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

2023-09-12 07:56于景辉刘思强董英杰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人才流失黑龙江省

于景辉 刘思强 董英杰

摘要: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当下,黑龙江省人才流失形势严峻。本文应用推拉理论与结构化理论,分析黑龙江省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数量巨大、流失态度与行为张力明显的现状,列举社会资本的导向与缺乏、流失状态与社会评价的相互形塑、人才个体社会参与意识匮乏等原因,提出建立留省发展人才交流互动平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

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推进高校 “双一流”建设,助力龙江人才振兴。[1]该省绝大多数行政区系属艰苦边远地区,[2]人才流失范围不断扩散、速度持续递增,[3]流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4]人才流失现状不容乐观。探究黑龙江省 “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情况,对于解决东北乃至全国范围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均具有代表性意义。

人才流失是 “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群体或者组织内有专业技能的人或者专项人才,离开原来所服务或者工作的场所,转移到其他地域、群体或者组织”的现象。[5]本文结合推拉理论与结构化理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其基础在于:首先,二者论述结构与内容相似,后者构成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以其 “反身性”概念兼顾了 “结构”因素与人才的自觉行动;其次,前者较为强调经济性因素的影响而易忽视其中行动者主动性因素的影响,而后者以 “意外后果”概念弥补了上述缺憾;[6]最后,前者相对忽视个体 “权力”,而后者提出个体能保有 “权力”而形塑结构,形成了对前者的有益补充。

综上所述,本文将采取推拉理论与结构化理论结合的理论框架,锁定黑龙江省人才流失议题的关键一环—“双一流”高校,重点探究人才群体流失的现状与动因,为后续理论及政策发展提供借鉴。

一、“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

人才流失数量巨大。近年来,黑龙江省内高校在在校生人数方面实现了稳步增长 (详见表1),反映出为培育容纳更多的青年人才建设黑龙江所做的努力;同时,仅2018年全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流失率即达到53.1%,[7]反映出人才群体 “多培养”未必 “多留住”的不利情形。

人才流失态度与行为张力明显。黑龙江省 “双一流”高校构成省内高素质人才流失的典型样本。其中人才留省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出高质量高等教育对龙江人才振兴贡献不足 (详见表2)。

二、人才流失原因

(一)社会资本的导向与缺乏

社会资本是 “推拉”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8]黑龙江省人才流失源自社会资本的导向与缺乏,具体体现如下。

个体高度原子化造成 “群体流失”占主导。作为 “双一流”高校学生人才队伍主力的90后、00后青年较以往世代更易采取 “原子化行动”而不利于个体发展巩固稳定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不能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的 “关系至上”的情况境遇,[9]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的缺乏及社会不公平感[10]作为推力,个体既有亲缘业缘社会支持网络作为拉力,二者合力下,群体流失成为人才流失的主要形式。

“回音室效应”造成信息縮限。这一作用体现为:其一,个体运用移动设备接收大数据算法指导下内容平台有选择性地推送感兴趣的信息,从而系统性地强化对省内经济社会的刻板印象,助长人才流失的 “推力”;其二,个体相对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获取消化省内各地市的人才政策信息,转而依赖亲缘业缘关系和内容媒体的 “圈层传播”,占有片面信息,继而产生强大拉力,最终令青年人才做出离省行动。[11]

(二)流失状态与社会评价的相互形塑

流失状态形塑社会评价。人才流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大量的青年人才离开他们的家乡或工作地时,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是否留在或离开原居地来评价人才的行为和决策。因此,流失状态的形成实际上塑造了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第一,严峻的人才流失现状不仅使得省外的青年人才视省内为 “畏途”,而且省内的青年人才也会感到自己被困在了 “围城”里。这种现状不仅对留在原居地创业的人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对制定留省发展行动或倡议的政策制定者造成了困扰。由于流失现状的严峻程度,社会将会对这些行动或倡议进行负面评价,认为它们不足以吸引和留住本地青年人才。第二,人才流失状态也会在原居地造成人才的同质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因共同的背景和经历而形成攀比和排他的行为和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本地人才的评价出现负面倾向,认为他们过于看重地域性和本土背景,而不够开放和包容。这种评价会导致人们对本地人才失去信心,从而不愿意为本地的创新和发展注入资源和支持。

