,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
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政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与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除了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利益”。为了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他们从分析阶级属性出发,阐明政党的阶级性质,研究无产阶级本身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一方面,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政党,建立一个真正革命的新共产党,是实现革命最终目标的保证。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需要尽可能与其他可能的政党团结起来,并处理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争取世界各地民主党派的团结与协调,同时,应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对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列宁进一步提出:“要根据国家各阶级、各政党关系的不同特点,寻求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统一道路”[4]。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始终代表着进步的方向和未来。当它与其他政党采取行动时,我们必须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保持我们的独立性。
政党理论与人民政协密切相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理论。多党合作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权机构,共同参与讨论和决定重要国家事务。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下,政党、团体、个人在协商过程中共同寻求共识,形成民意,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工作。人民政协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场所,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组织构成要体现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参与其中。通过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有效民主协商和思想政治引领,实现协商的最终目标。同时,人民政协作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公共事务、协商议政的重要平台,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政协渠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权利。通过各种协商,各民主党派也可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政协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参与国家治理[5]。
统一战线、政党政治,其要义和精髓是民主政治。马克思精辟指出:“民主”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人民掌权”,是一种国家形态[6]。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管理民主,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制度、一种形式,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是人民通过自己的团结和斗争而争取的权利。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强调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指导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强调人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民主决策一方面,更加支持集中统一决策的优势,保证正确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民主政治理论的判断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得出了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将不可避免地取代资本主义民主,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更高层次的民主、新型的民主。
人民政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首先,人民政协理论强调政治协商和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要求的进一步落实。其次,人民政协理论强调多党合作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人民当家作主、多元化的政治形式和多党治理的深化理解。最后,人民政协理论注重团结民族宗教团体的参与和和谐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关于整个人民利益最大化和民族团结的进一步探索和发扬[7]。总之,人民政协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 周年上所强调的,“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8]。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对于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于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于了解“重要思想”的理论和文化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礼记·礼运》篇提出的“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标志,天下为公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9]。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也提出了“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 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10]。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和决策权的最终归属者。因此,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地位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坚实可靠的公有制基础,发扬群众创造力和积极性,才能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景转化为现实。
“公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晶,也是当代中国传统协商文化的积淀。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制度的高尚追求,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期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为公的理念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政协的理论强调协商问题的公共性、协商过程的开放性、协商主体的责任性,这些都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人民政协理论要求,公民参与政治必须有很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使命感,在协商过程中,站在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上,对一切协商问题达成共识。因此,中国传统“天下为公”的观念,为人民政协的发展提供了主体意识条件[11]。
对待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也是中国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原因之一。一种外来文化能否在中国扎根,取决于它是否通过与权威合作而维护统治。宗教文化更是如此,它必须承认中国主权的尊严,接受政府的管辖,并参与国家规定的职能和活动。[12]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体现了中国兼容并蓄的开放思想。首先,人民政协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汇聚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等不同政治力量和社会组织,体现了中国尊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民主理念。其次,人民政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供了平台,各党派协商民主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表达了共建和谐社会以及探索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型成长路径的思想。最后,人民政协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之间的交流互鉴和有机融合。在人民政协的互相交流和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各民族、各宗教团体的参与和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现在看来也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今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从外学习借鉴健康文化,增强协商文化的包容性和当代性,促进政协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内生性的,其精神融合在中国的和谐思想传统之中。和合是一种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意识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的理念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则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政协的合作理念与求同存异的“和合”思想高度契合,是人民政协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人民政协的民主形式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和合思想。首先,政协重视民主协商,通过协商求同和协商存异的方式,实现话语权平等和多数决策的民主原则。其次,政协体现了尊重和包容的思想,不同的政治力量可以团结协作、包容和尊重对方的意见、观点和信仰,一起推进国家建设和发展。再次,政协注重公益事业和人民利益,推行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强调人民生活的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13]。总之,在政协文化中,和合思想是重要的价值观念。政协重视协商民主和多元参与,注重尊重和平衡代表的各种利益。求同存异的民主理念贯穿整个参政议政过程,积极推进民主和谐政治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与人民政协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进行认识,而且还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维度分析人民政协的发展。
人民政协理论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它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成果,是对历代集体领导人长期实践的总结。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人民政协事业。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全国政协建设观点,为之后人民政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从而保证了政协历史上的长期存在,强烈证明了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此外,毛泽东同志还讨论了全国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并明确说明了使用战线武器的意义,以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问题上也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4]。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政协事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左”倾的政治思想,将人民政协的重心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将政协的定位由“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修改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提出人民政协的工作方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基本政治制度纳入序言,并于1994 年修改政协章程时增加“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这一内容[15]。这些为人民政协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不断丰富发展人民政协事业。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江泽民同志将多党合作制度推进到基本政治体制的高度,明确了团结和民主的主题,指出要认真履行人民政协的职能,明确了履行职能的原则。在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江泽民同志看到了政协在服务国家全局方面的优势,提出“人民政协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16]为了适应新形势,江泽民同志要求人民政协扩大团结面,提高包容性,汇集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动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继续推进政协事业。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 年)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表明,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此外,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政协成立55 周年时,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将人民政协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重视政协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规范履职尽责的程序机制,致力于营造全党全社会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17]。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也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民政协理论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再到充实和丰富的过程,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的重要论述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不断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更加坚定信心,将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第一,这一思想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演化而来,体现着坚定的政治性特质。首先,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需要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勇气,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确保充分发挥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政协是我国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促进各方面利益协调,引导舆论导向,推动我国的和平发展。
其次,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需要时刻坚守政治底线,强调政治责任,切实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始终站在政治高度上,紧贴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思想的大实际,深入调研传达实际情况和意见诉求,才能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最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需要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全面协商、广泛民主、科学决策、法治化治理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保各项工作切实服务人民、造福人民[18]。因此,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是一个需要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勇气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时刻站在政治高度上,紧贴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诉求,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事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这一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表达,体现着人民性的价值取向。首先,政协始终不忘初心,坚定服务人民宗旨。因为政协的组成成分来自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所以在协商中能够充分反映和呈现人民的利益诉求。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履行代表人民的重要职责,通过广泛协商、民主法治、科学决策等各种渠道,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努力奋斗。其次,政协要坚守法律道德底线,树立崇高的社会形象。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先进思想,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出更多贡献。最后,政协要善于兼听则明,推动多元发展。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汲取各方意见,加强互动交流,增进各方认识,促进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发展[19]。总之,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是体现了人民性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必须坚定落实这一价值取向,在服务人民、对法律底线的遵守、多元利益协调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人民群众利益不懈奋斗。
第三,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科学的学理性特质。首先,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需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全面研究探讨社会生活和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意见,确保给中央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其次,政协工作要有科学的目标和愿景。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在促进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尽可能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愿景。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为政治决策和人民群众的长远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政协工作要有科学的人才和管理。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就需要注重培养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智慧,通过加强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以应对面临的各种复杂、多样性的问题,使政协的工作更加科学化、高效化和组织化[20]。总之,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是体现了科学的学理性特质的表现,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科学的目标和愿景,也需要科学的人才和管理。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够更加科学地推进人民政协工作,也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未来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的逻辑理路示意图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正是适应时代发展、回应民众期待、助推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21]。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的逻辑理路需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入手,领会其中政治性特质、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的学理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