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烨
盛夏的树荫是独属于蝉的舞台。太阳炙烤着大地,仿佛要融化一切,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消失了,房前屋后嬉戏打闹的小猫小狗不见了,连往日盘旋在空中的鸟儿也不知去了何处,只剩下树梢上的蝉鸣。
蝉在树梢上放声歌唱,每一声蝉鸣都是一个音符,连起来便是一支轻快、活泼的圆舞曲,犹如一封夏日的信,随风寄往远方。
晚饭前后,气温略微有所降低,街上才开始有了些许行人。此时的树荫下,往往热闹非凡。有下象棋的老大爷们,有在空地上跳广场舞的老太太们,有在小河里游泳的年轻人们,当然也有骑着小车追逐打闹的“淘气包”们。那时候的我,晚饭后常常喜欢坐在树荫下,一边抱着半个大西瓜用勺子舀着吃,一边听奶奶讲故事——老街的往事和各种新奇的传闻,那不绝于耳的蝉鸣成了我对儿时的夏天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时间就像掌心里的沙,怎么也抓不住。转眼间,我上小学了,不得不跟那片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樟树林告别。
时间一长,我早已忘记了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场景。在四处环绕着白噪音的城市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只能是一种想象罢了,哪里还能寻到一片可以静静听蝉的林子呢?
暑假,我随父母驱车回到老家,在奶奶家住了几天。不得不说,家乡的变化好大!原本用破旧的老砖瓦搭成的土楼,现在早已变成了整齐的小洋房,房前屋后排满了小汽车。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再去寻找那片樟树林时,树林已作为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处,而曾经那张扬的蝉也只剩下寥寥几声有气无力的“叹息”。
我们亦是鸣蝉。如若不懂珍惜,便要承受失去的代价。我们与自然界的万物共生共存,不要让最后的“蝉鸣”成為令人后悔至极的“叹息”。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浙光中学】
点评
小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鸣蝉”这一小小的物象表达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切入点虽小却巧。本文还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曾经的夏日是独属于鸣蝉的季节,鸣蝉与人们的活动共同构成了夏日的独特风景;再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今的夏日,“蝉鸣”早已不再,空留“叹息”,前后对比形成反差,发人深省。
(指导老师:苗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