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军
体育课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标,注重个性化、主体性和激励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分层教学,提高小学体育课的实效及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立足学生个性,进行学情分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学生则喜静不喜动,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男生喜欢篮球的多,女生喜欢羽毛球的多。鉴于此,教师在接手新班时,要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特长、性格及身体素质等,据此合理、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分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
立足运动能力,开展目标分层。如果按运动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分为超常层、中间层、学困层三个层面。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在运动技能、健康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分别设置基础层次、一般层次、高难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學效果。以“合作跳绳”课堂为例,基础层次的目标是:基本掌握两人原地摇绳节奏,能进行固定节奏练习;一般层次的目标是:掌握快速跑跳绳的绳间最佳节奏,能和同伴协调一致;高难层次的目标是:敢于挑战和创新,感受合作的快乐。由此,教师通过分层,能促使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立足现实情况,实施学力分层。立足学生的学力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慢热型、快速型、不适应型和遗忘型四类。以篮球“三步上篮”的教学为例,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反应比较迟钝,无法很好地掌握“三步上篮”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尤其是进行投掷时,他们的身体姿势与技巧无法有效配合。与此同时,也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协调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协调性”为标准进行目标分层、导学分层、辅导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作业分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立足学生兴趣,开展教法分层。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困层的学生,教师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精彩的羽毛球竞赛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相关锻炼。针对中间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开展教学,将正手发高远球的技巧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练习,将体育课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针对超常层的学生,教师可以举行羽毛球比赛,让学生担当比赛选手或裁判,在比赛中一边练习羽毛球,一边总结他人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立足素养提升,开展评价分层。评价分层往往要细化到每一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并实践,教师需要经常性地进行评估并反思。在采用分级评价方法时,教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鼓励性评价原则,即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以此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自主发展原则,即倡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定位,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达成所定目标,并且进行客观评估;三是多元评价原则,即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评促学,帮助学生提升体育素养。
立足数据结果,开展动态分层。动态分层以结果为导向,以一个月为周期,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面向学生进行体育水平及能力的动态分层。课内,教师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上,根据数据结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科学的评价,提升优秀学生的自信心,并给出后进生改进建议。课外,教师可以借助相关测量工具,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及体能进行分层统计,将学生按照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分为不同等级,针对不同级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作者单位:深圳市布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