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2023-09-14 10:44:02
学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五育法治道德

张 芳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学校教育目标,要求教师认真贯彻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度联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且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充分明确五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方针,科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概念内涵

具体来讲,五育融合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依托融合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五育融合将“培育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标,为新时代人才培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有机结合了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综合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人才培育价值诉求。五育中的各育之间具有科学逻辑,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德育在五育中占据基础地位,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智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促使自我内化得到实现;体育能够锻炼学生身体机能,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良好条件;美育能够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促使教育影响力得到提升;劳育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五育融合能够对育人功效进行统筹,依托协同育人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二)价值意蕴

1.符合课程教学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思想道德、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贯彻五育融合理念,能够有效拓展教学维度与深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初中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并不协调,存在着突出的身心发展矛盾。只有紧密结合学情开展课程教学,才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五育融合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灵活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逐步化解心理冲突,以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顺应教育发展方向。国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明确了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与路径,要求学校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人才角度推动社会建设与民族复兴。而五育融合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相顺应,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相符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贯彻五育融合理念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认知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意识以及劳动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优秀人才。

3.促进核心素养深度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方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进步的整体进程中融入自我发展,促使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得到实现。而五育融合与核心素养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贯彻五育融合理念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五育融合交织交融了五个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依托综合育人效用,推动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的路径

(一)创新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承担着五育融合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责任,只有积极树立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才能顺利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我们要准确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以及各育之间的地位关系,综合考虑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开展五育融合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全面发展要求,逐步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学校要积极组织以五育融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引导不同年级、学科教师加强交流协作,结合当前教育形势解析五育融合的本质。

(二)重构教学目标

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全面渗透五育融合理念,教师先要遵循五育融合要求及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与主要任务,有机统一核心素养培育及五育融合渗透,利用教学目标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具体实践中,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各个方面着手,设立各育之间相互关联和促进的教学目标。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智育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理论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及心理品质;体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明确生命意义,同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美育目标是让学生感知体会自然与生活之美,养成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劳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以及责任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劳动与社会实践。例如,在学习《做负责任的人》一课时,此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对“我与社会”相关内容进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初中生具有明显的情绪化特征,对自我感受十分重视,但往往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可设立这样的五育融合教学目标:(1)智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辨析权利、责任之间的关系,正确认知社会责任,掌握课时理论知识。(2)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义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3)美育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成长、个体发展的促进意义,感知体会社会生活的美好,养成珍惜生活的良好品质。(4)劳育目标。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履行责任,如打扫卫生、整理衣物等,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与风险精神。

(三)立足生活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应用体验式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割裂,我们则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无法达成五育融合目标。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引入生活资源,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体验、理解深度,高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为顺利推进五育融合教学,教师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生活状况,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利用情境融合课程知识与五育资源。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链接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从学生视角对生活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开发,结合学生理解能力及成长规律,用教学素材转化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五育融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案例:一名男子在动车上霸占他人座位,不听乘务员劝阻,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可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关联生活与道德理论,深入认识社会规则。

2.依据社会热点设计问题。在五育融合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时代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形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理解能力巧妙灵活地引入社会热点,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具备时代气息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析时事热点与生活困惑,促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3.开展生活实践探究活动。知行合一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方法,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本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及能力品质。因此,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要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利用实践活动向社会中延伸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保证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需结合五育融合要求提前设定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探究,紧密融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直接接触校外生活,实现化知为行的目标。

(四)彰显价值引领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凸显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理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引领价值判断。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多元价值观念,显著冲击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初中生尚未形成坚定的理性信念,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则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力,纠正错误的思想认知,依托课堂知识对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进行正确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灵活设计两难故事,让学生深度思考和辨析,将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有效激发出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思想成长。例如,在学习《守护生命》一课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面对突然落水的女孩,让学生选择“舍己救人”还是“生命至上”,结合学生给出的答案对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判断。

2.引领价值行为。五育融合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德育、智育、劳育等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践行道德理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综合采取正面示范、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调整学习和生活态度,真正落实课程倡导的价值理念。正面示范指的是教师严格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社会实践指的是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审视分析,在实践体验中充分认同课程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感知意识、道德素养、体育精神以及劳动品质。

(五)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能够客观检验育人结果,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明显的导向功能。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要变革教学评价机制,在评价全过程中贯穿以生为本理念,凸显五育融合的要求。

1.明确评价原则。在教育思潮、教学实践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教师需同步变革评价模式。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全面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根本原则,从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审美意识、认知能力、劳动品质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充分体现五育融合的要求,依托评价的导向功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学效果,顺利达成五育融合目标。需注意的是,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并列五育要素,而是遵循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动态、客观地实施评价活动,获得全面、具体、真实的评价结果。

2.创新评价方式。传统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能够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全方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课堂反馈等形成性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状况。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丰富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等活动,实时评价学生的真实表现。在学生自评、互评方面,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此节课的五育评价目标,之后围绕各育标准对个人表现、他人表现进行评价。在小组评价方面,当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从参与态度、协作意识等角度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要灵活把握评价时机,适时、巧妙地评价学生,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守护生命》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两难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然后适时作出评价,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有机融合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重心,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符合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五育融合理念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策略,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全面发展要求,高效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五育法治道德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