社会评价是流失状态的重要形塑因素。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形成了一种声量强大的消极社会评价,这种评价通常会在群体行为中集中表现出来。这些消极评价不仅减少了人们对本地市场的信心,也影响了本地的人才政策宣传和推广的效果。第一,消极的社会评价经常会表现为人们对于应届毕业生人数不及预期的报名活动缺乏参与。在省内各地市举办的人才政策宣讲会上,由于消极评价的存在,应届毕业生可能会对本地市场失去信心,而选择前往其他城市或省份就业。这种评价和行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更多的人才流失,从而进一步加速本地经济和社会的滞后发展。第二,负面的社会评价具有滞后性,经常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使得人才流失情况不是趋向缓解而是加剧。这种滞后性评价往往源于对先前事件和情况的观察和不准确的推断,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虚假信息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更甚。这些负面评价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使得他们对本地的发展和创新机会持悲观态度,而选择离开,即使本地更有可能存在发展机遇。这种趋势不仅加速了人才流失的速度,也影响了黑龙江省的长期发展前景。综上所述,黑龙江省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纠正这种消极的社会评价,鼓励人才留在本地。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市场环境,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前景,并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本地的信心,从而改善人才流失状态。只有这样,黑龙江省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经济社会实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留在本地。

(三)人才个体社会参与意识匮乏

人才个体在接受结构对其行动的规范和建构的同时,也通过 “权力”来有效地形塑人才情况的 “结构”。这一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身上,同样也存在于个体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之间的互动中。在这里,个体社会参与意识的匮乏将会对改善人才流失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个体社会参与意识匮乏的作用原理很简单:在宏观层面的政府决策、中观层面的企事业单位组织活动中,如果不能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者参与,就会导致各相关主体几乎无法通过反馈建议渠道改进自身行为。因此,我们需要鼓励个体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改善人才流失状况的持续性发展。

三、建议

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社团管理部领导下的志愿服务社团与院团委、学生会开展合作,推广完善 “人才带头人”制度,[12]组织建立留省发展人才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宣传引导、自愿报名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招募青年学生,并依据青年学生性格、户籍及家庭情况进行分组,链接本校省内深造/就业 “人才带头人”担任组长进行精准的 “传帮带”。

留省发展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发挥作用的原理在于将青年学生置于一个具备一定规模、高度一致性和凝聚力的同辈团体中,借由其他小组、小组领导人及小组成员定期举办具备高度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提供深造/就业方面的权威全面、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提供正面榜样、善用近因效应、形成信息压力,结合小组领导者 (信息宣传者)的威信和吸引力,从而令更多青年学生个体做出积极主动的服从、从众等行为,心甘情愿地选择留省发展。

该平台的建立对各相关主体均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 “人才带头人”积累经验、实现晋升;有利于省内单位转化人才资源、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青年人才受到留省发展的 “合力”;有利于学校科学进行学科建设;有利于政府部门缓解严峻的人才流失现状。

四、结束语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议题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探究该省 “双一流”高校的人才流失状况具有代表性意义。为回应黑龙江人才振兴的时代需求,本文就创新结合应用推拉理论与结构化理论进行一定探索,以黑龙江省 “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议题为研究切入点,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黑龙江省内 “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数量巨大,流失态度与行为张力明显;二是社会资本的导向与缺乏、流失状态与社会评价的相互形塑、人才个体在社会参与意识维度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是形成黑龙江省 “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态势的重要原因;三是黑龙江省 “双一流”高校人才流失议题,可借由建立留省发展人才交流互動平台的措施加以解决,该平台的建立对各相关主体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勤.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为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摘要[J].活力,2022(09):2-4.

[2] 汤辉.强化黑龙江省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05):34-38.

[3] 赵卓莉.对黑龙江省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5):3-5.

[4] 谢淑萍,吕利媛.黑龙江省人才流出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1):1-6.

[5] 史清渠,张彤,南梦钰.东北再振兴过程中的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家参谋,2018(23):293-294.

[6]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赵越鸿.基于人口理论对于黑龙江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8):8+16.

[8]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 张康,卢新宇.黑龙江省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480-481.

[10] 黄红,田雨,王欣剑,等.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11] 许向东.在全新的传播格局下破解“回音室效应”[J].人民论坛,2020(18):112-115.

[12] 郭淑梅.创新人才制度 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J].奋斗,2021(02):46.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口流动对东北地区边疆治理的影响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2572021DF05。

作者简介: 于景辉 (通讯作者),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硕士,文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刘思强,男,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董英杰,男,汉族,河南邓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才流失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