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静
左读范文
第一次盼望
史铁生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这段时光不好捱。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儿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止。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礼拜日,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选自《第一次盼望》,有删改)
亮点借鉴
内容充实既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又是一篇作文表情达意的基本要求。只要你能立足现实生活去选材,精心雕琢细节,展开合理想象,就能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作文。
围绕“内容要充实”这一要求,写作时,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围绕题眼,选取典型情节。叙事类作文要想做到内容具体,首先要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如选文便以“盼望”为中心事件,依次写了清晨、下午和黄昏三个节点上人物的所见所做所想。这些素材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盼望”的过程,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有力载体。
2.雕琢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文中,作者运用层次丰富、角度多样的细节描写,将那个满怀期待、耐心等待却又希望落空、满腹委屈的孩子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画面感十足。
3.环境烘托,增强情感张力。环境烘托是凸显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的必要手段。早晨的阳光明媚、下午周围的光线暗下去和黄昏时光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的景象,这几处环境描写对应着孩子由希望到失望、难过的情绪变化,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写出了母亲无意间对孩子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
4.锤炼语言,用文字打动人。丰富语言表达是文章内容具体的必经之路。学写叙事类作文,要有意识地锤炼语言,让生动的语言打动读者。如文中,“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里“再不……再不……一……就……绝不”等词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便于更好地表情达意。
右寫作文
做煎饼的阿姨
李昱菲
善良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题记
上学必经的那条小路旁有一个煎饼摊,做煎饼的阿姨四十岁左右,个子不高,衣着朴素,总是面带微笑,整个摊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她做的煎饼有一股浓郁的葱香,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她做煎饼时,会娴熟地在饼铛上刷一层金黄的菜籽油,然后舀起一勺面糊倒在饼铛上,接着一手飞快地转动饼铛,一手用刮板刮圆面皮,瞬间,一张圆圆的薄饼呈现在顾客眼前。她又飞快地往薄饼上打了一个鸡蛋,然后根据客人的要求撒上葱花、辣酱、脆油条、培根、鸡柳之类的配料。卷,切,对折,装进袋子,递给顾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咬一口,油条的酥脆、鸡蛋的柔嫩、辣酱的香滑,让人口舌生津。
每次放学我都会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啃着喷香的煎饼,心中顿觉十分满足。
周末,父母出差去了,临走前给我留了一些钱,再三叮嘱我要注意安全。下课后,我刚准备掏钱坐公交,却发现钱被我弄丢了。我要怎么回家?一早上都没有吃饭的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怎么办?我靠在墙上,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回家,心中十分沮丧。
“小姑娘,你父母没来接你?”这时,我耳畔传来温柔的声音,原来是煎饼摊的那位阿姨。由于父母经常带我买煎饼,她认出了我。迎着阿姨温柔的目光,我大胆地走到她身旁,轻声回答道:“我爸爸妈妈出差去了。阿姨,我钱丢了,可以借我两块钱吗?我好坐公交车回家。”她笑了笑,从身旁的纸盒子中翻出两元钱递给我,我赶忙接过,说:“谢谢阿姨!下周我再把钱还给您!”说完,肚子竟不争气地“咕咕”叫了一声,我十分尴尬,低下了头。阿姨关切地看着我说:“饿了吧,你等一下。”然后做了一个煎饼递到我手中。我先是一愣,随后小心地说:“阿姨,我……我没钱。”
“拿去吃吧。下周给我也行。”
我感动不已,接过她手中的煎饼,说了声“谢谢”。
时间过得很快,周末,我拿了钱去还给阿姨,但煎饼摊却换成了一位陌生的叔叔。叔叔告诉我,卖煎饼的阿姨是他的妻子,她生病了,好了后就会出摊。我长舒了一口气,将上周的事情告诉了他,并将车费及煎饼钱交给了他。
作家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这件事虽小,但煎饼阿姨的善行却深深打动了我。
【陕西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
点评
小作者以娴熟的笔法,为我们讲述了煎饼摊阿姨主动借钱和做煎饼给“我”、帮“我”化解难事的事件,塑造了一个手艺娴熟、温和善良的普通市民的形象。
习作内容充实,情节真实,条理清晰;结尾揭示主题,深化了作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