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融路径探析
——以校本课程“岭南文化行走课堂”的教学为例

2023-09-14 14:52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活动课堂

闻 颖|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因此,高中思政课程应积极开拓“走出教室,迈向社会实践活动”的行走课堂,创新教学范式,优化教学过程,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笔者以校本课程“岭南文化行走课堂”的教学为例,阐述高中思政“大小课堂”的互融路径。

一、内容贯通,认同实起来

高中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根源于实践,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具有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学科特性。因此,“大小课堂”不是互相割裂或并列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内容贯通本就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

(一)以时代为观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思政课教师理应向学生阐释世界之变、中国之变,让青春力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明国情,跟党走。行走在华夏大地上,我们更能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力量。教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涵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要察乡情,促发展。教师要深挖本土资源,围绕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课题深入基层调研,引导学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出谋划策,夯实科学精神。

三要解舆情,聚合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理智的思考去探寻真相,体认百姓最质朴的所思所求,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公共参与。

四要析世情,悟使命。青年一代应以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己任,拓展国际视野,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融合促进。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理论性强、故事性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不足。而社会大课堂的真实情境可为教学提供生动有力的论据支撑,以理服人、行胜于言,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对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认同。如广州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当下“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因此岭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都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因此笔者开展了以“改革开放勇立潮头,千年羊城人文郁盛”为总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以学科为本位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探究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或活动课程,因为它是学科内的探究性活动,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质[1]。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整合与重构教材内容,将同质的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精准匹配。教师要对社会、课程、学校三方资源进行可行性评估,即评估社会资源能否助力实践活动开展、课程资源能否支撑教学内容呈现、学校资源能否保障互融课程实施。

以学科为本位,将高中思政教材与主题活动有机衔接,可架构起七大互融板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与红色基地研学;“经济与社会”模块与劳动教育;“政治与法治”模块与人大代表连线、模拟政协;“哲学与文化”模块与人文行走;“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与时政新闻宣讲团;“法律与生活”模块与法庭旁听;“逻辑与思维”模块与辩论赛。由此,教师可在遵循新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要求的同时,有效推进价值引领、过程探究和知识构建的统一。

(三)以议题为主线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选择适切的议题,将“大小课堂”置于同一根指挥棒下,提出针对教学内容、蕴含学科观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有清晰的方向指引,从而使学生在小课堂上通过比较大课堂中的现实情境,深化立场观点。议题应兼具开放性和学科性,具备议的空间和价值。一方面,议题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能够让学生在坚持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展示个性;另一方面,议题须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助力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落地。

对应不同的考察地点,笔者在“岭南文化行走课堂”的教学中创设了六个探究议题: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世界之窗);鹏城英杰与民族精神(大鹏所城);基于创新驱动的企业转型(比亚迪总部);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传播(黄埔军校旧址);民俗节日与地方认同(岭南印象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中山大学)。笔者以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开展富有价值的思政学习活动,从而打开格局、增长才干、创造奉献。

二、任务联通,思辨深起来

具有综合特征和统领作用的议题须衔接细节化的问题,以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助力发散、辨析、迁移、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大小课堂”的任务联通在同一道路上,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时代、生活与学生的特有张力,把抽象深奥的思政道理讲全、讲深、讲透,让科学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一)序列化问题促学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直面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还原,而是基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能动地、创造性地输出观点,因此不同主体对事物性质和程度的认知必然存在差异。如进入研学旅行活动现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不再是主客特性,而是主体间性,所发生的研学活动也不是对既定的客观事实的机械认知,而是充满了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因此,教师必须秉持开放性和引领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这主要体现为构建序列化的问题框架,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向导。

如在参观广州港前,笔者布置了以下任务清单。

(1)广州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意义)

(2)广州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了怎样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

(3)广州是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4)“一带一路”为何能吸引沿线国家的广泛参与合作?(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

(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如此,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感受时代变化、认识发展理念、了解开放措施、探究成就原因、掌握经济规律,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科学思维赋能

