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中“人”的在场

2015-02-21 05:17杜二敏
关键词:采薇战事边关

杜二敏

《诗经·小雅·采薇》中“人”的在场

杜二敏

《诗经·小雅·采薇》塑造了西周时期一个转战边关、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卒形象,诗中洋溢着戍卒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复杂感惰:在回忆战时生活以及踏上归途之时,他满心忧伤;驰骋疆场,他慷慨激昂。这是一个有着饱满惰感的“人”的形象。除了战争中的人,战争背后的人心系戍卒是隐藏在诗歌背后不可忽略的惰感表达。战争中及战争背后“人”的在场是这首诗尤为凸显的诗性特征,人学立场也成为解读这首诗歌的基本立场。

《诗经·小雅·采薇》;“人”;战争

《诗经》于每一个我、你、他,早已不止一本诗集这样简单,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传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教”的潜移默化。《世说新语》载: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诸句出于《采薇》,就其审美价值而言确实当得起《诗经》魁首的盛名,《采薇》也正因为拥有了这16个字显得熠熠生辉。《采薇》塑造了西周时期一个转战边关、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卒形象,诗中洋溢着戍卒漕国恋家、忧时伤事的复杂感情,属于早期彰显“人”在场的诗篇。

一、回忆及踏上归途的人:忧伤吟唱

《采薇》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它真实地反映了戍卒的生活苦况。采薇呈现的意境就当下而言具有浪漫色彩,极富情调。但它的本义是很乡土的,薇菜是一种野生植物。戴侗《六书故》记载:“今之野豌豆也,茎叶花实皆似豌豆而小。”其实,薇菜就是野豌豆苗,长得有点像现在的茼蒿,据说是紫色的。先秦时期菜品虽然不多,但正常的饮食中应该是不包括这类野菜的,恐怕只有不得已的人才会靠薇菜充饥,例如戍边的将士。边关戍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薇”“采桑”以及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情怀是不可同喻的。战争生活异常艰苦,正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这种生活不但艰苦而且相当漫长,为了表现戍边生活的漫长,诗歌前四句有的用首章原句,有的或易一字,后四句基本上改弦更张,转笔描写新的生活场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虽易一字,但却显示了薇菜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从刚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长出粗壮的梗子。时间上的递进,象喻着戍卒的久戍不归。同样“岁亦莫止”“岁亦阳止”,随着时间流逝物换星移,戍卒的痛苦也在与日俱增,从“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戍卒的痛苦可谓层层推进,这就将戍卒忧伤感情的波澜层层推向了高潮。戍边的时间也许是数月,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多年,尽管西周时期服役制度为两年,但“王事靡盬”可能让这位戍卒经历了很多次的“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他也许是“三十从军今发白”(陆游《关山月》),也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也许是“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战争总会有伤亡,深味“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的戍卒在内心深处更是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无穷无尽的战事让这位戍卒在回忆战事生活时充满了深深的哀伤,戍卒忧伤的原因诗歌前三章的后四句作了明确的描述:远离家园,是因为猛犹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猛犹之故”。《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猛犹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的写作背景。

除了“戍卒”在诗歌开篇四章回忆戍边战争生活时思归恋家的忧伤情感之外,诗歌第六章同样也弥漫着这位戍卒深深的忧伤。在第六章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戍卒在返乡途中躏躏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忧从中来。我们说,战事无穷令戍卒忧伤、痛苦,而解甲退役了的戍卒非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陷入了更深的伤悲中。结合整首诗歌不难发现,终日思归而终于得以踏上归途的戍卒其内心的伤悲并不是毫无来由的,结合本诗及其写作背景,踏上归途的戍卒陷入更深伤悲可能存在这样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是这位戍卒“为自我而感到忧伤”。戍卒远离家乡,归乡之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途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加深了他的忧伤。更为甚者,这种忧伤弥漫在“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这正如诗中戍卒所认为的那样,“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戍卒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从今昔对比来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味到了来自生命深处的伤悲。当然,这位戍卒无疑是幸运的,历经漫长的戍边生活、数度出生入死,他终于得以解甲退役,踏上回家的路途。艰难的戍边生活,数度驰骋疆场,身体难免会受到伤害,精神上的伤悲也绝不亚于身体,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投掷于战场,在这一过程中有生活地虚耗、生命地流逝及战争对个人生活价值地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仅枨触于怀,黠然神伤,这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其次,这位戍卒担心家人。“行道迟迟”还包含着戍卒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儿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相知,当此归乡之际,戍卒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再次为战友而忧伤。这位戍卒足够幸运地解甲退役,得以返乡,但因“王事靡盬”,战事无穷,不难推测与戍卒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或许因为战死疆场而永远不能回来,也许归来遥遥无期,也许暂时还不能踏上回家的路,回家对战友而言很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想到自己得以归来,战友们的生命状态很容易触发戍卒内心的伤痛。最后,担心国家。“王事靡盬”,国家战乱不断,不知战事何时才能平息,国家何时恢复平定,作为一个戍卒,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她暂时还不能得以安宁而感到忧伤。

