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书勤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班主任的专业意识首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意识上。葛老师在带班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班情分析,她以社会发展趋势为大背景,结合学校、班级以及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成长环境、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分析;再通过调查问卷、小组分工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她的学生立场。此外,葛老师注重家庭教育的引导,她分别对家长的教育背景、“二胎”家庭、家长的“中年期问题”等进行了深度剖析。
葛老师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意识进行了分析,以可视化的数据图表呈现了班级个体间的差异和原因,这种问题意识观察力和反思力都为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班集体的形成、班主任带班策略及育人理念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级发展目标是贯穿班级发展全过程的主线,始终引领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
第一,班级发展目标应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学校育人目标共振。葛老师以“当好‘小先生’,做得大事情”为总目标,应承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以践行陶行知先生首创的“小先生制”为己任,引导学生自治,丰富了“小先生制”的时代内涵,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指向青少年的社会性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在校园里自在、和谐地成长。
第二,班级发展目标应以序列性为逻辑,以阶段性方式呈现。从初建、规范到发展,班级发展目标的制定充分遵循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规律。在班级发展目标的设置方面,葛老师从班级发展、个人素养、集体和社会认知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每个阶段的纵向发展目标;每个方面又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连贯进阶的横向发展序列。班级发展目标的设定步步为营,体现了葛老师带班经验积淀下的思考与把握能力。班级学生在葛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朝向目标携手共进。
带班育人方略是实践中“做”出来的,需要足够的专业积淀和经验积累。成体系、有实效的带班育人方略不是班级活动的堆积,也不是理论概念的组合,而是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带班育人理念的相互匹配。在葛老师近20 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探索”与“思考”是她的工作写照。葛老师带班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一名班主任思考的深度和经验的厚度。从教室到“百草园”、从班级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不断拓展的实践路径开阔的是学生的眼界,提升的是学生的素养,积累的是学生的人生阅历,体现的是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和令人信服的教育力量。
葛老师在带班育人过程中的实践做法展现了良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她借用“圆”的架构为自己的带班育人实践描绘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宏大蓝图;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圆心,以层层延伸的实践活动为半径,以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为圆周,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可视化班级生长图谱。从“小先生”萌芽、“小先生”生长到“小先生”成型,每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层见叠出,连点成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班级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班情、紧扣目标,从学生立场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带班育人体系,开发了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班本课程,将班级发展中的问题转变为引领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至此,葛老师的带班育人实践就有了生命的张力。
班级应有“个性”,特色是班级的一张名片。葛老师在带班育人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滋养了学生精神,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的特色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班集体发展的精准分析与判断上。葛老师的带班育人过程是以个体育个体、以生命育生命的过程。在带班育人实践过程中,葛老师总是蹲下身来,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以花的念想培土”,充分凸显了葛老师的儿童立场,这是班级特色形成的起点。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总结了一位师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温度和教育情怀。
班级发展的成效,可以用奖状、奖杯、奖牌来作证,但葛老师更多地聚焦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她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具体行为的转变、实践能力的发展、家长评价的改变等都看作是成效的一部分。正如文中所述:“以土的养分育花。”班级特色与成效成为检验班级发展的依据,同时也为班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每一名班主任的成长,都是一个磨砺的过程;每一个班级的发展,都饱含班主任的汗水与智慧。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班主任,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此,教育才有生命的张力,不负生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