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鹃
(成都律军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有效的企业内控能够助推企业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而言,普遍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内控管理效益的发挥。对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评价,并在评价结果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内控模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方面,同时需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控制目标。为确保企业经济业务开展的有效性,企业内控需遵循企业会计工作准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充分确保相关会计材料真实、全面。在内控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对内控政策、措施进行合理制定,确保能够满足企业各项工作开展要求[1]。换言之,企业内控工作效果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发展与实现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内控管理的高度重视,结合战略目标规划,选择合理的可执行的战略内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内控管理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企业唯有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明确、分析,方可实施有效的企业内控。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控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以下相关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企业全体人员全面、清晰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企业内控工作的有效落实,避免内控工作形式化。同时,这也是影响到企业内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缺乏对内控的高度、深入认识,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企业内控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内控管理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内控制度建立的完善性会对企业内控实施有效性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2]。内控制度的缺失,或者是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将会造成企业内控工作没有必要依据,使得各项内控工作的开展仅凭员工的个人主观,无法保障内控工作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企业想要提升内控工作效益,则必须重视做好内控管理的细节把控,严格按照内控管理制度要求落实各项内控措施,并且将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目标进行逐一细化,分析目标实施要点,落实精细化控制。若是缺乏对工作细节的有效把控,不但难以落实内控职责,同时也是影响员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尤其是全面预算、全面内控的实施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内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企业内控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将会对企业内控实施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唯有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内控团队,方可充分发挥企业内控工作效益,反之则会对企业的内控管理产生较大阻碍,甚至导致内控工作流于形式。
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实施,需要基于健全、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保障,方可确保各项内控措施的有效落实,避免出现严重的内控风险。缺乏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不但不能有效保障内控工作的较高质量,并且会导致内控措施的落实缺乏监督而产生拖延、贯彻执行不彻底等问题。
借助有效的内控体制检查、分析,可以明确内控措施实施的合理性与实施结果,实现对内控管理有效性的合理评价。企业内控评价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工具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企业的内控有效性评价通常需要遵循三个关键标准。一是,企业内控标准需与自身实际战略规划高度一致,并确保较高实用性,满足社会、市场发展实际需求;二是,要求企业具备较为完善的内控标准;三是,企业内控执行结果能够得到快速反映、反馈、优化。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我国企业管理体系也在不断趋于完善,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越发多样化。虽然内控体系不断进步,但是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评价方法的运用。
1.风险基础评价法
这是定性评价较为常用的方法,以风险基础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进行企业内控有效性的评价。风险基础评价法的本质基础是财务管理评价发展,主要是借助对企业各种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对企业资金等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风险基础评价法的应用,涉及对诸多因素的考虑,通常是以分析、评估内控对象风险性为起点,明确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而对相应措施实施力度、效果的检测、分析、评价,为企业实现风险内控水平提升提供参考。风险基础评估法的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会受到个人因素的较大影响,对于评估人员的专业性有着较高要求。借助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可以直观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对于企业内控风险系统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企业内控工作的有效性[3]。
2.详细评价法
在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中,详细评价法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应用具备全面性特征。详细评价法的应用主要的借助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的鉴定机构来评价企业内控活动有效性。详细评价法的应用,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框架结构对控制制度进行合理设计,实施完整性的评价。
除此之外,详细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内控体系实施相关关键因素的综合评价,在相应信息技术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内控制度有效性的分析、探究,最后进行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其他有效性评价方法相比,详细评价方法具备更好的全面性,实施起来也较为简便,但是与精准性、风险基础评价法相比,缺乏对企业想要评估部分的突出评价,评价工作弹性稍显不足。
企业的内控有效性的定性评价。对于风险基础法的应用评估的是企业内控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就实际评估的结果和企业内控参考框架对比,以此来判断内部控制框架设计的有效性。风险基础法的应用前提是进行风险的评估,并以此确定内控测试范围,提高有效性评价水平。详细评价法的应用的实际操作过程较为简单,但是在评价的精准性和弹性方面有所欠缺。风险评估法的应用在财务数据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具备相对较高的评估灵活性与评估精确性,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需求采用合适的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内控有效性的评价。
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定量方法的应用需要以制定评价指标为前提,并且需要确保评价指标的较高合理性[4]。定量评价法的应用要求评价指标有着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在符合企业内控实际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定量评价用于要求企业进行运营指标的深入调查、分析,进而实现对企业内控执行效果的量化,以评价指标为依据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目前较为常用的包括有层次分析法和模拟综合评价法两种模式。
1.层次分析法
这一方法中实现了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融合应用,同时具备较高的层次性与系统性特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层次,而不同层次之间具备一定关联。层次分析法在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是基于层次的有效划分来对不同的多种方案进行设置,并赋予一定的计算权值。每个方案计算的总权值越高也就表明了方案的越好优越性。层析分析法应用的系统性则很好地保证了各个问题的独立性,对其进行层次化分析、条理化处理,实现复杂问题的简单化,以此获得预期的内控有效性评价效果。
2.模糊综合评价法
这一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把定性方法转变成为定量分析的模式。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能够以定量化的方式对边界不清晰的因素进行处理,借助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多种因素、复杂对象的量化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内控有效性评价过程中模糊的、抽象的、无法量化等问题[5]。
企业管理人员需不断提高对内控管理的正确认识,清晰认识到内控风险防范是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对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理念、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企业整体范围内不断增强员工的内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在内部进行广泛的内控宣传教育,加深员工内控认识增强风险意识,鼓励全员参与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切实贯彻落实内控管理制度与风险防范措施。
这是企业实施有效内控管理重要前提。对此,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经营目标进行合理确定,对自身内控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首先,需基于企业管理实际对各个部门密切相关内控制度标准进行合理制定,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等融入企业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建立形成与企业经济业务发展相适宜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统一、标准的内控管理制度为财务内控的实施提供制度依据与保障[6]。
其次,需明确各个部门在内控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构建形成与各个部门、岗位适用的风险安全责任制度,对各个部门、人员风险安全责任进行合理划分,更好地调动全面参与企业内控的积极性,实现互相配合、互相监督。
最后,企业还需加强对内控检查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采用定期自查的方式提高内控措施执行力度,并且各个部门、人员在自查、考核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内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整改优化,更好地提高企业整体内控管理工作效益。
首先,加强企业内控自我评估的合理完善。定期进行内部控制风险大检查。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进行外部审计,对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以及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对企业业务管控水平,通过加强财务、生产、采购、销售等数据的审计,确保内控信息化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为内控有效性的合理、准确评价提供数据保障,实现防患未然。
其次,需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内控管理需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包括对各个部门、业务信息准确性以及内控信息化体系、系统操作、审核程序等环节的全面监督核查,同时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严密性监督,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估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完善内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较好独立性与权威性,才能获得较好的监督效益。
首先,对风险评估目标进行明确。信息化高度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内控风险评估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将数据安全、数据应用效率等考虑在内,在进行日常的运行维护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分析、测评等实现对风险的高效及时处理。
其次,加强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潜存风险进行分析,分类排序构建风险库。分析对象需全面包括产品、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规章制度等所有企业内控内容,借助内控有效性分析等措施对相关信息收集整合,对风险进行预测、预警。
此外,还需借助对BIM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构建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预警分析,同时借助对相关案例的深入学习分析,及时发现自身财务内控存在的不足,进而针对性提升财务风险预控能力。
综述可知,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将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作用。对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做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工作,实现对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合理评价,加强对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对内控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完善,营造稳定、安全的内部环境,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化解企业风险,推动企业战略规划顺利实施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