提高思维的活跃度与深刻度是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意义地学习,因为知识要依靠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构建。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素养为指向,激发学生的理论洞察力、实践创造力等高阶思维,使其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客观和主观条件、外部和内部条件等,从而全面、自由、充分地思考。

在任务创设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而使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如在参观广州港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与深圳相比,广州的知名企业很少,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对比)

(2)对外开放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消费者,你有何感受?(发散)

(3)你如何看待美国“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的行为?(批判)

(4)广州的对外贸易对城市社会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关联)

(5)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经验,浙沪应如何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迁移)

如此,笔者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具身参与并相机指导,为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论证提供空间,培养其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增效

教学评价是完善教学过程和落实教学目标的一剂良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融通社会科学综合性知识、改进社会实践行为,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对社会大课堂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价须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多元主体。多元主体意味着在教师讲评中拓展观点、在同学互评中比较鉴别、在学生自评中深度反思。教师要积极将社会力量,如博物馆馆长、村委会主任、林场劳动基地负责人、法院审判员等纳入评价主体,发挥“大小课堂”协同育人的优势。

二是覆盖全局。教师要进行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度和实践情况,不断给予学生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如教师可通过阅读学生的每日体会、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听取学生面向同伴的分享交流等,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个人和荣誉小组。

三是顺势而上。教师应坚持即时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策略,追求评价的自然、隐性与高效,既肯定表现也直面问题。

四是素养为先。教师要以政治方向、思维能力、实践水平、情感认同等为考量标准,通过评价反向强化学习成果,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完善的评价体系也有利于教师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优化“大小课堂”互融的课程体系。

三、形式畅通,参与活起来

当前,高中思政课程教学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普遍流于表象与外部联系。要避免“大小课堂”互融的单一化倾向,教师应从多样性统一的课堂整体中寻找最为适切的活动形式,增强任务协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从而使学生的参与真正活起来。

(一)“贡献式”课堂

“贡献式”课堂,即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寻觅真知,以此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在思政小课堂上展示成果、分享观点。向时代学习、向社会学习,才能笃行致远、择善明德。如为给予“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更多的实例支撑,笔者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比亚迪总部,试乘新能源汽车与云轨、走进新能源实验室,要求学生从典型案例切入,探索深圳产业优化升级的历史演进及影响因素,完成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比亚迪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与产品,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情感升华均是在亲身经历中得到的。这就避免了空洞说教与简单灌输,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实为依据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认同与信念。“贡献式”课堂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在于行以致知,即实践能使人洞明世事、砥砺才干。

(二)“嵌入式”课堂

“嵌入式”课堂,即直接将社会大课堂的场景穿插至思政小课堂,并作为主体教学环节来实施。与传统课堂活动不同的是,教师并不直接呈现情境,而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甚至参与表演。如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这一教学重点,笔者请学生“担任”深圳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游客模拟介绍深圳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经验。

深圳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更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深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引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成就了深圳奇迹。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虽身处教室,却在沉浸式体验中发现、检验与发展真理。这就达成了纲举目张、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嵌入式”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理论逻辑为基、以生活逻辑为本,坚持学科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避免空洞套用。

(三)“延伸式”课堂

学习起于书本却不止于书本,将所思所悟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能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持续发展。而课堂容量有限,这就需要延伸课堂。如在学习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内容后,笔者让学生策划以“寻找羊城的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并通过民主决策选出最佳方案予以执行。广州是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共三大纪念馆、黄埔军校、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革命旧址,见证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循着一处处红色足迹、看着一个个红色物件、讲着一桩桩红色故事,从而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

延伸任务更强调综合性和思辨性的统一,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识记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后续的总结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成效。而重视实践目标的指导意义、重视实践成果的收集展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大要义。

综上,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社会议题展开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是时代的期许、国家的嘱托。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融路径,仍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使其生长为理想课堂的模样。□◢

猜你喜欢
思政活动课堂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