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涵文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现阶段,“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高校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财政拨款占据主导地位,远远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需求。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保证高校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高校必须要明确资金管理措施的落实能够优化高校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防范财务风险,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相关领导和教职工对于资金管理工作应给予更高的关注。高校要重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构建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对资金风险的控制,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稳定开展,争取早日达成“双一流”建设目标。
自“双一流”建设理念提出以来,地方财政部门将绩效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导向,在给高校的财政拨款中额外增加了绩效奖补,用以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同时,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全权由高校自行规划,通过定期开展检查和考核工作,准确掌握高校资金使用情况,根据资金使用效果实施奖惩,显著调动了高校强化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使得高校资金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该基于自身办学特色科学规划和优化配置资金资源,加强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控制,确保重点项目和业务活动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供应,实际发生成本始终处于预算范围内,通过不断达成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目标,实现高校长期发展战略,展现的人才培养能力。基于此,加强高校资金管理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往高校资金管理工作中重复投入、预算超支的现象屡见不鲜,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严重威胁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充分表明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待改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明确预算方案对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开展的导向作用,科学编制预算方案,并要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协同起来,动态管控预算执行过程,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整合全体部门及教职工的力量,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资金使用行为,提高资金利用率及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财政资金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高校资产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对于缓解高校资金压力,打造一流学科,发挥高校办学特色,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高校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将财政资金朝着一流学科建设适度倾斜,打造特色学科品牌,争取获得更多绩效奖补,改善资产结构,实现健康发展[1]。与此同时,高校领导和财务部门树立高度的风险防控意识,定期评估资金使用绩效,不断优化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防止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般来说,高校学科建设、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需要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能够共享资源,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以减少资金挪用、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深入分析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所需资金,优化配置资源,督促各部门共享资源,防止资源重复投入,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项目中,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满足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预算是高校配置使用资金的重要指导依据,倘若预算编制不合理,会给资金使用带来巨大风险,进而影响高校切身利益和稳定运行。目前高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预算编制考虑不够全面,通常以本年度预算费用为基准进行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的编制,忽略了不同时期重点项目和业务活动的差异性,这种与高校战略发展规划和实际经营情况相脱节的预算方案明显缺乏合理性,对高校业务项目的指导价值大打折扣。二是部分高校的项目库建设意识薄弱,没有基于“双一流”建设要求对项目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极大地制约了“双一流”建设进程[2]。三是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完全遵循预算方案使用资金,预算执行力度不够,成本费用超出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之所以有部分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较低,原因在于高校职能部门的节流意识不强,没有按照预算方案采购、维护、管理设备设施,经常以高价购入固定资产,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老化加剧,需要花费更多资金修复,淘汰的资产也没有进行妥善处置,利用其剩余价值,无形中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损失。除此之外,高校对于重点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对于不同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预算方案中没有明确指出资金的具体用途,无法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往往重复投入资金,出现问题时更是互相推诿责任,危害了“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开展。
缺少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的常见问题,高校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过于被动,通常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未能结合自身资金管理要求对绩效评价指标予以完善,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因而无法及时发现高校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容易造成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脱钩,资金管理过于盲目的弊病。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与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的结合不密,势必会削减财政资金使用价值,难以有效调动相关部门及人员资金规范使用意识。当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资金使用率较低时,部门之间还会相互推诿责任,破坏高校内部和谐,影响部门与岗位间的合作,限制“双一流”建设步伐。
财政补助、学费收入、其他收入共同构成了高校收入体系,其中财政补助和学费收入为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其他收入则微乎其微,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说明高校在科研事业收入、产教融合、多元化办学方面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继续沿用陈旧的收入分配制度,对财政资金过于依赖,意味着当财政拨款不及时、不充足时,高校资金捉襟见肘,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将受到重大影响,“双一流”建设更是会陷入困境中[3]。
资金风险源于高校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使用效益的评价,在此情况下高校更容易蒙受资金损失,加重财务负担。目前高校资金风险管控问题表现为:首先,不少部门及教职工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不能认识到自身风险防控责任,在资金风险降临时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其次,高校构建的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缺陷,不能够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资金在重点项目和业务活动中的使用,增加了资金风险发生概率。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资金配置、发票报销、人员操作等方面滋生的风险给“双一流”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证“双一流”建设的顺利落实,高校要大力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执行力度。首先,高校要坚持全面性、全要素的原则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构建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共享信息创建平台,财务部门积极指导业务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既要体现重点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又要秉持节约、共享资源的原则,减少业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在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中严格落实预算方案,监督业务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一旦发现资金使用不当要及时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极力避免“双一流”建设工作中的超预算、无预算现象。最后,高校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评估预算执行结果和资金使用绩效,在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4]。
对于高校而言,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实现对资金的集中管控,形成资金规模优势,统一调度资金,将资金管理决策迅速落实到位,扶持“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开展。由资金结算中心对高校各项业务进行结算,从宏观上发挥资金监管和调控作用,有利于规范资金使用行为,控制高校的信贷规模,改善高校的资产结构,降低高校的经济压力。授权资金结算中心直接监控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可以引起相关人员的危机感,减少资金使用中的违法违规操作。
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双方建设长期合作关系,以控制高校贷款利率,减轻债务偿还的负担。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统一管理,防范高校经济往来业务中的资金收付风险,维护高校资金的安全性。另外,每个季度资金结算中心都要对高校资金进行清查盘点,分析资金使用绩效,提出可行的资金管理优化建议,帮助高校改进资金管理模式,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金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资金来源、用途和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全面评价,并要对评价指标予以完善,不但要包含通用指标,更要融入个性指标,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以便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以此为依据优化配置高校的资金资源,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高校应加强项目库建设,在项目申报、论证、审核、入库、执行、绩效评价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控,促使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密切融合,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项目实施顺序,为项目供应充足的资金,促进项目顺利落地。通过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反思预算绩效管理的不足,强化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彻底消除资金问题对项目开展的阻碍,从而加速“双一流”建设进程[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对资金需求较为庞大,承受着不小的资金压力。唯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才能在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持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一方面,高校要以提高项目入库率为抓手,积极开展项目库管理工作,提前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以便顺利通过上级部门审批,获得充足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高校要探索多元办学道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建设优势学科,实现“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开展[6]。对此,高校要摒弃保守的办学思维,深化与企业单位间的合作,让企业单位意识到双方合作是营造共赢发展格局的基础,获得企业单位的资金支持。此外,高校还要探索产业学院、产教学院等高层次合作方式,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推动“双一流”建设长效开展。
首先,高校应完善风险防控制度,提前预测和分析“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风险,制定科学严谨的应对方案,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强化全体教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教职工学习和培训活动中增加关于风险防控的知识,积极发挥教职工的资金监管和风险防控作用,规范资金支付、票据报销行为。其次,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通过提前在高校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中设定阈值,在风险发生时自动发出预警,可显著提高资金风险防控效果,有助于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动态化监控。再次,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将资金风险控制覆盖到高校的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办事流程,确保资金收付的复核、审批流程执行到位。最后,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部门与财务、监察部门形成联动,监管资金使用状况,反馈资金使用绩效,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整改,防范高校资金风险。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和业务活动开展对资金的需求可谓与日俱增,加强资金管理,是高校落实改革措施,保持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应该积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编制、执行的紧密衔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多元办学道路,强化资金风险管控力度,从而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