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乌卡(VUCA)时代,世界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诸如环境、健康、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对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如何适应并积极应对这样的时代境遇,如何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去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帮助当下的年轻人有信心、有信念、有能力迎击这些挑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那么,具体到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该如何迎接未来?本期《留学》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小学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当下,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础教育亟待变革,面向未来,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多元人才。
为此,石家庄市东南实验小学秉承着“好学校就是‘用爱慧未来的生态场,好教育就是‘用爱慧未来的生长过程”的认识,在办学中将爱、智慧和未来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愿景。
学生“N”度课程群:“五度三层三进阶”立体课程模型。
“五度”即“五个维度”,是指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五大门类:“道德与生活——厚度课程;语言与阅读——宽度课程;思维与探索——广度课程;运动与健康——温度课程;艺术与审美——深度课程”,以此培养“德行有厚度、阅读有宽度、思维有广度、身心有温度、审美有深度”的东南娃。“三层”即“三个层次”,分别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化课程及社团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个人IP课程)。“三进阶”则指“爱慧”启修远三进阶,即根据低(爱慧启:启趣)、中(爱慧修:修爱)、高(爱慧远:远志)三个不同年段,进行课程数量的增减或者程度的精进,实现生命成长的周期性递进。
学生“N”度评价体系:数字档案+关键事件+个人IP。
数字档案:依托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个体成长轨迹进行描述,积累个体数据,实现评价综合化。关键事件:学生采用简洁的语言、有代表性的图片和影像等,如实记录关键事件对自我成长的重要影响,主动勾勒成长“图谱”,描绘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成长,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个人IP:每周根据不同主题进行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方面的个人小结,每月进行关键事件的总结和反思,每学期末进行个人成长档案展示,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励东南学子成长为“温暖有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未来人。”
学校育人目标的实质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河北保定中学基于“开放”“融合”“点燃”“生态”“场景”等关键词,积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打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工智能将学校教育价值集中到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教育如何服务人的终身发展?面对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教育对象呈现出的新特点,保定中学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新使命:改变规模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数字时代“原住民”的信息素养和价值理性;确定了学校的新追求:成为开放融合、生态智慧的高品质学术型现代化高中,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生态的教育价值观。保定中学致力于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坚持“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办学宗旨,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拥有红色基因,在办学中坚持“无偏无陂,惟国惟忠,幼学壮行,促进大同”;坚持传承创新,确定了“怀真理,明德惟志;达天下,格物惟新”的育人价值观,主张以惟志惟新的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多维素养的积极进取者,具有未来领跑能力、融入能力的社会参与者和具有品质生活能力的生活实践者、创造者”;学校秉承“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的办学思想,倡导教育要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和领跑未来的创造力。
塑造拔尖人才全场景育人新动能。学校坚持以“惟志惟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创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全场景育人,校园处处有学术研究场景、文化浸润场景、立德树人的大思政场景,保定文化馆、科技馆、天文馆、生态馆、超循环莲池书院具有浓郁的“惟志惟新”文化韵味,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沉浸式学习。同时,学校精心打造“红色记忆”教育馆、研学馆,并開设家国情怀课程、青春友好党团校课程、红色研学跨学科课程等,为创新拔尖人才打好精神底色。
学校教育要主动应对乌卡时代的挑战,其中,课堂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理想的主阵地,需要积极变革,以适应充满矛盾和机遇的外部环境。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以“办一所全国一流的高品质未来学校”为目标,积极探索变革课堂教学的策略,以培养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未来领跑者。学校自2006年起开展“先学后导主题学习”实践,进行了“先学后导、少教多导、广学精导、不教之教”等系列探索。新时期,学校结合已有的课堂教学成果,积极创建“未来学本课堂”,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未来学本课堂突出体现了六个特征:一是“精准”,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精准服务;二是“个性”,通过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动态分组等设计,实现个性化指导;三是“优化”,进行流程再造,指导学生开展结构化预习;四是“协同”,进行基于小组学习的“人际协同”与基于教育技术的“人机协同”;五是“思维”,加强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培养,开展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项目主题学习;六是“创造”,让孩子们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拥有“生命增值的美好体验”。
在课堂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课堂环境进行智慧升级,引进智慧学习系统,将教室升级为开放融合、灵活共享、便捷有痕的智能学习空间;二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智慧重构,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及其他参与者共同的“学习场所”,开展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师生建立“大小同学”式关系;三是对学习历程进行智慧优化,指导学生开展结构化预习,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活动达到收获分享、规范评价、反思提升的学习目标。
百仕达小学的教师成长,主要依托校本课程建设,让教师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些年,通过研发PBL课程、“问?思”阅读课程、功能性习作课程、英语全语言课程等,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重构课程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目标的重构,在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更新教师们原有的理念,使其对教育、对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此过程中,新的理念会随同校本课程一起走向教师,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自然发生。
重构课程内容,树立现代儿童观。对校本课程而言,内容尤为关键。比如我校的“问·思”阅读课程,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英语全语言课程,以英语分级读物和英语原著为主。在筛选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存在,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内在心灵和认知特点,校本课程从内容的设置到实施,都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创新课堂模式,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我校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推动教师教与学思路的转变。一是变革课堂组织形式。例如,实行小班教学,推动教师思考:如何与学生展开讨论?如何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服务者?如何适应走班教学的新形势?二是探索“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优秀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能够把师生问答迁移为生生对话,还能够提供各种学习支架。
课程评价,重新定位质量观。在校本课程研发实践中,教师们走出传统的“双基”目标评价模式,开始有意识地把知识获取与运用、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独立学习与自我管理以及审辨性思维纳入评价指标,改革评价模式,关注分数背后人的发展。例如,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实施的,上述维度的课程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激励学生积极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引导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當今时代,课程、教材、中考评价、学校管理等不断变革,对教师素质和学校管理形成直接冲击。面对挑战,我校不断调整现有组织架构、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力争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以适应改革进程。
师德建设,激活成长内驱力。学校始终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第一位,坚持规范与人文共存,把教育、宣传、监督、考核等外在机制与教师发展内需相结合,以高尚的师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营造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理念更新,助推专业发展。我校打造书香校园,开展学习名师、学习新课标、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共读一本书活动,依托保定市名校长领航、名师强基、名校创建“三名工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名师)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科研引领,提升教师素养。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对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价值,以学科组和教研组为核心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同步实施青苗工程,对青年教师精准培养提升,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主阵地,坚持每周开展大教研活动,基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定期开展主题式集体备课,发挥优秀学科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针对备课、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多次打磨、展示,以研促教。同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科研项目,目前已立项四项市级规划课题、九项县级规划课题,基本做到全学科覆盖。
反思研究,唤醒自我成长。我校积极开展“反思·研究·成长”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意识,促使其自觉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立足课堂,强化师能训练。我校大力推进学科骨干示范课、新教师见面课、青苗工程教坛新秀展示课等,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平台赛课,立足课堂锤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高效开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