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高适?

2023-09-13 01:56谭保罗
南风窗 2023年17期
关键词:戍卒李将军李杜

谭保罗

一听到《长安三万里》这个飘逸的电影名字,我最开始以为,主人公一定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只有李白这样的“谪仙人”,才符合这种气质的电影名。结果,主人公是高适。

我没有看这部电影,也不想剧透它的情节,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我十分喜欢高适,愿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谈这个人。如果说李白的人生,是一个男人率性而为,追寻灵魂自由的精神之旅,那么高适的历程,则是一个中国古代精英男性应有的状态。他是真正的士大夫。

高适是第一流的边塞诗人,我甚至觉得他应该是第一人。边塞诗是中国独特的一个诗歌分类,而且属于非常主流的一种,很多一流的政治家都写过边塞诗,曹操的边塞诗就写得气势雄浑。

为什么边塞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主流?原因很简单,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古代统治者却大多数都热衷于开疆拓土,尽可能地扩张权力所及的地理边界。因此,从远古到明清,如果从长期的时间通道看,中华民族的疆域一直都处在扩张过程之中。

当然,短期内,疆域也可能缩小,会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今天已融入中华民族)产生拉锯战。《长安三万里》所处的时代,就是拉锯战的时代。由于唐朝由盛转衰,周边少数民族比如吐蕃、突厥、回鹘等,开始逐渐蚕食唐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区域。于是,高适这样的读书人弃笔从戎,准备在边疆建功立业。

唐朝中期是中国边塞诗创作最繁荣的阶段。高适和岑参是最著名的两位,并称为“高岑”,就像“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那样。岑参暂且不说,我们只说高适。

为什么我们应该喜欢高适?因为他为苍生说了很多人话,即便是今天读到,依然让人沉重,更让人深思。

举两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应该喜欢高适?因为他为苍生说了很多人话,即便是今天读到,依然让人沉重,更让人深思。

在《燕歌行》中,他写下了“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千古名句。一线的战士在和敌人白刃肉搏,血溅沙场,但后方的指挥官没有看作战地图,也没有时刻更新前方战斗动态,而是在美人堆里饮酒作樂,好不痛快。

在这首诗的末尾,他写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高适的诗里面,他经常会写到李将军(李广)。李广是中国古代最受文人和史学家尊重的武将之一,司马迁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指的就是李广忠于国家,才能出众,像桃李树那样,不用宣传自己,但人们自然会来到它下面采摘果实,踩出一条路(下自成蹊)。

高适经常写到李广的原因,是因为他爱惜士卒,有奖赏会率先赏给士兵。当然,李广也并非道德完人,也会杀害已经投降的异族士兵。但高适提到的李广的意图是,告诫军队长官应该爱惜士兵,国家统治者应该爱惜人民,而不是尽干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让平民家庭的七尺男儿尽化为累累白骨,却被歌颂为伟大武功的事情。

在《蓟门行》中,高适写到“汉家(唐朝诗人喜欢以汉朝指代本朝)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官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本朝喜欢到处开疆拓土,但自己的士兵吃的都是糟糠,而投降的胡人士兵吃的却是好东西,穿的也是好东西。站在官亭远望,我的眼泪打湿了脸颊。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这句,真是点睛之笔,它似乎折射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某种不变传统。皇帝往往对自己的百姓和士兵十分苛刻,却喜欢用国家财政去讨好那些归降却可能随时叛变的异族人,热衷于做那种万邦来朝的亏本生意。隋炀帝是这样,唐朝、明朝的很多皇帝也是这样。

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我们喜欢高适的理由。

猜你喜欢
戍卒李将军李杜
高适《燕歌行》“李将军”人物辨析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田卒与戍卒之别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输者风度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诗经·小雅·采薇》中“人”的在场
草鞋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