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的破解策略

2023-09-13 12:13谢新华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立体几何

谢新华

【摘 要】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是考试热点,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元素是学生思考与分析的思维障碍,动态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动点变化、平面图形的翻折、空间几何体的旋转等,常见的题型有动态问题中的体积问题、轨迹问题、角度问题、距离问题等,本文进行分类例析.

【关键词】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取值范围

1 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体积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4,动点E,F在棱AB上,且EF=2,动点Q在棱D′C′上,则三棱锥A′-EFQ的体积(  )

(A) 与点E,F位置有关.

(B) 与点Q位置有关.

(C) 与点E,F,Q位置有关.

(D) 与点E,F,Q位置均无关,是定值.

解析   根据三棱锥等体积法,可知VA′-EFQ =VQ-A′EF ,

而EF=2,A′A=4,

所以S△A′EF = 1 2 ×EF×A′A=4不变,

由正方体可知D′A′⊥平面A′ABB′,则D′A′⊥平面A′EF,

又点Q在棱D′C′上,所以点Q到△EFA′所在平面的距离为D′A′=4也不变,

而VQ-A′EF = 1 3 ×S△A′EF ×D′A′= 1 3 ×4×4= 16 3 ,

即VA′-EFQ =VQ-A′EF 不变,故三棱锥A′-EFQ的体积与点E,F,Q位置均无关,是定值.

故选 (D) .

2 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轨迹问题

例2   四棱锥S-ABCD中,底面是边长为2 2 的菱形ABCD,∠BAD=60 ° ,SA⊥平面ABCD,且SA=2 2 ,E是边BC的中点,动点P在四棱锥S-ABCD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PE∥平面SAC,则动点P的轨迹周长为 .

解析   取AB中点F,SB中点G,连接EF,FG,GE,因为E,F是BC,BA中点,所以EF∥AC,因为EF平面SAC,AC平面SAC,所以EF∥平面SAC,因为G,F是SB,AB中点,所以GF∥SA,因为GF平面SAC,SA平面SAC,所以GF∥平面SAC,因为EF∩GF=F,所以平面EFG∥平面SAC,所以平面EFG中任意直线平行于平面SAC,则PE平面EFG,又P在四棱锥S-ABCD表面上运动,所以动点P的轨迹周长即为△EFG的周长,因为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 2 的菱形且∠BAD=60 ° ,所以AC=2 6 ,则EF= 6 ,又SA=2 2 ,所以GF= 2 ,SC= SA 2+AC 2 =4 2 ,则GE=2 2 ,所以△EFG的周长为EF+GF+GE= 6 +3 2 .故答案为 6 +3 2 .

3 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角度问题

例3   已知四边形ABCD中,CB=CD,在将△ABD沿着BD翻折成三棱锥A-BCD的过程中,二面角A-BC-D,A-DC-B的大小分别为α,β,且α<β,记直线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θ1,直线AD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θ2.直线AC与平面BCD所成角的角为θ3,则(  )

(A) θ1>θ2.     (B) θ1<θ2.

(C) θ3>θ1.  (D) θ3>θ2.

解析   在三棱锥A- BCD中,作AH⊥平面BCD于H,连BH,DH,CH,如图3所示,

则∠ABH,∠ADH,∠ACH分别为AB, AD,A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所以∠ABH=θ1,∠ADH=θ2,∠ACH=θ3,

过H作HM⊥BC,HN⊥DC,垂足分别为M,N,连 AM,AN,

则有AM⊥BC,AN⊥DC,

所以∠AMH,∠ANH分别为二面角A-BC-D, A- DC- B的平面角,

所以∠AMH=α,∠ANH=β,

因为 tan α= tan ∠AMH= AH HM ,

tan β= tan ∠ANH= AH HN , α<β,

所以HM>HN在△BCD中,CB=CD,

设BD的中点为O,则CO为DC边上的中线,

由HM>HN可得点H在CO的左侧(图3),

所以DH

所以 tan θ2= AH DH > tan θ1= AH BH ,

由θ1,θ2为锐角知,θ2>θ1,由于不能确定CH与BH,DH的大小,故不能确定 θ3与θ2,θ1的大小. 故选 (B) .

