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菁
石龙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有鉴于此,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幼儿园自2014年以来,一直探索依托本土非遗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的综合发展,以及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园特色。
在利用本土非遗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园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资源探索阶段。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园进行了滚动式研究。2014—2017年,我园以本土非遗项目“醒狮头”“新昌鼓”“泗洲灯笼仔”“木屐”等为主要课程内容,开发了一套园本课程,建立了2个非遗传习工作坊,约850名幼儿上过非遗课程,约80名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开发,上千人次的家长参加了非遗親子活动。2015年,我园申报的市级课题“基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获批立项;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此外,上述园本课程被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市体育艺术联合会评为“2018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十大示范性案例”。
资源拓展阶段。2017—2020年,我园资源开发小组对原有课程及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现有资源对课程进行拓展、重建。过程中,我园在环境改造、亲子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并探索制定了相关评价标准和量表,对实施效果开展评价。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获“东莞市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资源提升阶段。2020年至今,我园秉持“育文化兴趣,惠幸福童年”的办园理念,以开发特色课程、打造办园品牌为目标,申报课题“基于东莞石龙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园本课程开发研究”,被确立为广东省教育厅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园所借助政府相关部门力量,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聘书,为博物馆、文化馆颁发共建牌匾,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制度,优化游戏课程、增加综合实践项目,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2021年,石龙镇实验幼儿园担任东莞市课程游戏化专项课题“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园共建模式研究”的领衔园,成员园涵盖外镇和本镇的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遗进校园不能仅停留在技艺的传承上,还应通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传承的内涵,并发挥创意,推动非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资源开发中,我们常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以贴近孩子的方式开展传承活动;而在非遗课程中,我们又常思考如何促进非遗与课堂、非遗与幼儿、校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石龙镇实验幼儿园尝试依托“非遗历奇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探寻在游戏中传承本土文化的策略。
历奇游戏解读。“非遗历奇游戏”课程贯穿幼儿园教育始终,分为“历”和“奇”两个部分。“历”指相关的趣味历史故事,“奇”则指基于历史故事的奇趣游戏。“历奇”即通过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参与者挖掘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过程中,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历奇”常以队伍为单位,考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愿景与目标。“非遗历奇游戏”课程的愿景是“让幼儿视文化传承为己任,把文化传承变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此为根据,我们将办园理念调整为“育文化兴趣,惠幸福童年”,希望通过非遗项目培育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这种兴趣伴随孩子们的幸福童年。同时,我园结合办学实践设定了课程目标:通过环境、活动、游戏,让幼儿感知家乡悠久历史与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此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本土非遗系列游戏课程,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经验,乐于思考、乐于实践、享受游戏;探索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场馆环境、藏品、展览等资源开展游戏、体验、培训等活动,打造儿童、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学、共育、共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
课程内容。我园以本土非遗项目“醒狮头”“新昌鼓”“泗洲灯笼仔”“木屐”为主线,设计了15个历奇主题游戏活动。以小班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历奇游戏为例,包括“木屐印象”“多样的木屐”“木屐的旅行”三个主题。
我园秉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开展课程研究,在专家指导、同行共研下,完成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培训,形成了课程基础框架。具体来说,小班以木屐为课程主题,中班以醒狮头、新昌鼓为课程主题,大班以泗洲灯笼仔为课程主题。此外,我们坚持以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开展课程延伸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
非遗庙会。庙会是全园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包括节目展演、创意游戏、亲子体验、传承体验等。我园每年必办,而且会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去设计不同的主题。
馆园共建。这是一项由镇教研室牵头开展的联合科研活动,目前,我园与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分馆是共建单位。实践中,我们尝试联合政府、场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项目研究,通过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及文化场馆负责人与非遗传承人入园参加活动或召开合作共研联席会、设立传习坊、组织幼儿及家长参观博物馆与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实现常态化、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建共享。
非遗主题馆。为提升基础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我园结合“微型博物馆”的理念,将每个主题课程分支打造成一个具备认知、观赏、游戏功能的微型主题游戏馆,遵循“玩中学”的理念,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小班木屐为例,该主题共有 3个课程分支,分别为木屐的印象、木屐的样式、木屐的制作。为将传统文化课程转化为更适合儿童学习的游戏方式,我园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室分别打造了木屐印象馆、木屐制作馆、花样木屐馆、木屐旅游游戏馆。此外,我园还基于第六届非遗庙会,创设了“欢乐非遗世界”主题馆,打造室内外迷你非遗主题游戏环境,结合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与东莞市本土非遗游戏课程馆校共建研究等项目,探寻非遗课程与区域游戏常态化融合的路径;以“小眼睛,大世界”为主题馆设计理念,创设能听、看、做、体验的游戏区域,让孩子们学会说非遗、展非遗、玩非遗。
非遗毕业礼。我们基于四个非遗项目,为幼儿园每一届毕业生举行隆重的非遗毕业礼,并邀请教师、家长一同见证。幼儿擂起新昌鼓,迎接人生重要的时刻;家长用泗洲灯笼仔为孩子照亮前程;五色彩狮与孩子们一同鱼跃龙门,从此吉祥如意;孩子们穿上木屐,走好人生第一步。这一仪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国精神。
如今,各地陆续掀起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热潮,推出了很多充满创意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更需要思考:文化传承的内涵是什么?文化与儿童、教师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文化传承融入生活?如何实现文化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如何将文化与游戏相融合?这要求我们以儿童为本位,不断开展文化传承的实践与研讨。
(作者单位: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