聆听戍卒回忆战事及踏上归途的忧伤吟唱,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从边关走来、身心交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经典诗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在精神上必然是饱满的,这位忧伤思归终于得以踏上归途的戍卒并不仅仅只是恋家思亲、一味忧伤而无所作为的,驰骋于疆场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昵?

二、战争中的人:激昂慷慨

《采薇》第四、五两章呈现了战争中戍卒的精神状态,它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情感基调也由忧伤转为激昂,为国为家而战的蒙迈之情洋溢其间。第四章前两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的自蒙之情,并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也从侧面回应了“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士地指挥下,戍卒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激烈的战场上将士们配备精良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猛犹孔棘”,这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戍卒久戍难归的原因。

当我们一次次深情而完整地品味这首诗歌,不难发现,《采薇》全诗始终是围绕着“王事”和“家室”抒写的。那么,家与国究竟孰轻孰重?有人认为《采薇》是首厌战诗,实际作为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诗歌,其内涵绝非这样单一,全诗最纠结也最精彩之处其实是戍卒在家与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地痛苦挣扎。家是温暖的、是充满漕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幼稚的儿女,家人需要戍卒的呵护照顾,生活需要戍卒的悉心打理;然而战争的硝烟会在一瞬间摧毁这一切,父母妻子儿女可能会被战火无情吞噬,总要有人去阻止这样的灾难,总要有人站出来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基于此,《采薇》这首经典诗歌将家国矛盾所带来的无尽忧伤最终只能化作“我心悲伤,莫知我哀”的浅吟低唱。那绵延了数千载的边塞征戍诗写的尽是家国矛盾的变奏曲。为家为国,戍边的战士永远都要有;思乡怀人,征夫的血泪永远都在流。

三、战争背后的人:心系戍卒

《采薇》呈现了三千多年前一个戍卒的复杂情感,一个“人”的情感,这是一个平凡的戍卒,唯其平凡,他代表着无数那个时代以及之后战时乃至现时代和平时期的士兵。作为戍卒的他们有着作为“人”的饱满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体验得尤为深刻。其实,除了戍卒,我们不能忘记站在戍卒背后默默支持他们、无限担心他们生死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因为“猛犹之故”,国家不平安;因为“王事靡盬”,战事无期限;因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戍卒一别经年,戍卒的忧伤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懂得他忧伤的,一定有家中“父母、兄弟、妻儿”,正如《诗经·魏风·陟岵》诗歌中的经典书写: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旗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旗哉,犹来无弃。”陟彼岗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旗哉,犹来无死。”就当下而言,自《采薇》诞生后的相当长岁月中,无数的人们通过品味这首经典诗歌走进了戍卒的精神世界,体味他的忧伤,今天的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慢慢地品味出了戍卒思归恋家及慷慨激昂的复杂情感,进而不由生长出一种真心祈祷的悠悠情怀。

四、结语

《采薇》这首诗歌深切关注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是对战争中“人”的复杂情感的积极关注,它因为凸显了“人“的生命状态而值得我们每一个去静心阅读。透过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品味战争中、战争后“人”的生存状态,想象站在战争背后的“人”,理解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时间流逝,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发自内心地祈祷世界“铸剑为犁”,默默祝愿我们享有的静好岁月永久持续。

(编辑:张齐)

I206

A

1673-1999(2015)03-0109-03

杜二敏(1973-),女,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5-05-14

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SA017)阶段性成果;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一般教改项目(XJJGXM13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采薇战事边关
边关战歌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援越抗美战事回忆点滴
边关月(独唱)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