4 立體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距离问题

例4 (多选)   如图4所示,若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M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DD1A1上的一个动点(含边界),P是棱CC1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到点P的最短路程为  13  2 .

(B) 若保持 PM = 2 ,则点M在侧面ADD1A1内运动路径的长度为  π  3 .

(C) 三棱锥B-C1MD的体积最大值为 1 6 .

(D) 若点M在A1D上运动,则D1到直线PM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2 3 .

解析   对于( A ),点M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到点P的最短路程,则点M应在点A与点P所在的两个相邻平面内从点A到点P,由对称性知,点M从点A越过棱DD1 与越过棱BB1 到点P的最短路程相等,点M从点A越过棱DC与越过棱BC到点P的最短路程相等,把正方形ABB1 A1 与正方形BCC1 B1 放在同一平面内,如图5所示,连接AP,AP长是点M从点A越过棱BB1 到点P的最短路程,AP= AC 2+CP 2  =  17  2 ,

把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BCC1 B1 放在同一平面内,如图6所示,连接AP,AP长是点M从点A越过棱BC到点P的最短路程,AP= AD 2+DP 2 =  13  2 ,

而  13  2 <  17  2 ,于是得点M沿正方体的表面从点A到点P最短路程为  13  2 , (A) 正确.

对于B,取DD1 中点E,连EM,PE,如图7所示,因P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CC1中点,

则PE∥CD,而CD⊥平面ADD1 A1 ,则有PE⊥平面ADD1 A1 ,EM平面ADD1 A1 ,于是得PE⊥EM,由PM 2=PE 2+EM 2=2,PE=1,得EM=1, 因此,点M在侧面ADD1A1内运动路径是以E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正方形ADD1A1内的圆弧,如图8所示,圆弧所对圆心角为  π  3 ,圆弧长为  π  3 , (B) 正确.

对于 (C) ,因VB-C1MD =VM-C1BD ,而△C1BD面积是定值,要三棱锥M-C1BD的体积最大,当且仅当点M到平面C1 BD距离最大,如图9所示,点A1 是正方形ADD1 A1 内到平面C1 BD距离最大的点,(VB-C1MD )  max  =VA-C1BD =1-4VA1-ABD =1-4× 1 3 × 1 2 ×1 2= 1 3 , (C) 不正确.

对于 (D) ,建立如图10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1,0,1),D1(0,0,1),P 0,1, 1 2  ,

令DM  =tDA 1   =(t,0,t)(0≤t≤1),

则PM  =(t,-1,t- 1 2 ),又PD 1   = 0,-1, 1 2  ,

直線PD1 与直线PM夹角为θ,

cos θ= cos 〈PM  ,PD 1   〉= PM  ·PD 1    |PM  ||PD 1   | =  1 2 t+ 3 4      5  2 ×   2t  2 -t+ 5 4   = 2t+3  5 × 8t 2-4t+5  ,

令2t+3=x∈[3,5],

则 cos θ= x  5 × 2x 2-14x+29

= 1  5 × 29( 1 x )  2-14· 1 x +2  ,

当且仅当 1 x = 7 29 ,即x= 29 7 ,t= 4 7 时,

cos θ取最大值  29  3 5  ,而 sin   2θ+ cos   2θ=1,

此时, sin θ取得最小值 4 3 5  ,又PD1=  5  2 ,

点D1到直线PM的距离d=PD1 sin θ=  5  2  sin θ,

于是得d min  =  5  2 × 4 3 5  = 2 3 ,所以D1到直线PM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2 3 , (D) 正确.

故选 (A)  (B)  (D)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学科素养视域下“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课堂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jjgzx20-077)】

参考文献:

[1] 郑玉燕.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J].试题与研究,2021(17):27-28.

[2]刘益飞.立体几何动点问题解题策略研究与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3):119-120.

[3]苏艺伟.对一道立体几何动点问题的解析[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9(09):9-12.

猜你喜欢
立体几何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机械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全国高考改革的立体几何备考复习教学建议
新课改下高中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浅析“向量法”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向量方法与初等方法的比较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