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2023-09-12 07:56刘艳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高职教育是否能办出特色、专业发展是否能对接产业需求。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将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备高新技术和艺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施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政策引导校企深度融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道路是我国一直坚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2015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教育部在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 (试行)》中指出,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背景下,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设立产业学院,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校企协同创新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和前提。

(二)产教融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企业是产业主体,学校是教育主体,产教融合内在地蕴含着深化校企合作的要求,而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又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成效。职业教育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专业的改革,专业改革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利用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相适应,将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相融合,改革教学方法,重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评价,根据需要培养人才。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一)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虽然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为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校企合作育人难以开展深入合作,主要表现为校企双方存在利益权衡、资源不对等、育人目标不一致、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无法达成共识。政府追求社会发展、学校追求教学质量、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政、校、企难以达到三方利益诉求的平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主动性,达成目标最大化,还存在很多困难。

目前,企业每年的人才流动性较大,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造成岗位空缺,企业希望学校能提供大批的后备军。新的技术能帮助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会紧跟新技术发展风向。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因此学生在毕业时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人才供给侧和企业人才需求侧的对接存在脱钩现象。学校希望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当前所用的专业技能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突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前培训相融合,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1]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大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具有將数字技术、视觉艺术、传播媒体等有机结合的专业特征。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专业教育滞后于数字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停留在专业培养的初级阶段,存在毕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丰富的数字媒体产业链,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对局限,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行业特色,对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把握不足;二是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紧密结合、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逐渐落后于现在市场的需求,教学课程规划不全面,课程关联性不强,课程实用性不足,实践教学缺乏通盘规划,实践各环节没有循序渐进、没有明显梯度和层次;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市场需求的脱节;四是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等。

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 “产教研融合、教学做一体”的办学理念,高校与企业协同办学,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将产业需求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接,通过合作达成共同的利益诉求。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师资团队打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质量评估等,形成人才培养闭环模式。企业将项目带入到学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结合课程知识进行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对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主体作用。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制定“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即 “一专多能,双师育人,三岗练技,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

一专多能,是指依托数字媒体技术这一专业,培养学生多项技能,包括前端开发能力培养一条线、平面设计能力培养一条线、三维建模能力培养一条线、视频制作能力培养一条线。专业课程设置四线通联跨界融合,有效解决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开展时的局限性,便于不同课程间的交融整合。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将前端开发、平面设计、三维建模、视频制作等四大技能模块四线通联,培养 “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解决地区企业和行业新媒体人才需求的痛点。

双师育人,是指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打造教学团队,通过互聘、互兼等方式,整合双方师资资源。企业教师到学校担任一定课时的讲课、实训辅导等任务,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积累经验,了解更多更新的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将前沿技术及时传递到教学中。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双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将双方教师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三岗练技,是指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阶段的实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确定后,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合作企业的实习岗位上,学生的学习还需要校企双方给予制度化的指导,让学生把课堂上、校内实训基地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中,增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四链融合,是指围绕专业群,联合学校、当地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以产业学院理念与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专业链 “四链融合”,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与工作的对接,深化校企一体办学。

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产业学院运行管理需协同各方、有效沟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中,需要明确校企双方的义务和责任,通过 “专业共同设置、课程共同开发、师资共同打造、基地共同建立、资源共同分享、人才共同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集经济发展、教学育人、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

(一)校企双方共办专业

专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受到社会需求、政策、行业、企业等外部环境影响,或快或慢地实现动态发展。共办专业是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企业以主体身份深度参与办学,将专业办在市场经济需求之上,将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专业建设体系中并开展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享辦学效益,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使企业满意,通过产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改革,加快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发展,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3]

(二)校企共研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具备该行业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才的基础。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模块融入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 “1+X证书”制度要求,合理安排通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堂与岗位的对接,完成课程体系共同建构制度,适应行业需求动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之外,在专业课程中加强项目训练和任务引导,通过实践项目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分层次、递进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解决企业新进员工上岗培训的需求,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校企共培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业学院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通常来说,校内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全面,教学能力较强,但大多缺乏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企业从业人员项目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产业学院可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从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企业、教师三方可积极发挥主动性,形成一支既有行业内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又有学术型教师的各具优势、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实现师资队伍的转型升级。[4]

(四)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提供实践场所,企业对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态势把握更充分,实践基地的建设更能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实训基地建设可将学校教育、职业竞赛、项目研发、证书培训等融为一体,在保障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实训内容需融入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

(五)工学交替共享资源

产业学院通过引入企业优势资源,实现校企异质资源互补,采用工学交替的运行方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双主体作用,协同捆绑发展,确定学生学习和职业商业发展路径。一方面,高校提供场地基地、优秀师资、实训室、图书馆等资源;另一方面,企业提供技术方案、技术人才、仪器设备、实习岗位等,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将企业、高校二者的资源合二为一,形成集教学、生成、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互相指导和监督。

(六)校企人才培养一体化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能为企业节约人力培养成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实习等,企业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学校角度看,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人力资源,学校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心;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行业需求直接反馈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为企业不断储备人才力量,增产提效收获效益,如此良性循环,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发展。

(七)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需要制定和完善质量保障和监控制度体系,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育人效率,调整专业发展等。在教育教学上,产业学院要注重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并且与企业紧密合作,逐步打造一整套教学实践联合培养质量监控体制。落实校企双方责任意识,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发挥信息化手段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加强教学平台建设,记录、跟踪、反馈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元数据,定期了解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包括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调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评估等。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与行业发展脱节的情况,而企业对高精专人才的需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紧跟时代发展。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实施人才培养,既是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专业发展定位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以将企业发展成果带入到高职教育中,也可以让高职院校在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改革中,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素养,还可以让校企双方适应市场宏观调控下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03):105-108.

[2] 曾三军.对接产业链建设产业学院“四主体三领域三育人”模式探索: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41-44.

[3] 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4] 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62-66+98.

课题项目: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JG2020003)。

作者简介: 刘艳,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