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煊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甘肃玉门 735211)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是知识的起点,是思维的源泉。学生一旦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以一种主动怀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投入科学探究中,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存在盲从心理,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为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项课堂教学任务来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在调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进物理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问题意识应当是学生自主、自发形成的。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初中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仍没有摆脱传统“知识本位”和“教师权威”的教育思想,一味地以书本为权威,认为书本中的知识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很少对书本知识进行质疑。再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核心,缺少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使得他们缺乏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此外,很多学生迷信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问题意识也就无从培养。
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物理课堂中经常会涌现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处理学生的疑问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不仅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还能够激励学生养成课堂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动机。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往往会以各种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如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以后会讲到、课下单独解决等。学生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课堂提问则成了没有意义的行为,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让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在一些课堂上,课堂提问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教师问、学生答,而且教师往往只提问优等生,很少提问学困生。此外,部分教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课堂提问的激情,在课堂上张不开口,成了课堂的旁观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物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对于首次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物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只会依靠死记硬背和大量刷题来巩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求知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自主感知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生活即教育,初中物理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是抽象的、难懂的,但如果把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生活情境之中,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把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生活事物等引入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分析与解释,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而且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物理实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用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新知学习中,探究实验中蕴含的物理问题。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知识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视频、动画模拟等形式把一些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物理实验用具体、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对模拟演示的内容产生各种猜想和假设,带着问题进入深入探究中。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人的创造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物理教师就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探究者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学习价值、是否有深度,教师都要及时解决,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牢基础。对于一些典型性、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鼓励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意见、相互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由不敢问到敢问、由敢问到善问。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教师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转变“一人独大”的做法,把课堂教学时空让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观察、自主探索解题的思路,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结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每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物理课堂中,深化问题意识。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初中物理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各种各样的题型,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一道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果不能顺利解答,则需要提出自己的困惑点,再由其他学生回答,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的教学氛围,使物理课堂充满了思辨的火花,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物理知识、经验与方法上的启迪。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为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提升物理教学水平。
教师要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在物理基础、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使组内成员可以优势互补、小组间可以公平竞争,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分组确定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物理问题,让各小组自主分配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会分头收集相应的资料和信息,然后再回到小组内进行统一的筛选和分析。由于小组成员获取信息的途径、方法等各不相同,所获得的信息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小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小组成员通过比较、分析,挖掘不同信息之间的隐含关系,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观点来反驳别人的质疑,通过激烈思辨,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于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各小组成员进行大胆的假设与猜想,再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检验,从而打破学生脑海中的思维定式,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收获。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经验,为下一次小组合作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小组合作中崭露头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理论具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限制,有时心中产生了疑问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出来,提出的问题经常抓不住要领,缺少思维价值。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提问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不仅要让学生想问,更要让学生会问、善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善于提问的学生树立成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全体学生活跃起来,在物理课堂上创造更大的奇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怎样提出问题、怎样丰富知识库。在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揭示规律,形成能力。在课堂思维训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变形,通过改变题目已知和未知条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从反方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采用类比教学法,把相似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除了要教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提问机会,可以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有意地制造矛盾或错误,让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给学生播放其他教师对于物理提问方法的讲解,和学生一起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评价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爱,满足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让学生获得不断进取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课堂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渠道去设计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活力,让学生变得乐问,在问题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获得真知。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浅显的、幼稚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否定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很容易打击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在新时期,教师要树立起包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不切实际和毫无价值的提问,首先要表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信心,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提问的缺点与不足,在不断的摸索中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当学生提出较为新颖和独特的问题时,教师要高度重视,采用赏识性评价肯定他们,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乐问的好习惯,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中的活跃分子。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采用新型的评价策略,注重情感投入,讲究语言艺术,能够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初中物理还要引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形成螺旋上升之势,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问题意识伴随着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始终,是学生思维发展和物理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